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莎
摘 要:中學歷史教學只有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問答法教法運用得當,使傳授知識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合二為一,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大大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學生主體作用
過去上課習慣于把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歷史人物的生平,業(yè)績及評價系統(tǒng)連貫地向學生講清楚,就自認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大功告成。直到有一次講完國共十年對峙,一學生問:紅軍為什么要長征?我哭笑不得,出于愛心,只得耐心地重講一遍。但學生這一問,使我切膚之痛地體會到:被別人灌輸是走別人的思想路線,自己不必費心,只要認真聽,記就行了。既然是知識的容器,那誰也無法保證在45分鐘的灌輸中不漏掉點知識。這迫使我要改變教學方法。只有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走自己的思想路線,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能力,實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于是我常用問答法教學,而且發(fā)現這種教學方法使傳授知識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合二為一,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大大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也深受學生的歡迎。其做法是:
一、精心設計問題,符合學生實際
把每一章節(jié)的重點,難點,能力培養(yǎng)目標,思想教育目標,重要概念等設計成問題,提前一天告訴學生,便于學生預習。這里的關鍵是設問要老道,它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設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為什么四大發(fā)明的文明之花開在中國,卻在西歐結果?為什么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在中國是同時產生的,結局卻不同?
2.設問要注意與前面所學知識相銜接,為以后的學習作鋪墊。如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背后是什么?有哪些影響?
3.設問要有利于章節(jié)整體知識結構的掌握。如西歐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產生的條件是什么,在城鄉(xiāng)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情況怎樣?
4.設問要有利于總結,掌握規(guī)律性認識。如簡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有什么特點,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5.設問要聯系實際,有利于知識的遷移與綜合。如法國工業(yè)革命有哪些有利條件和和不利條件?可聯系到地理因素:英國近鄰。政治因素:法國大革命和拿坡侖帝國后的穩(wěn)定。軍事因素:殖民戰(zhàn)爭的的失敗。經濟因素:高利貸資本,小農經濟等。再如1998年抗洪搶險為什么要死保荊江,九江大堤?可聯系到歷史: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濟因素:長江中下游年收入占全國40%。政治因素:檢驗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軍。
6.設問要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育原則,即設問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努力能夠解答。如比較北美獨立戰(zhàn)爭和拉美獨立運動的異同?
二、把握課堂主體,一切為了學生
課堂上采用學生舉手發(fā)言與老師點名發(fā)言相結合的方式,即為主動學習的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又遏制了被動學習的學生心存僥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及時提示,點評把握主題,把握時間。這里的關鍵有幾點:
1.教師要把握火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即不到學生想知道卻不知道時不告訴他,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點撥他。既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又確保識記,理解的效果。
2.教師要提供材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歷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又是瞬息即逝、無法再現的?;钌臍v史真實已經在永恒流動的時空中消失,學生們今天所學習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濃縮了的歷史教科書。受到篇幅的限制,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生動的歷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筆帶過,或略而不提。因此,教師的任務便是應該努力彌補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調動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這就需要借助豐富多彩的史料,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充實教學內容,再造歷史形象,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由此而使教學內容具有直觀可感性。
3.點評要簡潔,明確。不但對學科內容的學習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讓失敗者能總結經驗,走向成功,因為任何失敗者都不是徒勞的,讓成功者收獲成功的喜悅,這樣所有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情緒體驗。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旦風氣養(yǎng)成,老師上課越上越輕松,學生上課越上越喜歡。
三、重視教材導言,密切聯系實際
當然,要確保用問答法上課順利持久地進行下去,確保學生一如既往地鉆研教師的提問,還需以下配套功夫:
1.重視導言課,用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明白,學習歷史是必要的,是可以學好的。如在上世界近現代史前,我從撥亂反正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改革開放的需要,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需要等三方面闡明學習世界近代史的必要性。從明確時空概念和歷史概念,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為指導,要有堅定的立場,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及記憶技巧,如意義記憶,遷移記憶,諧音記憶,典故記憶等四個方面闡明怎樣學習世界近代史,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了,使學生對歷史學習有了濃厚的直接興趣,產生了學好歷史的強烈愿望。
2.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在模擬情境中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間接興趣。如在講啟蒙運動中三權分立思想,首先讓學生回答:什么是三權分立,核心是什么,有什么意義和局限,當學生答出核心是權力制衡時,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得出權力制衡是手段,目的是防止獨裁,維護資產階級民主。教師繼續(xù)啟發(fā):既然權利制衡是手段,那么手段相同,目的可能不同,讓學生聯系中國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的廢丞相權分六部。學生經過思考后得出中國的皇帝用權力制衡來維護君主專制,從而掌握了殊途同歸的一個特例,對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有了特別深刻的認識。
混亂是自然的法則,秩序是人類之理想,無論我們怎樣有條不紊地分學科,解決問題卻總是各種知識的綜合運用,況且歷史本身就是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任何一門學科,只有與實際相結合,才有生命力,因此,要使學生對歷史充滿探索的樂趣,就必須讓歷史教學順應社會對綜合人才的需要,順應綜合考試的趨勢。
總之,課堂教學中運用問答教學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問題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是否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學目標能否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并面將所學知識技能能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把握處理好這三個方面,不但摒棄了傳統(tǒng)歷史課堂教學中“一言堂”的做法,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功能觀,在資訊發(fā)達的信息時代,探索歷史教學法中問答法的運用,也是努力轉換教師的角色從信息源與知識的傳播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輔導者,成為學生探索問題的領導者,學生理智、社會和情感方面的指導者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