如果說武俠是袖藏短刀的虬髯壯漢,那么文俠則是背負(fù)三尺長劍的白衣郎君。武俠與文俠,構(gòu)成“俠”字多彩絢麗的兩面。文俠的出現(xiàn),更為“俠”字延伸出一抹儒雅、清朗的色彩。
俠之濫觴
俠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之交的特殊階層“士”,士接受正統(tǒng)的六藝教育,進而成為國家的中下層官吏。士之中,文者為儒,武者為俠,武士成為早期游俠的主要來源。
春秋戰(zhàn)國初起之時,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促成一大批游俠產(chǎn)生。他們或為制止不義之戰(zhàn)而四處奔走,如周游列國、宣揚“兼愛非攻”思想的墨子;或為實現(xiàn)政治抱負(fù)而慷慨赴難,如勇刺秦王的荊軻;或感于知遇而將生死置之度外,如數(shù)刺趙襄子不成,最后身死的大義刺客豫讓。這些俠士各具懷抱,為紛亂的戰(zhàn)局增添了一抹悲壯色彩。
戰(zhàn)國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在他的《五蠹》中最早提出了“俠”的概念:“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币粋€“武”字,大抵概括出游俠群體的核心特質(zhì):以武行俠,不受法紀(jì)約束。這成為后世武俠小說中俠客形象的外在定型。
時至戰(zhàn)國后期,士人地位下降,庶人地位上升,一部分庶人躋身士的行列,進而成為游俠群體的一分子。漢代以后,游俠的成分更為復(fù)雜。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中曾對先秦及西漢的游俠進行分類,其中既有以王公貴族為代表的卿相之俠,也有以平民百姓為主體的布衣閭巷之俠,甚至還有豪強地主組成的豪暴之俠等。此時,俠的觀念演變成一種精神和氣質(zhì),不再獨屬任何特殊階層和群體。
兩漢時期,文土中漸染俠風(fēng)俠氣,俠義精神逐漸成為漢代文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重要部分。在許多文人身上,不僅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更有俠的勇力與膽識。文士與俠義的結(jié)合,使得文俠漸漸浮出歷史的水面。
千古文俠
文士與俠都源于士階層,他們之間有著血緣上的聯(lián)系,就不可避免有著某些相似性。俠者趨人之急的秉性與文人拯救社會的理想相合拍;俠者主持公道的精神與文人追求理性的要求相一致。文人俠客,則是一次文武的綜合,文給俠提供了靈魂,俠給文武裝了力量。文俠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它像源源不斷的河水一般灌注于中華民族的歷史之中。
較早為俠客立傳的司馬遷,本身就是一位具有俠義精神的文人。
當(dāng)年,李陵攻打匈奴時,因寡不敵眾被迫投降了敵人。司馬遷上書為李陵辯護,惹怒了漢武帝,隨后被投入大牢,并被施以宮刑。在精神與肉體的雙重屈辱中,司馬遷本想一死了之,但為了完成《史記》大業(yè),他忍辱負(fù)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司馬遷在六十歲的時候,完成了巨著《史記》。因為心中的俠氣,他冒死為好友辯護;因為內(nèi)心的良知,他堅強地活下去。司馬遷當(dāng)之無愧為一代文人之俠。
東漢末年的曹操,更是一位文武兼?zhèn)涞膫b士。年僅十五歲時,曹操就以少年郎的身份上書為竇武、陳蕃等人冒死直諫,矛頭直指宦官集團。在目睹東漢政權(quán)的腐朽后,曹操走上重整天下之路。從此,曹操舉長矛、并群雄、定天下,成為那個時代的英雄。曹操能成為文俠,更在于他身上所具有的文學(xué)修養(yǎng)。他愛好文學(xué)、精通音樂,他的《短歌行》、《龜雖壽》等詩歌歷經(jīng)千年傳唱至今。少年時的曹操不畏強權(quán)、一生正氣,入仕后的曹操戎馬一生,為平定天下的理想奮斗不已,無愧為文俠之稱號。
清末時期的譚嗣同亦是一位文心劍膽的文俠。譚嗣同自小隨“通臂猿”胡七與“義俠”大刀王五學(xué)劍習(xí)武,平時也喜歡撫琴愉悅性情,堪稱亦儒亦俠之人。在民族危難之際,譚嗣同挺身而出,寫文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政策,后領(lǐng)導(dǎo)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三十四歲。在喪權(quán)辱國的年代里,譚嗣同非為一人之江山,而是為終結(jié)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治亂循環(huán)的悲劇英勇就義,譚嗣同堪稱文俠之典范。
