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摘 要:人類的精神交流誕生了繪畫,而繪畫本體是物質的,材料又離不開方法。油畫不是歐洲繪畫的全部,只是繪畫鏈中的一鏈,通過對西方繪畫的學習,了解到西方美術史論的分期對繪畫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材料在繪畫中的運用,是服從于整個畫面的構成,是畫面中的一部分。用材料的特殊性與所想表達的畫面主旨結合在一起是我想表達的觀點。材料本身就是一種語言,而要打破這種語言的特殊性,融合到畫面要表達的整體語言,是材料、畫布、油畫媒介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的過程。
關鍵詞:油畫創(chuàng)作;綜合材料;繪畫
1 歷史的變革所產生的不同材料的新型思考
3世紀到13世紀的中世紀歐洲,是以圣像畫為主要內容,強化神性、永恒性和崇高性,崇尚宗教精神的主旨。畫師多用多層疊色法。顏色在不斷地疊加過程中逐漸飽和豐富。13世紀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經尼德蘭畫家凡*艾克兄弟對材料的深刻研究并對油性材料的改良,其貢獻是解決了油畫中的干燥速度問題。16世紀以后,油性丹培拉語言成為繪畫的主流技術,并遍及全歐。提香的暗棕底色,丹培拉提白塑造和釉染色彩的技術變成強調空間感和體積感的主要形式。油畫發(fā)展到17世紀,從技法到技巧又有了明顯的變化。以魯本斯為代表的巴洛克藝術,在他的作品里筆觸造型上接近“直接畫法”,而在材料本質和程序上又屬于“間接畫法”。他在繪畫語言的發(fā)展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而委拉斯貴支的作品,無論是在筆觸技法上還在材料品質上都向油畫“直接畫法”邁進了一步,這些改變基本形成了“直接畫法”的最初面貌,從“直接畫法”的提出到普及經歷了200余年的時間,直到19世紀印象派的出現,“直接畫法”成為普遍使用的技法。而此時使用顏料一是工廠生產的管狀顏料。油畫顏料的不透明色,可以疊壓厚涂,向梵高那樣在畫布上混合顏色,同時更關注筆觸的個性化使用。繪畫語言從“間接畫法”發(fā)展到“直接畫法”與傳統(tǒng)藝術(藝術材料作為繪畫的載體)演化到現當代藝術(材料作為藝術的主體)這兩條并行的藝術發(fā)展線歷經2000余年。進入20世紀后,在層出不窮的藝術流派中,隨著高科技的進步、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及科學理論的飛速發(fā)展直接影響了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從關心藝術材料的思維認識轉而關注和思考材料藝術,把材料逐漸提升演化為作品中的藝術語言,演變成繪畫的視覺主體。
2 油畫肌理在我作品里的表現性
肌理,可以是斑斑駁駁、層巒疊嶂,也可以是風平浪靜、水面鏡天。康德對美學的評價:審美的直觀思想是直接面對事物而少和符號交涉的,因此,它就和情緒較為接近,因人的情緒是直接系著與具體事物的,較少系于抽象的東西。另一方面,概念的認識滲透進事物的內容,而直接關照的和情緒相接的對象,則更多在物的形式方面,即外表的形象鑒賞判斷不像理性判斷以真和善為對象,而是以美,亦即形式。
古老的蠟彩畫、丹培拉圣像畫以及當代的綜合材料作品,肌理無處不在。肌理對于畫面而言,首先它是可以被感知的實體,是視覺上最先被確認的語言。在我的作品里不采用“為厚而厚”、“以厚為美”的肌理追求,我認為他會阻礙我們理解、探索肌理語言在創(chuàng)作中的精神傳達,有時是材料在決定作品的語言走向,有時是材料根據人的意念同時也根據它自身的特性在變化。
油畫肌理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的語言主要體現在我把材料作為表現創(chuàng)作主題的精神傳達,讓油畫肌理服從于繪畫而又和畫面相融洽,從而加強畫面的張力,使畫面的語言關系、語言秩序相和諧,體現畫面的邏輯性。同樣,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試圖讓這種繪畫語言表現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觀念。
