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臣 章文科
作者簡介:孔德臣(1990—),男,漢,安徽,碩士在讀,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章文科(1991—),女,漢,江蘇,碩士在讀,江南大學,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對馬克思哲學的闡述不可避免的要深入到其存在論的根基處去,馬克思在存在論處發(fā)動的革命不僅終結了一般哲學的命運,包括費爾巴哈和黑格爾哲學,而且終結了整個哲學形而上學的傳統(tǒng)。但是,在對馬克思哲學的領會中,存在著將其分裂的傾向,而這種分裂拋開其形式上的對立,更為重要的是涉及存在論的基礎,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如果可以歸咎于時代的局限導致對馬克思的誤解,但隨著整個20世紀的結束和新世紀地平線的展開,要想真正領會馬克思所開啟的存在論變革的重要意義,我們需要一方面使馬克思哲學與當代哲學展開批判性的對話,另一方面基于當今的社會現(xiàn)實重新理解馬克思哲學。
關鍵詞:存在論;感性活動;實踐;當代意義
馬克思哲學自誕生以來就遭受了諸多的毀譽,馬克思的繼承者和反對者們,或者是對其高度的頌揚或者對其極端的拒斥,正像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和偉大的思想家所遭受的命運一樣,馬克思也承受了太多不屬于他的東西。但對馬克思哲學的真正有原則的估價卻很少在這些對立的兩端突顯出來,毋寧說,這些極端的對立者們并沒有深入到馬克思哲學的思想中去。所以,這些毀譽對于馬克思哲學而言更多的只是一些外在的和形式的,而真正對馬克思哲學具有原則高度的估價必須是深入到其存在論的根基處去,在此處展開的對立和沖突才能真正綻放出馬克思哲學意義的光芒。
一、對馬克思哲學解釋的對立
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誕生150多年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蓬勃興起,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我們現(xiàn)在而言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意義。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并不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探索,更是對于我們當前時代歷史實踐的深刻反思。對于這個問題,一方面,充斥著“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馬克思主義已經死亡”這樣嘹亮的口號,但這種淺薄的宣言是抵擋不住歷史腳步的踩踏。正如在90年代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遭遇沉重打擊之后,德里達卻在《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中這么發(fā)人深省的寫道:“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盵1]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提出“回到馬克思那里去”的口號,這些人是想向馬克思原典的回歸,回到純粹的馬克思那里去,但其“浪漫主義性質”的回歸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馬克思的遠離。這種回歸是一種“崇拜歷史起點和過程”的心理習慣,然而這種對馬克思的理解方式必然造成的結果就是理解者本身的虛化。要知道,回歸從來就不是現(xiàn)在向過去的歸屬。復旦大學的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馬克思》中就對此進行很好的回答,我們要重新理解馬克思,“事實上,這種理解方式只有奠基于歷史性的理解方式上,才能合理地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逼渲?,理解者要“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本質的認識”,而我們“當今中國,生活世界的最大本質的事件是現(xiàn)代化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必須“深入地領悟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的本質和它們所蘊含的主導性的價值趨向”,“避免以教條化的或任意的方式去理解馬克思”。
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在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情況。首先以第二國際為代表的理論家們,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看作并沒有什么原則區(qū)別的東西,或者說兩者是等同的。不可否認,費爾巴哈也同樣談論了很多關于“實踐”的東西,但是馬克思卻十分肯定的認為費氏是不懂實踐的。而這種將二者的唯物主義等同起來理解的方式,其結果必然是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基礎退卻到18世紀的唯物主義基地上去了。這樣一種知性科學化的理解,盡管在其形式上添加了很多的“佐料”,但實際上是對馬克思哲學的誤讀,例如“經濟決定論”。與之對立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他們要求樹立黑格爾的優(yōu)先權,尤其以盧卡奇為代表,他在《歷史與階級》中,以無產階級的自我意識為基點,著重闡釋了“總體”的地位,認為“不是經濟動機在歷史解釋中的首要地位,而是總體的觀點,使馬克思主義同資產階級科學有決定性的區(qū)別?!边@種與第二國際構成對立的,與其說是一種對立,毋寧說是一種補充。因為二者都是沒有對馬克思哲學的存在論根基進行深刻的理解,甚至可以說,這二者是對馬克思哲學基礎的分裂,各自淪為一個片段,而相互攻訐。因此,要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必須要理解他所發(fā)動的哲學存在論變革。
二、馬克思所發(fā)動的哲學變革
近代哲學自笛卡爾“我思故我在”以來,逐漸確立主體性原則,直至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達到頂峰。這樣一種主體性哲學的確立,其中一個深刻的局限在于,從自我意識出發(fā),如何洞穿內在性,而這樣一種形而上學在黑格爾的邏輯和理性下得到一個統(tǒng)一和綜合。
對于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首先發(fā)動攻擊的是費爾巴哈,他以感性對象為武器,要求去除思維概念的魔法,確立生活世界的感性基礎。而這也為馬克思后來的哲學變革作了重要鋪墊。但是,他雖然要求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的權威,但是,他由于不了解歷史的原則,很快就陷入了一種直觀的唯物主義,或者說是抽象的,因為他不理解感性活動或對象性活動的意義,不理解真正的實踐。他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勞動,而所理解的只是異化勞動,不明白工業(yè)和商業(yè)對自然和人的真正意義。
但馬克思卻以“實踐”發(fā)動了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批判,“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以“實踐”發(fā)動了對舊哲學的襲擊,發(fā)動了一場變革,而這里實踐也必須是存在論意義上的,而不能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實踐概念首先就具有突破內在性的力量,這種實踐是一種對象性的活動,其出發(fā)點是一個“現(xiàn)實的人”,一個“現(xiàn)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收一切自然力的人”,這樣一個出發(fā)點,就不是從意識的內在性出發(fā),而是本身一向在外的,也就是海德格爾說的“此在”。
馬克思通過實踐概念不僅構成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批判,而且實質上展開了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在國民經濟學中所確立的勞動實際上是一種異化勞動,這也正是形而上學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這樣一種批判,實際上也就是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對資本的批判。馬克思的這種持續(xù)的批判正是構成了其整個存在論變革的生命線,這也正是其所具有的當代意義的重要體現(xiàn)。
三、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馬克思所發(fā)動的哲學變革,不僅一般的顛覆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而且開啟了以實踐為導向的現(xiàn)代發(fā)展道路,其對資本原則的批判更是在當今世界具有重要價值重新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脫離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框架,真正的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不是征服和改造的矛盾,而是一種和諧相處相互依存的關系。讓人真正尋找到一個安身的家園,讓人尋找到有家可歸的狀態(tài)。
真正的理解人類文明。在巨大的物質財富面前,我們如何去處理和對待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主體性的確立,理性原則的主導,這種形而上學的方式正是造成當今一系列問題的關鍵所在。而馬克思卻為我們重新開啟了一條理解人類文明道路的方式,讓人類避免虛無主義的狀態(tài)。
對發(fā)展現(xiàn)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啟示作用。隨著20世紀的結束,西方文明在展示其重大作用的同時,也暴露了其致命的缺陷,而這也正是我們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遇到的重大難題,而馬克思哲學其對于現(xiàn)實問題的把握和理解,不消說,正是構成我們前進的重要寶藏。(作者單位:江南大學)
本文為江蘇省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馬克思哲學的存在論變革及其當代意義”(KYZZ—0309)成果
參考文獻:
[1] 雅克·德里達 .馬克思的幽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 .
[2] 俞吾金.重新理解馬克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48~449 .[3][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商務印書館,19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