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
摘要:新年作為一種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日兩國雖然存在一定差異,但都可以從各自的習俗中找到彼此的影子,說明文化具有相通性、相融合的同時,也會不斷的賦予自己獨特的內(nèi)涵,本文從兩國新年由來、時間、活動、飲食等各方面來介紹、對比、分析兩國的差異。
關(guān)鍵詞:中國;日本;春節(jié);新年;差異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自古以來兩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密切的交流和往來,從古時候,日本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習俗都來源于中國,但隨著兩國的發(fā)展和時間的推移,很多方面都發(fā)生了變化,本文從新年習俗文化方面來介紹中日兩國的差異。
一、新年的來源和時間
(一)中國
新年稱做“春節(jié)”,即農(nóng)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為高潮,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的來源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年獸”的傳說,“年獸”是一個殘忍兇猛的野獸,古代人相信在除夕夜時它會出來吃人,傳說“年獸”極其懼怕紅色、火光和吵雜的聲音,人們就在門上貼著紅紙條,并整夜點著火炬,燃放爆竹,來躲避它的侵擾和攻擊,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恭喜之聲不絕于耳,四處彌漫著喜悅和重生的氣息。為了紀念這一重大勝利,就將它作為新年。
(二)日本
新年稱做“正月”,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將新年從陰歷春節(jié)改成了新歷年的元旦,每年的12月29日至1月3日為法定的新年假期,和中國人一樣舉國上下,共同慶祝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據(jù)說來源于在6世紀以前,當時隨著佛教傳入日本且影響力的不斷加深,盆節(jié)與專事佛教活動的盂蘭盆會相融合,成為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而“正月”就成了專門祭拜能讓人民五谷豐登的“歲神”的節(jié)日。
二、新年前的準備
在中國,新年的準備活動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這一天要進行“祭灶”儀式,祭拜灶神(也叫灶王爺),他會向天庭玉皇大帝匯報每一家的整個一年來的情況,為了讓灶王爺多說好聽的話,每家每戶都要準備豐盛的貢品來送給他,因此民間一直流傳“二十三,糖瓜粘”這句順口溜,自祭灶后,“過年”的氣氛更加的濃厚了,人們都進入了緊張的忙年的階段,全國上下,男女老少,都開始打掃屋子,清洗衣物被褥,準備食品,為新年的吃、喝、穿、帶等各方面做好準備,到處洋溢著節(jié)日的氣氛。日本新年準備活動是從12月中旬開始,12月25-28日做好新年用的飯菜、年糕等,但是29日不做,因為在日語9的發(fā)音是KU,與日語“苦”的發(fā)音相同,被認為不吉利,所以這天做的物品不好吃,帶有晦氣。與中國一樣大家都為了迎接新年,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如門前擺放門松、掛草繩、祭祖祭神都是日本新年要做的活動。
(一)門神與門松
中國人過新年的時候,每家的大門上都會貼門神和春聯(lián),民間對于門神的信仰一直流傳至今,作為門神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多,例如:鐘馗、秦瓊與尉遲恭、楊宗保和穆桂英、岳飛和溫瓊等,古代這些門神主要承擔著驅(qū)邪避災的使命,現(xiàn)如今,它也表達了人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春聯(lián)它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以對仗工整、簡潔雅致的文字抒發(fā)美好愿望,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每逢過春節(jié),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會選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有得還會貼在豬舍牛棚、院落樹木、墻角灶頭、車輛機械等地方,寓意辭舊迎新,六畜興旺,普天同慶。
日本人過新年,根據(jù)風俗,每年的12月13日開始裝飾門松,因為松樹耐霜寒,即使在冬季也保持青青的顏色,日本人覺得它們具有良好的寓意,古時候,人們必須親自到山上采挖,稱為“迎送”或“迎年神”,門松是用來招神的信號物,是讓神降落的地方,現(xiàn)在人們一般會放在12月23日在門的兩側(cè)貼門松的照片或放盆景。有的日本人還會在12月26日至28日期間,在自家的大門、佛龕、工廠、汽車等處掛上稻草繩,這個繩子上面還會扎上橙、海帶。龍蝦等,稻草繩表示哪里是“神”占有的地方,是清潔,可以阻止不潔物體的侵入,向日常對自己有所關(guān)照的人表示感謝以及在新的一年里驅(qū)神辟邪之意,也是迎神不可或缺的。
(二)團拜會與忘年會
中國的企事業(yè)單位、公司團體等都會在春節(jié)前舉行團拜會,以聚餐為主,并會舉行一些文藝表演、趣味游戲、幸運抽獎等環(huán)節(jié)等形式,來感謝并回饋辛苦工作一年的員工,既增進同事之間的交流,也加深員工與單位的融入感。