俠骨文心
當(dāng)歷史中的俠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時,文學(xué)作品中的俠也漸漸浮出歷史的地表。
自唐傳奇始,俠義小說方成為一種文學(xué)類型,各色俠客形象亦逐漸豐滿。其中男俠客有《霍小玉傳》中的黃衫客,女俠客有《虬髯客傳》中的紅拂等。這些俠客身懷絕技、性格迥異,但他們的行為特點卻大多相同:一為報恩報仇,二為“斷愛”。
自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斗京華》問世以來,新派武俠小說由此拉開了序幕。與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fù)仇與嗜殺的傾向不同,梁羽生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將俠建立在正義、尊嚴(yán)、愛民的基礎(chǔ)上。從此,以金、梁等人為代表的武俠小說里,充滿了各具特色的俠客形象,其中亦儒亦俠的文人俠客更是層出不窮。
喝舊墨水長大的梁羽生,常被世人稱作文俠,他筆下的俠者也多是為國為民、詩劍交融的文俠名士。《萍蹤俠影》里的張丹楓實在是個完美男人,他是才調(diào)高華的名士,又是鏟除不平的快客,更是心連廣宇的民族英雄?!侗ㄌ炫畟鳌防锏奶平?jīng)天,被公認(rèn)是最具貴族氣的少俠,他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又有高度的社會責(zé)任感,作嵌字聯(lián)更是信手拈來?!镀邉ο绿焐健防锏募{蘭容若則是謫仙一樣的人物,出場不多卻寫活了“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的詩句。
金庸筆下也有很多書生型俠客,他們外表清雅而武功高強,讓人不敢小視?!稌鴦Χ鞒痄洝分械挠圄~同便是一位文武雙全、以金笛為兵刃的青年才俊。《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則知書達(dá)理、老實謙遜,每逢險境便使出凌波微步成功脫逃?!兑刑焱例堄洝分幸嗾嘈暗膫b女殷素素,也曾女扮男裝成書生形象,而她所愛之人張翠山,更是一位文質(zhì)彬彬、書法精妙的文武全才。
如果說金、梁等人的著作中,是文俠與武俠并重,那么在東方龍吟的小說里,則是獨寫文俠。他的《智圣東方朔》是一部宣稱與傳統(tǒng)武俠小說對壘的“文俠小說”。此書中,龍吟以中國文壇出現(xiàn)過的著名俠義人物,如東方朔、衛(wèi)青等人為對象,以文人揚善懲惡的故事為母題,講述了一系列充滿正義與俠義的故事。在他的小說中,注重精神與氣節(jié)的文俠,以一種獨立的藝術(shù)形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武俠著力于功夫和義氣,文俠崇尚的是智慧和氣節(jié)。如果說武俠是袖藏短刀的虬髯壯漢,那么文俠則是背負(fù)三尺長劍的白衣郎君。文俠的出現(xiàn),為“俠”字延伸出一抹儒雅、清朗的色彩。
相關(guān)鏈接:西方大片中的“俠客”們
中國俠客與西方騎士在東西方的歷史長河中曾各放異彩,他們都代表一種英雄的、利他的文化,同時二者又各有不同。以下三部電影里。描繪的便是西方文化中的“俠客”。
《唐·吉訶德》
200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改編自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同名小說。片中的主人公阿隆索是一位可愛、可笑、可敬的夢想型騎士,他渴望正義與愛情,便自封為唐·吉訶德騎士,帶上老鄰居和一頭驢開始周游天下。在被嘲笑與歧視之后,唐·吉訶德終于走出幻想,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
《亞瑟王》
2004年上映的一部史詩電影,主人公亞瑟則是一位獨具王者風(fēng)范的英雄騎士。他從小在戰(zhàn)亂中與家人分離,成為一名受人白眼的雜役。但是天賦的神力和超凡的魄力使他在眾人中脫穎而出,最后他帶領(lǐng)眾多武士組成“圓桌騎士”,一路勢如破竹,結(jié)束了國家的混亂狀況。
《三個火槍手》
2011年由保羅·安德森執(zhí)導(dǎo)的電影,片中的主人公達(dá)達(dá)尼昂一改大仲馬原著中狡黠機警的性格,被塑造成一名傻小子型的騎士。只因美人一吻,他便可以拼死上陣。好在數(shù)場火拼下來,達(dá)達(dá)尼昂憑借出色的劍術(shù)和足智多謀的頭腦嶄露頭角,終于成為一名合格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