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一張?zhí)厥獾恼掌诰W(wǎng)絡走紅:照片中一位老年人正在作報告,他發(fā)型凌亂、不修邊幅、腳蹬布鞋,宛如“世外高人”。不少人驚呼,這不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嗎?這位被網(wǎng)友尊稱為“布鞋院士”的老人,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遙感領域的泰斗級人物李小文。
2015年1月10日下午,李小文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7歲。在他去世三天前,他剛剛當選北師大“感動師大”新聞人物。北師大給李小文的頒獎詞是:“當‘布鞋院士的聲譽簇擁向你,你卻獨盼這熱潮退卻,安靜地做一輩子風輕云淡的技術宅男?!痹谒膶W生眼中,他講課如行云流水,讓聽者如癡如醉,且“外表不羈但是有著仙風道骨”“維護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風骨、本色和隨性”。
多維解讀
感謝布鞋讓我們認識了李小文
感謝那雙布鞋,它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慈祥的老教授,認識了一個因衣著質樸而被保安擋在學校門外的科學泰斗,認識了一個愛喝酒的可愛老學人,認識了一個活躍在科學博客中的“黃老邪”。
“布鞋院士”李小文既有武俠小說中人物的氣質,又有一份在價值變換的時代中人們所期待的學人范兒。人們對他的敬與愛中,既有對他本人平和淡定的人生態(tài)度的崇敬,也有對某些曾經(jīng)風行的如今卻變得稀有的價值的懷念。無怪乎當他去世的消息傳來時,微博和微信圈里,網(wǎng)友們均發(fā)出一片“世間再無掃地僧”的哀嘆。
抄襲、學術造假、官員賄選院士之類的傳聞不絕于耳,這類新聞讓人感覺學界已不再清純和值得尊敬??梢哉f,是人們心中某種不愿熄滅的價值觀,造就了李小文作為“掃地僧”的傳奇。而且,他的形象因為人們的強烈期待,被增強乃至神化了——學界渴望“掃地僧”精神。這種精神包含了不崇尚只重外表不重實質的包裝和作秀,不追逐與學養(yǎng)無關的內心狂躁,不迎合風頭做學術墻頭草,不以學術作惡或將其作為助紂為虐的工具,永遠遵從內心的真實需求,做一個外表簡單內心純潔的純粹的人。這種被神化的“掃地僧”精神和氣質,可以說是對時下知識精英界“精致的利己主義”的一種批判和反諷,也是對知識階層的期許。
“布鞋院士”的樸素本錢
“布鞋院士”李小文去世了,他的那雙布鞋,他一生的質樸,以及這些與其身后偉業(yè)形成的巨大反差,讓看多了“表哥”“棉服哥”的民眾甚為懷念。很早以前,著名作家韓少功去法國訪問,陪同他的一位法國女士,始終衣著樸實,行事低調。韓少功對她的形容是,每天開輛和衣著一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皮卡,在香榭麗舍大街上穿來穿去。直到他要離開法國時才知道,原來她有著顯赫的出身和優(yōu)秀的教育背景。韓少功于是感慨道:“不是只有這樣的人,才有樸素的本錢嗎?”
當然,穿不穿布鞋與其是否是一位好教授之間,并無直接關系;愛喝咖啡還是愛喝酒,也并不是好院士的評價標準。追求生活品質和關注生活質量,并不是學術與學術精神的敵人。事實上,在世界各大名校,穿得像偶像且受到學生追捧的明星級教授比比皆是。在憑吊李小文先生的時候,我們切不可以忽視這點。然而,我們亦不可否認的是,物質生活的樸素、低調多半有精神世界的豐富墊底。否則,前者就難免會張揚地展現(xiàn)后者的空虛,如同那些高調的炫富者。中國有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個“自”就意味著穿著、氣質等個人的行為舉止,一定是內心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我們敬佩李小文身上的樸素氣質、低調品格,也希望更多的人擁有這種樸素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