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英奎
與鄰而居,好則兩安。與“德”而相伴,獲益匪淺。簡言,我攤上的好鄰居,乃幸也。一鄰居姓雷,今年八十有余,個子較高,身體硬朗,言如游絲,耳朵有點背。我叫他雷大爺,當(dāng)過兵,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趙姓,今年九十有余,年輕時當(dāng)過裝卸工,個子較矮,走道或騎自行車仍然很“遛”。我叫他趙老爺子,他經(jīng)常來往于市場,買點主食或副食什么的。平日里,我們之間交往甚少,偶爾幾句閑嘮,即是我們“友誼”的全部涵義。
我之所以要寫他們,是因為他們的“精氣神”,令我這樣的中年人羨慕。他們恪守勤勞與無私美德,也令我這樣的中年人自愧。
我們住的樓是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的長拖舊樓。舊樓一般無人管,衛(wèi)生狀況堪憂。有時,某街道辦事處挨家要衛(wèi)生費(fèi),有的人給,有的人不給。所以,除了扔到路旁的垃圾有人經(jīng)管,樓內(nèi)與樓外的一些雜物,一般很少有人愿意清理。
雷大爺和趙老爺子,稱得上此樓最老的人,也稱得上此樓最勤快的人。他們把樓道當(dāng)成自己家的過道,把樓下的各戶倉房當(dāng)成自己家的倉房,哪有狀況,哪就有他們忙碌的身影。一到有狀況如掃樓道,清理積雪,疏通供水,裝運(yùn)倉房門前雜物等等,他倆不攀不怒不怨,忙著搶著干著……
有一次,真令本人羞澀難當(dāng)。我家的倉房,常年不用,門前和窗前被別人擱置一些玻璃。冬天下雪的時候,我一般清出過道,拉倒。夏天下雨的時候,我把臟水用鍬“推”到下水道,淹不到倉房,即可。前些日子,愛人催我清理一下,包括碎玻璃、積累一冬的雜物等等。說心里話,這里有礙觀瞻,影響形象。我沒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那天早上,我下樓看見兩位老人在我家倉房前,一位老人手把著塑料袋,一位老人拿鍬緊著裝……雜物雖然不多,但讓我心里十分不安。我看到,倉房門前(窗前)利索了,過道干凈了。于是,我對兩位老人說,您看看,這活兒早該我做呀,您們那么大歲數(shù)……可兩位老人不但不生由于我懶惰的氣,還笑著回答,我們老了老了閑著也是閑著,勞動勞動,舒展筋骨,挺好的,再說,雜物清理出去,看著就不別扭了。原來,勤勞與無私這五個字,在兩位老人心中千鈞重啊!這真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美德。
知足與感恩,從他們的言談中,有所了解。兩位老人出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長在新社會。新舊社會對比,使他們對新社會倍加知足和感恩。
趙老爺子和我屬“一門”之鄰。所謂“一門”之鄰,就是說我們兩家走一個門,他在里屋,我在外屋,各有各的廚房和衛(wèi)生間。趙老爺子常跟我說,這時代多好哇,坐車不花錢,政府還給補(bǔ)貼。我要感謝這時代,感謝共產(chǎn)黨呀。雷大爺也說現(xiàn)在好哇,過去那戰(zhàn)爭年代,甭提有多苦了……
趙、雷的知足與感恩是發(fā)自肺腑的。在他們身上,我學(xué)習(xí)到了許多金錢(名利)買不到的東西。祝他們健康長壽。
(責(zé)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