油畫的表現方法隨著材料的進步而豐富多樣,不僅使畫面效果展現了強烈的構成意識,還使色彩更富有質感。近現代我國大部分的藝術家在研究闡釋畫面內在精神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畫面形式語言的探索和表現。材料的應用增強了畫面的形式感,同時也使作品的趣味更加活躍,使構思的意味更加明確。
第一,綜合材料在畫面中打破了平面與空間、立體與裝置的綜合觀。傳達給人們視覺的沖擊突破傳統(tǒng)繪畫中局限用于架上繪畫的二維形式而展現油畫視覺空間的多維性。
第二,把材料作為藝術的構成,是時代賦予它的特殊性,現當代的畫家甚至把材料和觀念作為創(chuàng)作的重要因素。我們認識事物是感覺、知覺、思考、判斷,反思推理的順序進行的。同樣的在面對材料作品時,首先是通過材料的真實性產生對作品精神性的聯想和記憶,以此來理解一幅作品,如果作品中含有個人的思維、經歷和體驗,也就讓材料有了生命。這時材料就不是可有可無的附體,而是和整體聯系在一起形成和諧統(tǒng)一的精神實體。材料表現的意圖才得以實現,展現和諧、相互依存的畫面關系的形式美。
第三,繪畫發(fā)展到現在,道路是曲折的、反復的,但總體上是順應時代的,而19世紀中期以后形成的現代主義,它的核心是突出個性,就個性而言,材料與繪畫相結合就要體現它的時代語言。我們不可能回到以前,也不能以和過去同樣的方式進行表達。我所探索的就是材料對于我的創(chuàng)作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單純的材料語言,也不是顏料的堆疊,而是把材料和油畫顏料的結合??此齐S意的組合,正是我想表達的這種形式美,及對繪畫語言的理解。
3 勞森伯格在我油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影響
勞森伯格的作品首先展示的是形式美,但是能讓我感覺到他對這種畫面語言的傳達,熱情、喜愛之余,更加冷靜地思考關于繪畫的語言,不是在尋找共同點,而是在尋找不同點,尋找一種能誠實地表達出對繪畫語言感受的作品,勞森伯格的作品正好出現在我迷途尋找的世界里,讓我去尋找一條通向自己繪畫語言的路。
4 我對繪畫材料表現力的反思
在我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思考材料的質感、形式語言是否能表達我要傳達的感情,我的理解是:作品是要有表達的主題,或是反映時代的,或是社會的。常有兩種不同的方向:一是順成性反映,對于它反映的現實,會發(fā)生推動、助成的作用。二是反省性的反映,如達達主義所開始的現代藝術,它是順承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及西班內戰(zhàn)的殘酷、混亂、孤危、絕望的精神而來的,而對于西方油畫而言,是經歷了漫長的宗教統(tǒng)治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體現了油性材料的多樣性。反映社會,而又想獲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純潔,這是反省性的反映。
我想,就像石濤說的“筆墨當隨時代”,繪畫是反映時代的,而繪畫語言是時代的語言,作為探索藝術的我,能做的就是盡量讓自己沉淀這個時代的語言,展現這個時代留給我們的記憶,而我選擇的是把材料融入畫布的語言去表達,我在探索的路上。
材料的表現力是我們能直觀看到并且能觸摸到的繪畫語言,沉淀、積累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反思,而我們的思維是跟隨歷史的腳步不斷地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們生活的必需,是我們適應生存的必要。創(chuàng)新更是作為探索的我們一個重要的反思,怎樣在這個多彩的世界留下精彩的一筆是值得我們去努力探索的一件事。
越是簡單的表現越是復雜,這正是材料給我的反思。我們欣賞一幅繪畫作品首先看的是風格、構圖、樣式、筆觸、色彩,然后再去思考它的創(chuàng)作材料及表現力,而當畫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繪畫材料,今天繪畫材料已不再受限,它的形式語言也在隨著時代而豐富,但是無論繪畫材料是怎樣的變化,對于精神的要求是大于繪畫創(chuàng)作的要求,精神的傳達是繪畫作品的本源,了解材料是繪畫的基礎,才能在知其作用的基礎上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