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類關心的話題早已跨越國境,看日本的暢銷書“編了些什么”“怎么編的”,我們從中會受到一些啟發(fā)。
眾所周知,出版界目前正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數(shù)字出版嚴重沖擊著紙質出版。出版社編輯的壓力日益加大,除了審校稿子,策劃選題、印刷、宣傳都要精通,當然腦子里每時每刻還要想著“經(jīng)濟效益”。很多編輯終日為“編什么” “怎么編”而冥思苦想。作為一名老編輯,筆者也常常被這些問題困擾,同時也在不斷思索著國外的編輯是怎么做的?帶著這些問題,筆者翻閱了與我們文化背景相似的日本圖書市場的資料,了解了近幾年日本暢銷書的情況,感悟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人類關心的話題早已跨越國境,看日本的暢銷書“編了些什么”“怎么編的”,我們從中會受到一些啟發(fā)。
一、如何策劃選題
所有的編輯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選題,但似乎不太可能。因為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思考的問題自然有相似之處,完全獨立的、不受他人影響的選題可以說是不存在的??纯慈毡久磕甑臅充N書,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即選題有很大的重復性。日本最大的圖書銷售公司TOHAN每年12月評出該年度的十大暢銷書,2013年排名第一的是《不被醫(yī)生殺死的47個心得》,2014年榮登榜首的是《想長壽就按摩小腿》。從書名上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兩本都是有關健康方面的書。2013年的《不被醫(yī)生殺死的47個心得》一書的作者是一名醫(yī)生,他告誡讀者,想健康就不要過度相信醫(yī)院、醫(yī)生、醫(yī)療,重要的是懂得保護自己和正確選擇治療。2014年的《想長壽就按摩小腿》一書的作者是一位按摩師,作者強調“小腿是第二心臟”,每天按摩小腿可以防治各種成年病。健康是長壽國日本的永恒話題,他們對健康的問題非常敏感。特別是伴隨著高齡化的加速,健康不僅是個人問題、家庭問題,而且已成為日本的社會問題——每年的醫(yī)療、社會保障等預算和開支嚴重影響著日本財政的分配。因此,以健康為題材的圖書在日本連續(xù)兩年獨占鰲頭,這不僅凸顯了健康題材具有的普遍性,更說明一個重要問題——選題不怕重復。
這樣,我們又看到一個問題:健康題材的書那么多,再出恐怕也沒有什么新內容了吧?其實不然,健康題材可開拓的方面還很大,重要的是以讀者的視角看問題。比如,有關健康食譜的書出了很多,這么吃可以減肥,那么做可以降血壓;全國著名專家首推的菜譜,老中醫(yī)秘籍食譜五花八門……但是,當讀者在掏腰包之前肯定會自問:“真的有效嗎?”這個疑問就給了編輯一個很大的思考。前幾年日本的暢銷書中就出現(xiàn)了菜譜——《TANITA體重計公司的菜譜》。TANITA是日本著名的生產體重計的公司,該公司食堂為了職員的健康請來營養(yǎng)師,在營養(yǎng)、熱量、鹽分等方面嚴格把關,獨創(chuàng)了一套菜譜。如果只是出版TANITA公司的菜譜,恐怕和其他健康食譜毫無異同,一般讀者不愿意花錢去充當實驗品。但是,編輯想出新思路:讓公司職員積極配合,書后附加全體人員的體重、血壓、血糖等數(shù)值,用具體數(shù)值表明該菜譜“真的有效”。食堂的菜比較大眾化,使用的材料任何超市均能買到,加之大量的數(shù)據(jù)旁證,打消了讀者半信半疑的顧慮。該書出版后反響強烈,隨即又出版了續(xù)集,兩本書相繼成為2010年和2011年的暢銷書。
由此可見,站在讀者的角度策劃選題你會發(fā)現(xiàn):看似飽和的市場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編輯也是讀者,在眾多的信息情報中,當你不知道編輯什么樣的書給讀者時,可以反問一下自己最想看到什么內容的書?與自己有同樣想法的人一定存在,說不定那就是一個很好的選題。剛才提到的《TANIT體重計公司的菜譜》一書的編輯就是自己想買一本信得過的健康食譜,所以想到了書后必須附加各種數(shù)據(jù)以此說服讀者的辦法,果然與其他同類書拉開了距離。
歷史是循環(huán)反復的,圖書市場也如此。在某個特殊時期,可能會出現(xiàn)某某熱,最簡單的就是著名人物誕辰紀念或重大事件的周年紀念。抓住這個循環(huán)周期,搶在他人之前出版應該說是一個 “看風使舵”的好方法。比如,2015年為了紀念曹雪芹誕辰三百周年,多少會掀起一陣“紅學”熱。瞄準這個市場,在2014年做選題的時候,我們可以著眼于“古典今義”,從“王熙鳳的管理學”“林黛玉的任性”“賈寶玉與富二代”等角度組稿,還可以從重讀紅樓的角度來幫助當今忙于“微信”的人們理解《紅樓夢》和曹雪芹生活的年代,邀請“紅學”專家們面向一般讀者,回答大眾性問題。比如,為什么明清四大小說中只有“紅學”而沒有“三國學”或“水滸學”?這樣,可以讓讀者跟隨紅學家重讀紅樓,得到一些在網(wǎng)上難以搜尋的知識,以示讀者新鮮感。
