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杰
黃媽慶,1952年出生于彰化縣鹿港。擔任拓展文教基金會董事、中華畫院立體造型院委員、中華東方茶文化藝術學會委員、傳統工藝暨職訓成果展講師。1995年榮獲高雄市第十二屆美展第一名;1997年榮獲臺灣木雕藝術創(chuàng)作比賽第一名、第六屆裕隆藝文季木雕金質獎;2002年獲邀在高雄市歷史博物舉辦“展師承大地”個展;2004年獲選臺灣工藝研究所工藝之家;2005年獲邀參加第一屆“大墩工藝師”大墩工藝師聯展;2008年獲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生命之歌”個展;2010年在中正紀念堂舉辦“魚戲荷香”黃媽慶木雕個展;2014年獲邀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舉辦“順逆皆自然”個展;2014年獲邀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舉辦“順逆皆自然”個展。
明馮惟敏《玉抱肚·贈趙今燕》曲中曾云:“琵琶輕掃動人憐,須信行行出狀元。”相信這段散曲所描述,許多人都對后面那句“行行出狀元”并不陌生。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堅定自我,在這條路上始終如一。鹿港黃媽慶藝師,就是其中的逐夢者。
逐夢,必然先堅定自己對內心所逐之夢;因為逐夢之路,斷然不是曠坦之途。其中所遭遇的荊棘試煉、內心所承受的諸般挫折,相信只有逐夢者自己感受最深。
黃媽慶藝師,來自于古樸的鹿港小鎮(zhèn)。在那并不富裕的年代,糊口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沒有多余的夢想,只有最務實的賺錢養(yǎng)家,黃媽慶藝師亦是如此。為了能夠撐起家計,黃媽慶藝師投身于當時最具前景的木雕產業(yè)。只是時光荏苒,歲月飛梭,物轉星移的如今,輝煌的木雕產業(yè)已然變成過去歷史的一頁泛黃篇章。多數當年從事木雕的匠師,亦紛紛離開了那逐漸沒落的木雕產業(yè)。然而黃媽慶藝師,并沒有離開。并非無法拂袖而去,而是他不愿意自己所選擇的路就這樣隕落消失。他開始思考:木雕工藝這門產業(yè)還能夠帶給大家什么新的觸動?也因為如此,他毅然而然地將傳統木雕工藝轉換了方向,將那個年代最純樸的鄉(xiāng)土自然帶入了木雕。
當然,這一路上,外界的質疑聲浪與批判,不時地沖擊黃媽慶藝師逐夢的藍圖。可是他并沒有怨懟,一刻一鑿,是對自我夢想最真切的刻劃;沒有理由與藉口,一刀一削,是對自身信念最誠摯的印記。不為其它,只因為他相信,只有堅定自己當初所選之路,才能真正雕刻出屬于那年代也屬于自己最真實的樣貌。所以,黃媽慶藝師的作品能言,言其師法自然;其作品能語,語其境唯心造。
所以,在覽看黃媽慶藝師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可以發(fā)現他記錄了臺灣土地過往點點滴滴之記憶,也細膩點出了人與自然共生之理。眼所及、心所向,即所藝。作品能感動自己,進而感動無數的人,那便是黃媽慶藝師逐夢最初想帶給大家的感動。而這份感動所連結的各種緣分,更是黃媽慶藝師在這條逐夢路上格外珍惜之善緣。
常言曰:莫忘初心。時至今日,年逾花甲之年的黃媽慶藝師,仍舊一如往昔般持續(xù)創(chuàng)作。曾有人問他在木雕這條路上是否感到疲憊。他靜默微笑,繼續(xù)埋首雕刻。無聲勝有聲,不語,是因為外在因素早已不拘其心。其心所述,盡在其雕刻之作品中吐露。老子曰:“大巧若拙。”作家金庸亦寫道:“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表槕匀凰鶐Ыo自己的體悟,雕刻時保持原木最初之紋理,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自然,最后以繪畫融入雕刻的巧思,來呈現每一幕曾經過往的純樸悸動,這就是黃媽慶師父希望傳遞給諸位的意念。
而此念,便是以樸實為本,真誠待人,不論順境亦或逆境,都是過程,無須介懷。因為只要堅定己心,相信自我,萬事順其脈絡,當緣分至時,必然能夠為自己所選之路,寫下最美好的一頁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