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洋
摘要:未成年人作為一種特殊群體,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程度決定著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長程度,而法律對于各方主體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規(guī)定完善程度決定著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程度。
關鍵詞: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調查研究
引言
新規(guī)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新法規(guī)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受保護權、發(fā)展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負有保障和尊重未成年人權益的義務。隨著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出臺與多次修改之后,我國加強了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力度與范圍,然而就在近幾年出現了各種侵害未成年人權利的事情,這些事情都無時無刻不在向全社會特別是學校和家庭敲響這警鐘。
一、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狀況原因分析
(一)在立法方面未形成有序的體系
我國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主要集中于兩部專門性的法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新《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主要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fā)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受教育權及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權益,并就家庭、學校、社會、司法對于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進行了規(guī)定。
(二)缺乏統(tǒng)一有效的社會保護機制
一方面,先進的社會大眾傳媒、網絡走進了大同市的千家萬戶,網絡運營商不顧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長,唯利是圖,給青少年的身心成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互聯(lián)網中的不良內容成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另一方面對于權益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缺乏一個有效、系統(tǒng)的救助機制搶。
(三)學校保護中的相關主體法制意識淡薄,責任不明確
一方面是應試教育制度本身的缺陷,學校的法治意識不強,不能將有關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為應有的重點傳達給未成年人,致使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識淡薄。另一方面,學校與家長對于未成年人在發(fā)生事故時的責任界限不明確。當學生在校期間發(fā)生安全事故以后,家長往往向學校要求高額的賠償金,不僅致使作為非營利機構的學校負擔沉重,而且還會讓學校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把本應該安排的活動取消以此來較少學生出事故的幾率,但這同時剝奪了學生學習其他方面知識、增強其他方面能力的權利。
(四)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致使父母隨意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為什么家長敢虐待孩子、敢私自拆孩子的信件、看孩子的日記?就是因為有的家長根本不懂得孩子也有合法權益,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公民,也享有因為中國公民該享有的各種權利,他們只知道老師體罰孩子不對,卻從來不認為家長虐待孩子也是侵犯孩子權益的行為。
(五)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缺乏
未成年人自我意識、獨立性的缺失是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缺乏的突出表現。這種缺失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處處有父母保護,家庭中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剝奪了本應由未成年人獨立行使的權利,從小無法養(yǎng)成獨立平等的人格,缺乏自我鍛煉的機會,成長階段主要忙于學習,對于侵害權益的違法犯罪事件接觸的比較少。
二、加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建議和措施
(一)逐步形成完善的立法體系
逐步建立一部系統(tǒng)而完善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典,使得關于未成年人的一切權益保護均有針對其專門的法律依據,在民事、刑事或其他社會保護方面與成人保護法規(guī)徹底區(qū)分開來。
(二)形成統(tǒng)一有效的社會保護機制
首先,對游戲廳、網吧等場所強化未成年人限入措施,對于不法經營者予以不同程度的懲戒,增加不法經營者違法犯罪的成本,同時清除內部不嚴格執(zhí)法的執(zhí)法人員。其次,建立一個的良好健全、有效、系統(tǒng)的救助機制,未成年人權益被侵害之后能夠有一個救助和保護受害未成年人的機構,盡可能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走向違法犯罪道路,以免成為未來社會的隱患。最后,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能夠各司其職,形成保護未成年人的社會保護體系。
(三)加強校方的法制意識,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
提高廣大教師的法律意識。校方努力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高法制意識,樹立法制觀念,自覺地學法、用法、守法,在學校的教學與管理中,自覺地把行為納入法制的軌道,將法律知識普及給未成年人,增強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要重視德育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社會生活指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同步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輔導,促進心理健康成長。
明確相關主題責任。法律應明確學校和監(jiān)護人在未成年人出現安全事故后的責任分配。
(四)明確監(jiān)護人的權利和義務,尊重未成年人的權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從一生下來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對父母的權利義務進行明確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一方面,確立兒童最大利益原則①,明確監(jiān)護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違反規(guī)定后相應的懲罰措施,使家庭保護依法進行。對于監(jiān)護人侵害未成年子女合法權益的或者對未成年人子女的生命健康有威脅,建立對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督懲罰機制,擴大監(jiān)督舉報主體,依相關主體的監(jiān)督舉報,使受害未成年人能夠及早被發(fā)現,被保護,同時剝奪監(jiān)護人相應的權利,直至威脅消失或權益重新得到保護,家長行為惡劣的,對其采取相應程度的懲罰措施。另一方面定期對家長進行法制課程培訓,增強家長的法律意識,組建專門的家長教育援助機構,為家長在孩子培養(yǎng)過程中提供科學、健康、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益的知識技能培訓。
(五)加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未成年人是一個需要時間逐漸成長的主體,需要各方主體對未成年人保護和對其權利的尊重,學校和家長應該多給未成年人獨立成長的空間,多一些接觸外界的機會。
未成年人自身也應該慢慢的學會自我保護,培養(yǎng)自我保護的意識,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輕心,多聽一些未成年人保護的講座和座談會,觀看一些自我保護的書籍和視頻資料,學習一些自我保護的格斗防身技巧,鍛煉好身體。在遇到危險時,活學活用,處變不驚,見機行事,求助于大人。切不可冒失行事,意氣用事,逐漸學會獨立處事和解決問題。
結語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乎著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新時代的發(fā)展伴隨著多種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發(fā)生。通過調查了解,發(fā)現的未成年人部分權益受保護狀況不容樂觀,結合全國立法現狀和執(zhí)法狀況所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進行原因分析,并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相關方面的制度對完善本地區(qū)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
注解:
①兒童最大利益原則:關于兒童的一切行動,不論是由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當局或立法機構執(zhí)行,均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首要考慮因素。
參考文獻:
[1]周巍.未成年人隱私權的民法保護[D].湖南:湖南大學,2007.
[2]曹承龍.關于我國西北農村地區(qū)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調查報告[D].蘭州:蘭州大學,2010.
[3]王學偉.論人格尊嚴法律保護之完善[J].黑龍江教育學報,2004,23(6):147-149.
[4]張麗燕.我國民法未成年人保護制度的缺陷與完善[J].觀察家視野,2001,6(26):26-28.
[5]張秀萍.論我國未成年人權益的民法保護[D].內蒙古:內蒙古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