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懿
【摘 要】 快樂探究包括快樂地去探究和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快樂??鞓返厝ヌ骄堪ㄕn前材料的快樂準備、課堂的快樂引入、自由大膽的猜想。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包括在探究中自主選題、親自動手探究。讓學生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快樂地獲取知識的過程,營造快樂、自由的科學探究氛圍。
【關鍵詞】 科學課;快樂;探究
學生在科學課中或多或少都會經(jīng)歷探究,很多時候學生們覺得探究只是一個任務,老師布置任務,他們完成任務,并沒有真正的享受到整個探究的過程??茖W探究不是重在最后真正學習到了什么知識點,而是重在參與,使學生們在科學的探究中體驗快樂,在體驗的過程中,知識點也滲入學生的腦海中。
一、快樂地去探究
如何做到快樂地去探究,就需要在探究之前充分調動學生的的積極性,做好探究之前的準備活動,才能快樂地去探究。以下我從課前材料的快樂準備、教師課堂的快樂引入以及探究活動前自由、大膽的去猜想三個方面闡述我的一些觀點:
1.課前材料的快樂準備。探究過程包括很多,并不是從課堂開始的,而是從課前就開始了,而且要使學生在課前材料的準備過程中,體驗到快樂?!豆獾姆瓷洹芬徽n中,要做到潛望鏡,學生們對這樣一個小東西很感興趣,我便臨時決定下節(jié)課專門花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他們做潛望鏡,可是需要課前的充分準備,安排好他們自習要帶的物品,小組之間便開始自己討論分配任務,我聽到小朋友們小組之間都在說,“你帶一個鏡子,我?guī)б粋€鏡子,我?guī)б粋€牙膏盒,你不帶材料那你帶一個剪刀吧”,“另外我來帶一個包裝紙,把外面包裝的好看一點”?!拔乙粋€人要帶一套材料的,我想自己也做一個?!薄拔乙彩?!”聽著學生們快樂地討論著,仿佛也能看到他們回家之后快樂地準備材料。
2.課堂的快樂引入?!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內驅力。在課堂的前五分鐘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疑問,能使學生快樂地去探究。我在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時,是這樣導入課堂的:先給同學們看“烏鴉喝水”的動畫,讓學生說說“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小石子在水中會怎樣?”再讓同學們思考思考“如果烏鴉小朋友把木塊扔到水中去,還能喝到水嗎?”學生們對小石子和木塊兩種不同的材料在水中存在不同的沉浮現(xiàn)象產生疑問,充分調動了學生接下來探究不同材料的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的積極性。
3.自由大膽的猜想。“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現(xiàn)”,猜想是探究活動的基礎,是發(fā)現(xiàn)的前提。小學生思維活躍,富于幻想,敢于猜想。但是,受知識、經(jīng)驗的限制,有時會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想法,這時教師應該加以鼓勵,給予正確的引導。讓他們保持思維的積極性,給予他們敢想的膽量。因為這些看似可笑、錯誤的想法,蘊含著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性。如我在教《怎樣加快溶解》一課時,給每組準備幾粒硬糖,要求學生猜想:怎樣使其中一粒硬糖溶解的更快?學生通過討論后,紛紛開始猜測:有的組想到,一粒攪拌,一粒不攪拌;有的說,一粒用冷水溶解,另一粒用熱水;有的提出把一粒糖用榔頭敲碎后再做,另一粒不敲碎;有的想到了在酒精燈上加熱……“用榔頭敲碎的想法,引得哄堂大笑”但最終實驗結束的時候,每個同學都對他有種敬佩的感覺。
二、在探究中體驗快樂
做好探究之前的準備工作:課前材料的準備、課堂有興趣的引入課題、大膽的猜想。就可以進行探究了,如何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快樂呢?我就以下幾點談談我的想法:
1.在探究的過程中自主選題。“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得出結論更為重要?!敝挥袑W生自己選定的題目,學生才會有更大的興趣去進行研究。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留一些空間,讓他們自己想想想對哪些方面提出疑問,鼓勵他們自己去研究、去發(fā)現(xiàn),大膽地提出問題。不過,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是隨意的、零散的,有的問題甚至漫無邊際,是空想臆斷。所以,教師更要耐心的進行引導,提高學生提問的能力。執(zhí)教《蝸?!芬徽n時,將幾只蝸牛分給每組學生進行觀察,觀察前讓學生提出問題。師:“你想要研究蝸牛的哪些方面?”生:“蝸牛頭頂上的幾根‘須有什么用?”“蝸牛是怎么爬的?”“蝸牛有沒有眼睛?”“蝸牛爬的時候為什么會留下粘乎乎的‘鼻涕?”“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從哪拉便便的?”“蝸牛為什么要背著重重的殼?”學生們提出的問題都是兒童話的語言,教師可以進行適當引導,使問題更加嚴密,例如“拉便便改為排泄”“須改為觸角”“鼻涕改為粘液”。學生們自己選定了這些問題之后,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對蝸牛進行觀察,一旦觀察到問題的答案,及時記錄下來。逐一解答了學生們提出的這些問題,也就基本完成這一課的教學任務。
2.親自動手探究。學習科學應該是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的教學要重在“動手做”,必須讓學生從“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入手,讓學生親自去觀察、去記錄、整理數(shù)據(jù)、做總結、討論交流。只有讓他們“親自”做了,只有讓他們從頭到尾親自“動”起來,才能發(fā)展他們的能力,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在學習“蝸牛運動的觀察”的時候,我給每一個小組發(fā)了一個放大鏡,讓學生仔細觀察蝸牛是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學生們很快地發(fā)現(xiàn)了當中的奇妙,但是,當我問及他們:“蝸牛的身體是怎樣前進的?”他們用手比畫,就是表達不清楚。于是我就說:“那你們會模仿蝸牛的爬行嗎?”我這句話一說完,他們就活躍起來,爭著模仿。我立即邀請了幾個同學模仿蝸牛爬行,由臺下的學生做評委,選出模仿得最像的那位同學。接著,讓他再表演一次。這時候全班的學生都發(fā)現(xiàn)了蝸牛的身體在爬行中是波浪式前進的。之后的一課是《蚯蚓》,又面臨一個“蚯蚓的身體是怎樣前進的?”問題,學生們立即提出用“模仿”的方法。我邀請了幾個同學進行模仿蚯蚓的爬行的比賽,他們一便模仿著,一邊開心的笑著。
科學是一門開放的學科,應該讓小孩子盡情的去猜想,去動手探究,讓我們的科學課堂充滿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