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修
如果一個人的壽命是70歲,那么在他的一生中,心臟就要跳動近26億次。目前,心血管疾病日益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心臟病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臟病引起的,我國每年有幾十萬人死于心臟病。專家呼吁:要關注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督促人們克服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缺少運動的現(xiàn)象,愿人人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臟。
研究發(fā)現(xiàn),臥床三周后人的體力活動會減少20%~25%;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副交感神經張力減退,人體活動后會出現(xiàn)心跳加快;骨骼肌纖維變細和氧化酶含量減少,骨骼肌廢用性萎縮,肌力減退,甚至骨質疏松和關節(jié)攣縮;食欲減退、食量減少和腸蠕動減慢,引起排便困難和便秘;體位性低血壓和反射性心動過速,肺通氣功能減低,發(fā)生肺不張和墜積性肺炎;有栓塞的傾向,雙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負氮平衡以及影響病人自信心。
運動能明顯讓人們快樂起來。按照傳統(tǒng)的心臟康復程序,即按心臟事件的時間提供規(guī)定活動,運動治療一共分為三期。
住院期(1期):早期參與患者運動訓練
1期是指發(fā)生急性心臟事件后(如心絞痛、急性冠心病入院、冠脈搭橋或冠脈介入手術,或第一次診斷為心衰)住院期間的心臟康復活動。這一時期運動訓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病人適應出院后體力活動對供氧的需求。這一時期的運動治療措施,主要是醫(yī)學評估、教育、危險因素的評估、說服動員和給予出院計劃。從早期開始,家屬和醫(yī)護人員就應該參與到患者的運動訓練
中來。
患者住院病情得到控制后24~48小時,可以由他人幫助患者做肢體動作練習;隨著病情好轉,逐日增加坐椅子的時間,以減少血容量不足、骨骼肌力失調和骨關節(jié)病變。盡早鼓勵病人自己照顧自己的簡單生活。取消監(jiān)護,進入普通病房后,鼓勵病人長時間站立,在別人幫助下步行、上下樓梯二層或原地踏步。住院期間運動治療也是有禁忌的,如果是必須臥床的患者,例如不穩(wěn)定心絞痛者等,不可納入運動范疇。
中間期(2期):即出院后早期到2~3個月,可開“個性化運動
處方”
2期是1期的延伸。由于現(xiàn)在普遍住院時間的不斷縮短,住院期間已經不足以掌握自我監(jiān)測運動的機能和學完足夠的教育材料,所以,出院后早期的運動試驗和康復治療就成為重點。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所以醫(yī)生開出有個性的運動處方前,需要先進行體能以及運動試驗,看病人能承受多大運動量。
對于運動治療對象的選擇,只要是心臟事件后不久、病人條件允許,就可以進行癥狀或體征限制的運動訓練。讓很多患者“好奇”的個性化“運動處方”,則應當根據(jù)個體的興趣、需要和健康狀態(tài)來制定,根據(jù)運動試驗結果如安靜心率、最高心率、血壓和心電圖、病變程度、左心功能等以及癥狀,并參照運動訓練方案實施過程中病人對訓練的反應,以及再評定的結果,不斷地修改運動處方。
需要注意的是運動處方中運動頻率、強度和運動時間三大因素的調適。把握好這些要素,才能達到既鍛煉康復又不傷身體的效果。病人自覺勞累也能算是一種衡量方式,如感覺非常輕松還是有點困難或十分辛苦等,都應計入運動強度的等級,并不一定每次都要攜帶儀器進行測量。而對于性生活,如果運動試驗無明顯異常者可逐步恢復。
維持期(3期):指2期結束直至終生,以社區(qū)為基礎運動地
第3期訓練則包括運動訓練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長期維持。有證據(jù)顯示,為了維持心臟康復的益處,最好采取“鍛煉”和“養(yǎng)生”兩者合一的治療。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進行12周或更長時間以上的運動可獲得最大益處。但如果想要維持運動益處,就必須堅持長期體力活動。對大多數(shù)冠心病人來說,一旦撤銷監(jiān)測,就很難堅持運動,因此,家人的督促是非常重要的。3期康復主要是以健身房和社區(qū)為基礎運動地實施康復活動,還有一些患者做出他們自己的運動計劃或是恢復以前的體育鍛煉,這些基本都是允許的。家屬應鼓勵穩(wěn)定的冠心病病人繼續(xù)進行有規(guī)律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運動方式:暫無“最佳”
很多病人問究竟哪種運動才是最好的運動,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證據(jù)證明任何一種運動優(yōu)于其他方式,所以可由病人自己選擇。
步行:最為容易進行,不需特殊
設備。
游泳:適合肥胖病人,需具備條件和注意安全。
原地踏車:負荷能定量,效果逐漸提高,但比較枯燥。
團體娛樂活動:有趣味性,患者易參加,但效果不易測定。
其他還有韻律操、慢跑等,只要屬于有氧運動,在控制心率的基礎上都可進行。
雖然各種運動分不出高下,但在程序上基本都是一樣的。在正式開始訓練之前,一般需要先準備10分鐘,內容為伸展運動和柔軟體操。這樣可以防止骨關節(jié)損傷,并逐步增加心率,使心臟和肺逐漸進入運動狀態(tài)。運動時間一般持續(xù)30~40分鐘,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步行、慢跑和原地踏車、游泳。運動后要再次進行10分鐘的放松活動,內容和準備活動一樣,使心跳慢慢恢復到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突然中斷高強度的運動可誘發(fā)室性心率失常。訓練計劃后期可增加鍛煉上肢和下肢肌肉的肌力運動。避免在凌晨運動;避免在飽餐后和飲用咖啡、濃茶后進行康復活動。運動中,病人可通過自數(shù)脈搏來監(jiān)測運動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