隨著社會的變化,曾經(jīng)不被看重的選題,有一天也會“重見光明”。比如,筆者的一位朋友偏愛自行車,想編一本自行車歷史的書,當時適逢20世紀90年代中期,那時人們已經(jīng)紛紛爭著購買汽車了,編輯的計劃自然泡湯。但是,進入21世紀以后,人們對20世紀的東西有了一種懷舊的惆悵,友人想起了以前的那個選題,立即組稿編了一本中國人與自行車的書,銷售得很好,曾經(jīng)一時不被看中的選題,又“復活”了。由此可見,不同時期的選題在特有的時期是有市場的。作為一名編輯,除要對政治、經(jīng)濟、體育、娛樂、流行事物各個領域在不同時期給予關注,以及從各種書籍、報紙、雜志中得到啟發(fā)外,看電影、下館子、在公共汽車或地鐵里聽別人聊天也是獲得靈感的方式。這些內容都可能成為下一個選題。當你得到一個啟發(fā),腦子里閃現(xiàn)一個想法時,一定要記下來,看似不起眼的一些想法,或許不能馬上奏效,但不知在什么時候就能起死回生,成為一本暢銷書。換言之,好的選題來自編輯日常的關注和思考,絕不是一時伏案就能突發(fā)奇想的。
除此以外,參加海外的書展或者在中國舉辦的國際性書展,也能得到更多啟發(fā)。如果能夠和外國的編輯直接交流當然更好。全球化時代,人們關心的問題具有很多共通性,國外的選題我們不妨借鑒一下。
二、如何創(chuàng)新選題
近幾年,日本暢銷書出現(xiàn)了一種“組合”的現(xiàn)象。比如,2014年的十大暢銷書中有一本《車到山前必有路——明天創(chuàng)造幸福的68個方法》,該書的每一頁是由貓的照片和名言警句構成。如一只可愛的小貓盯著鼠標的照片,配上的警句是“一定要辨別真假”。貓的各種形象非??蓯?,配上富有哲理的小貼士,耐人尋味。特別是對于喜歡貓的人來說,這本書更是百看不厭。該書的特點是可以獨立構成單頁,讀者可以把自己喜歡的那一頁拆下來,貼在墻上或隨身攜帶,忙里偷閑,抽空看一眼,也許會給忙碌的生活帶來一些溫馨。該書除了改變以往書籍裝幀的形式,讀者可以自由地利用以外,在內容上,動物和名言警句的一軟一硬配合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只是名言警句未免太枯燥,很少有人問津;如果只是貓的寫真集,雖然很可愛,但是缺少耐人尋味的思考;但文字和照片有效地組合在一起,可以讓讀者在開心的同時收獲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日本2014年暢銷書中還有一本《全年級最后一名的女學生考上慶應大學的故事》,該書是以真人真事改編的。全年級排名最后一名的染著金頭發(fā)的女生,在老師的輔導下,經(jīng)過一年半的刻苦努力,考上了日本著名的慶應大學。該書講述了一個循序善誘的老師和努力拼搏的女學生的真實故事,給讀者以激發(fā),積極向上的女學生形象打動了眾多讀者。但是,該書之所以成為暢銷書,除了有吸引人的故事性,還有一個原因是它具有很大的實用性。書中介紹了許多學習方法,并具體地列出了女學生使用的各門功課的參考書。因此,應試的高中學生把它作為學習參考書來使用。故事性和實用性的組合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漫畫大國日本最近出版了很多根據(jù)書籍改編的漫畫,這些書籍多為哲學、經(jīng)濟等領域的經(jīng)典作品,除了該領域的讀者,很少有人問津這些作品。比如,美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Stephen Richards Covey寫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原書被翻譯成日語后雖然很受歡迎,但是內容對一般讀者來說難以理解,出版社決定把該書的內容用漫畫的形式表述出來,此書出版后反響很大,成為2014年的暢銷書之一,并帶動了原書的銷售量。這種經(jīng)典與漫畫的組合,對促銷原版書也起了作用,相信今后會有很大的市場。
三、如何完成選題
選題確定了以后,如何選擇作者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作者不一定是名人,關鍵是要找一個適合的作者。如編輯兒童讀物時,插圖和文章不一定要請有名的畫家和作家,重要的是要能使孩子感到有興趣,能以孩子的視角來寫來畫,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本好的兒童讀物。名作家寫的兒童讀物不一定比每天和孩子接觸的幼兒園老師撰寫的書受歡迎。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兒童安全大百科》,該書的主編是中央電視臺少兒欄目主持人鞠萍,她憑借20多年少兒節(jié)目的主持,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編撰了該書,此書出版后深受小朋友和家長的歡迎。同樣,出版翻譯的兒童讀物時選擇翻譯也一樣,不是所有的翻譯都能用“孩子的話”來講述外國故事的。特別是面向低齡兒童的書,基本上是父母讀給孩子聽的,所以這種兒童讀物不是“文字”的書,而應該是“聲音”的書。
