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4年和1281年,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兩次強攻日本,而日本兩次從蒙古大軍的攻擊下死里逃生,日本人將此歸功于天佑日本的“神風”——颶風。
公元1274年10月,九百多只艦船、33000將士組成的蒙古艦隊在朝鮮合浦(今韓國東南慶尚道)整裝待發(fā),奉忽必烈的命令去征討不肯向蒙古人納貢稱臣的“蕞爾小邦”——日本。那時,不善理財?shù)拿晒刨F族對奢侈品的需求極其旺盛,帝國財政時常捉襟見肘。在過去數(shù)百年中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產(chǎn)地兼出口國的日本,在蒙古人眼里自然是一塊肥肉。
1274年的這次遠征軍隊是蒙古、漢、高麗三方混雜。蒙漢人有25000人,高麗人8000人,所有船工水師也都來自高麗。蒙古軍隊登陸九州后,遇到日軍的堅決抵抗,未能深入日本本島。蒙古軍隊因弓矢給養(yǎng)消耗大,副帥劉復(fù)亨中箭受傷停止了進攻,并選擇了撤退。就在蒙古軍隊退上艦船的那個夜晚,海面刮起了大風。九百多只戰(zhàn)船被狂風卷起,有的撞上岸邊的崖壁碰得粉碎,蒙軍士氣一落千丈,此役共計損失了13500名將士。
中日兩國的史料,都記載了當年這場颶風。后人打撈起來的七百多塊蒙古戰(zhàn)艦殘骸也表明,戰(zhàn)艦設(shè)計上的缺陷,拙劣的做工及材料,加上突如而來的颶風,蒙古艦隊的失敗是不難想像的。
公元1279年,忽必烈再度派出使者來到日本,規(guī)勸日本臣服,日本盡斬來使,這成為蒙古再次征日的借口。
公元1281年(至元十八年)6月,忽必烈組織了當時世界上空前的大艦隊(近5000艘艦船和20萬名士兵),開始在九龍山登陸作戰(zhàn)。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的抵抗。元軍中的高麗統(tǒng)帥洪茶丘被俘后被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戰(zhàn)斗持續(xù)了一個多月。7月下旬,元軍糧草箭矢告罄,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然而元軍的最終災(zāi)難還在后面。8月1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颶風,其強度遠超上次。風暴持續(xù)4天,元軍南方艦隊基本被毀,北方艦隊也損失大半。待5日風停,元軍統(tǒng)帥范文虎等諸將“自擇堅好船乘之,棄士卒十余萬于山下”。日軍乘機進攻,“盡死,余二三萬,為其虜去”。此次大戰(zhàn),南方艦隊全軍覆沒,“十萬之眾,得還者三人耳”。蒙古軍隊的第二次遠征也失敗了。
后世考古發(fā)現(xiàn),此次戰(zhàn)敗,除了颶風與元軍指揮不當,和上次一樣,問題還出在元軍的戰(zhàn)船上。
元朝水軍主力是前南宋水師,南宋水師熟悉河戰(zhàn)卻不了解海戰(zhàn),他們的裝備的大都是平底船,內(nèi)河由于水平浪緩,這種船尚能勝任,但在茫茫大海上,這樣的戰(zhàn)船吃水淺,抗風暴能力弱,當日本海的颶風襲來時,這種不具備破浪能力的戰(zhàn)船似乎也只有傾覆這一種結(jié)局了。(本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