日本的社團、公司在年末也會組織“忘年會”,類似于中國的“團拜會”,因為這個活動涉及面廣,全國上下的公司都會組織,飯店、KTV到處爆滿,因此忘年會席位的預定一般從11月中旬就開始了,在忘年會上,大家一起聚餐、喝酒聊天、唱KTV,卸下平日里在公司的疲憊,沒有尊卑差異,不講究上下級身份,它的意義就在于讓人們忘卻一年的種種煩惱和不開心,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三)賀年卡
在中國,隨著通信技術(shù)、網(wǎng)絡應用的發(fā)達,更多人不再使用這種傳統(tǒng)的郵寄賀年卡的形式來表達對家人、朋友的祝福,而是使用電子賀卡、短信拜年、微信微博拜年的方式來傳遞祝福,一方面環(huán)保節(jié)約,節(jié)省時間,但另一方面,很多人新年期間群發(fā)短信,毫無誠意的轉(zhuǎn)發(fā),也反映了現(xiàn)如今人際關(guān)系越來越淡的現(xiàn)象。
相反,在通訊技術(shù)同樣高度發(fā)達的日本,至今仍格外重視寄送賀年卡,它無固定的格式,大多人都會親自制作,親筆寫下祝福的話語,向家人、朋友致以感謝和問候,帶去新年的祝愿。而新年臨近時,郵局也會設置特別郵箱,用于接收新年賀卡,而且郵局不會將收到的賀年卡馬上送出,而會等到新年當天一并派送,在1月1日,誰收到的賀年卡多,說明這個人就受歡迎程度高,預示著來年的工作生活也會格外的順利。
三、新年期間的活動
(一)年夜飯
中國,將臘月30這一天稱作“除夕”,這一天全國上下放假,長年居住在外的游子,也會在除夕之夜前趕回家,與家人共進豐盛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中國的北方年夜飯主要以水餃為主,餃子形如元寶,里面有餡兒,寓意招財進寶,心想事成;南方以“年糕”為主,寓意年年高;一家男女老少圍坐桌旁,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美味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
日本,將陽歷12月31日稱作“大晦日”相當于中國的“除夕”這一天全國放假,全家人團聚,共度新年,晚上家人齊聚一堂共吃年夜飯,日本的年夜飯沒有大魚大肉,只有一種蕎麥面,寓意健康長壽,聚集財富。
(二)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與紅白歌大賽
在中國,除夕夜的文化大餐非央視春晚莫屬,春晚以歌舞、相聲、小品、雜技、魔術(shù)、戲曲等各類表演形式于一體的綜合聯(lián)歡晚會,從1983年開始舉辦至今,一直備受矚目,上世紀80年代還出現(xiàn)了萬人空巷的觀看盛況,作為新聞熱點,群眾焦點,中國人觀看春晚的熱情多年來有增無減,雖然近年來對春晚節(jié)目褒貶不一,但這場“視聽大餐、精神盛宴”早已駐扎在人們的內(nèi)心,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同時,在日本,“大晦日”的晚上,NHK電視臺將播放“紅白歌合戦”即“紅白歌大賽”,是一場代表日本最高水平的歌唱晚會,歌手都是從當年日本歌壇中最具有實力、人氣旺、人品好的,其中女性歌手為紅隊,男性歌手為白隊,若出現(xiàn)混合的組合,則以主唱歌手性別來決定歸屬。1951年首次舉辦至今,一直深受日本人的喜愛,觀看大賽直播已經(jīng)成為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
(三)過年的祈福參拜
日本,除夕之夜12點的鐘聲響過,就預示著新年已經(jīng)走進千家萬戶,從1月1日凌晨開始,人們都前往寺廟、神社參拜祈福了,新年的第一次參拜叫做“初詣”,祈求新的一年里一切順利,身體健康。據(jù)統(tǒng)計,每年日本新年參拜的人數(shù)都超過了9000萬,以至于給社會秩序,安全保衛(wèi)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中國少數(shù)有宗教信仰或者生意人之間,盛行新年“燒頭香”的說法,追求好運和吉利,討個好彩頭是永恒不變的主題。多數(shù)人相信在大年初一第一個將香插在寺廟香爐上的人,在接下來的一整年都會好運相伴,順利安康。
(四)拜年與壓歲錢
中國人在新年的時候,都會帶上禮品來走親串友,長輩遇到小孩還要發(fā)壓歲錢,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可以平安度過一歲。而在日本也有給孩子 壓歲錢的風俗,他們把壓歲錢叫做“年玉”,這些發(fā)給孩子的壓歲錢必須是嶄新的紙幣,因此日本的銀行在年終也會發(fā)行一些新幣,供人們兌換,他也寓意著得到壓歲錢的人能夠平安健康。
四、結(jié)語
中日兩國文化一脈相承,從根本上來說,中日兩國的新年習俗也只是大同小異而已,所謂大同,即在整個歡天喜地過大年期間,為了辭舊迎新得好運,都會有祭祖、奉神、禮佛、敬人的活動,所謂小異,因時代不同,中日兩國過年的具體時間和習俗的方式略有不同,從兩國的新年習俗中都能找到彼此的影子,眾所周知,風俗習慣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深受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制約,它相互傳播和影響,因此通過了解、分析中日兩國的新年習俗的差異,對兩國的文化交流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立新.日本概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張曉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3]高發(fā)國.日本新年民俗趣談[J].世界文化.2007
[4]柯克雷.日本傳統(tǒng)新年習俗中的漢文化淵源[J].西安外國語學院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