現(xiàn)在每個編輯的桌子上都有一臺電腦,需要查找的東西馬上就能從網(wǎng)上查到。但是,編輯的工作只在辦公桌前完成的話,是沒有意義的。電腦里的東西一般都是陳舊內容,數(shù)據(jù)也都是以前的,未知的信息一個也沒有。比如,某作者現(xiàn)在正在想什么?打算著手寫什么?這樣的情報信息光靠敲電腦是敲不出來的。筆者在編輯《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年鑒》時,經(jīng)常往返于各作者之間,在多次的交談中,有的作者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筆者刪去了一些不必要的條目,增加了一些原來沒有考慮的內容,這些如果只靠電話或郵件是得不到的。因此,編輯一定要離開辦公桌,用自己的腳去組稿。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直接和作者見面,看著對方的臉,聆聽對方的話,這樣才能了解作者,得到電腦上查不到的未知信息。在這一過程中,也許還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fā)。
原稿組來之后,給書命名也是令編輯煩惱的事。書名很重要,它直接影響銷售。書店是編輯學習的場所,現(xiàn)在什么書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讀者隨手翻閱什么書?我們在書店轉一圈,就了如指掌了。不管書的內容有多么精彩,讀者不屑一顧連翻都不翻的話,那這本書就毫無意義。編輯最初的愿望就是讀者能從書架上把自己編輯的書取下來翻閱一下。怎樣才能使讀者在眾多的書籍中把手伸向自己編的書呢?書名是關鍵。不是說用一些抓眼球的詞語就能把讀者吸引,書名既要體現(xiàn)書的內容,又要吸引讀者的視線,如《狼圖騰》自然要比《狼的故事》或《人與狼》等書名更具有神秘感。最近幾年國外暢銷書的書名都很有特征。如有的使用反義詞,像《富爸爸窮爸爸》(美國)、《聰明人和笨人的說話方式》(日本);有的是問話,《誰動了我的奶酪?》(美國)、《為什么賣曬衣桿的不倒閉》(日本);有的用數(shù)字,《五十度灰》(美國)、《人九成靠外表》(日本)。給一本書取一個好名字對編輯來說是要下功夫。一本好的暢銷書,書名極其重要,不能視而不見。
當然,編輯主要的工作是閱讀原稿,審查稿子的框架是否合理,內容是否通順,是否有錯別字,這些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但是編輯的工作不僅如此,因為編輯和出版直接相關,紙張的選擇、文字的排版、裝訂、書名、定價、出版冊數(shù)等,都是編輯的工作。編輯在策劃選題時是一個人的世界,但是工作一開始,編輯的立場就變了。換句話說,由唱獨角戲改為當“總導演”了,即“導演”原稿,使之成為一部作品。隨著電腦技術的發(fā)展,編輯、裝訂等工作越來越簡單化,但是機械做不了的工作也有很多,那就是要與各種人打交道。首先組稿時請作者寫稿,之后請美術編輯設計封面,請排版廠排版,請人校對,請書店的人幫助出售,請人做宣傳,所有的工作都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因此,編輯平時不僅要和作者搞好關系,還要和其他各部門保持良好的關系。這樣,你編輯的書才能順利地擺在書店里。
從選題到出書,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作過程,反映了一個編輯的綜合能力。常說編輯要扮演三種角色:一是狩獵者,搜尋好選題好作品;二是魔術師,變平凡為神奇;三是雙面人,面對作者代表出版社,面對出版社代表作者。搜尋好選題需要觀察和分析能力;變平凡為神奇需要高超的文字功底,使作品最大限度地放出光彩;做雙面人需要應酬能力,而所有這些能力又非一朝一夕就能具備的??墒牵谧非笮б孀畲蠡慕裉?,很多出版社忽視了對編輯能力的培養(yǎng),有的出版社更是擔心培養(yǎng)的編輯跳槽,得不償失。編輯自己則忙于各種職稱評定,無暇顧及其他。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編輯隨波逐流也是身不由己的。如果編輯內心中還抱有想編一本好書的愿望,就必須有意識積累和培養(yǎng)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要認為網(wǎng)上什么書都有,去書店是浪費時間。我們一定要知道,網(wǎng)上是看不到讀者的,在書店看看讀者手里拿的書,聽聽他們的談話是你最大的享受。
(作者單位: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