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官場,彈劾可謂家常便飯,比如看某人不順眼,可以彈劾;和某人有仇,可以彈劾;政治斗爭需要,可以彈劾;閑來無事找點活兒干,也可以彈劫。彈劾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明代的官員們早已習以為常,但凡一個官員干到三品,如果檔案里沒有十幾份彈章,那就是件極不正常的事情。而平凡而不起眼的楊繼盛卻因此萬古流芳,因為他使用了一種最為特別的彈劾方式——死劾。還因為他彈劾的對象是大奸臣嚴嵩。
若非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這類糾紛,是斷然不會有人用這一招的。嚴嵩沒有殺楊繼盛的爹,也沒有搶他的老婆,相反他提拔了楊繼盛,并希望將他收入門下。然而楊繼盛拒絕了嚴嵩提供的升官發(fā)財?shù)臋C會,他已經(jīng)下定決心,死劾禍國害民的嚴嵩。
他并非不知道彈劾嚴嵩的下場,也并非沒有人勸過他。熟悉斗爭之道的同朝官員唐順之及時看出了苗頭,作為楊繼盛的朋友,他曾寫信苦口相勸,希望楊繼盛不要出頭,以避禍患。楊繼盛看了信,卻只是笑而不答。
在上書彈劾之前,楊繼盛齋戒了三天。
楊繼盛雖然不聰明,但也不笨,他十分明白,唐順之的話是對的。死劾確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但他沒有更好的方法。他沒有錢財,沒有權(quán)勢,沒有皇帝親信的背景和入閣的希望,更沒有后來首輔徐階和張居正的智慧。他唯一擁有的,只是他的性命。
彈劾的后果他也很清楚:嚴嵩的誣告、錦衣衛(wèi)的拷打、詔獄的長期關(guān)押,如果運氣好,可能還有行刑人的大刀。在這樣恐怖的情況下,根本不用指望什么九死一生,只有“十死無生”。然而,他依然決定這樣做。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楊繼盛依然慷慨而行。很多人認為這是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而在古老的中國哲學(xué)中,這種行為卻有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明知不可而為之。
楊繼盛已經(jīng)了無牽掛。他拿起筆,在鋪開的紙張上寫下了悲憤的心聲。當楊繼盛將這封千古名疏封存妥當,遞送內(nèi)閣轉(zhuǎn)交皇帝時,他已經(jīng)完成了一個偉大的轉(zhuǎn)變——昔日那個放牛的貧農(nóng)子弟,歷經(jīng)幾十年的風雨,終將成為一位不朽的英雄。
楊繼盛沒錢買通行刑人,又得罪了手眼通天的嚴嵩。一般來說是必死無疑了??蓷罾^盛挨了100杖,雖說皮開肉綻,傷筋動骨,卻也保住了性命。不過楊繼盛只剩下了半條命,等待他的是潮濕而散發(fā)著惡臭的詔獄。
楊繼盛骨氣雖硬,但畢竟不是鐵人,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一片血肉模糊,已經(jīng)昏迷的楊繼盛被拖回了牢房,沒有人給他包扎,在蠅蟲滋生的環(huán)境中,他的傷口開始感染。
那個深夜,楊繼盛被腿上的劇痛喚醒,借著微光,他看見了自己的殘腿和碎肉。他沒有大聲呻吟叫喊,只是叫來了一個看守:“這里太暗,請幫我點一盞燈?!边@是一個并不過分的要求,看守答應(yīng)了,點亮一盞燈,靠近了楊繼盛的牢房。楊繼盛十分安靜地坐在那里,他低著頭,手中拿著一片破碎瓷片,聚精會神地刮著腿上的肉,那里已經(jīng)感染腐爛了。他沒有麻藥,也沒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一臉平靜,不停地刮著腐肉。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襲來,然而楊繼盛卻沒有發(fā)出一點聲音。
掌燈的看守快要崩潰了!看著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雙腿卻似乎被牢牢地釘在原地,動彈不得。
然而此時的楊繼盛笑了,他倚著墻壁,用殘腿支撐著自己的身體:“元美(王世貞字元美),不必如此!”在昏暗的牢 房中,他的臉上映出無比自豪的光芒,“死得其所,死又何懼!”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楊繼盛英勇就義。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zhàn)斗中,手無寸鐵的楊繼盛,堅持到了最后一刻,只憑借他的信念和勇氣。
臨刑前,他賦詩一首: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