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麗
中醫(yī)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之說,它是指中藥與食物同時起源。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于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zhì),因此,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痘茨献印ば迍?wù)訓(xùn)》稱:“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笨梢娚褶r(nóng)時代藥與食不分,神農(nóng)氏品嘗百草,挑選無毒者可供人們選食,有毒者令人們避之,因而被后人奉之為神。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人們對藥物和食物的認識不斷加深,藥、食才開始有了區(qū)別。
中藥本身具有四氣五味,四氣也稱四性,即“寒、熱、溫、涼”,還有一性為“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正是由于中藥不同的性味,從而使其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功效。既然食物與藥物有著共同的來源,那么食物也應(yīng)同藥物一樣,具有各自不同的“性味”。食物的“味”是食物的真實滋味,食物的“性”則是指食物的“寒、熱、溫、涼、平”性。我們這里說的“寒熱”不是指食物的溫度,而是食物像中藥一樣本身具有的寒熱屬性。假如我們把中藥與食物放在一起,將極寒與極熱當作兩極,從極寒到極熱逐漸趨于中間,在“中性”附近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成分,以滋養(yǎng)人體為主要功能的品種,即是食物;偏離“中性”稍遠,以治療作用為主要功能的品種即為中藥。當然也有部分中藥位于“中性”附近,同時具有營養(yǎng)人體及治愈疾病的雙項功效,我們稱之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也叫作“藥食同源物品”。
食物的寒熱之性按極寒到極熱排列,應(yīng)為“寒”“涼”“平”“溫”“熱”,“平性”即為“中性”。單純食物的寒熱對于人體的平衡并無太大影響,不會由于常吃偏性食物而改變?nèi)梭w固有體質(zhì),比如人們常說豬肉性寒、羊肉性溫,常吃并沒有什么副作用。但人體本身的體質(zhì)也有寒熱之別,如果過量食用與體質(zhì)相同偏性的食物,則有可能引起一過性相關(guān)疾病。比如榴蓮性熱,肝旺之人(實熱)或陰虛之人(虛熱)食用榴蓮過量,則可能導(dǎo)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大便秘結(jié)等癥。所以了解自身的同時了解食物的寒熱屬性,對于養(yǎng)生保健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們就對常見食物的寒熱做一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