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帷。[1]
這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五言愛情詩。詩人借少婦的口吻寫景寄情,前兩句借景起興,后四句直抒胸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副春閨思夫的閨怨春景圖。語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摯感人,引人深思。
首聯(lián)以思婦所見之景物起興,并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前半句是對征夫所在的燕地春景的想象,想象著這時候燕地的春草應該已經(jīng)開始發(fā)芽了。而后半句則是自己所見到的實景,眼前的桑葉茂盛的生長著,以致于桑樹的枝蔓不堪重負,低下了頭。燕地現(xiàn)在位于河北省北部一帶,此泛指北部邊地,也就是征夫所在之處。而秦地現(xiàn)在大致位于陜西省一帶,此指思婦所在之地。燕地氣候相對寒冷,草木遲生于較暖的秦地。但是,作為一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閣女子,又怎么會知道這些柴米油鹽,針織羅繡之外的事情呢。那是因為她的丈夫正在戍邊,而自己源于對丈夫的關心愛護之意,時時關注著丈夫戍邊地方的一切。這一切自然也包括燕地的氣候以及春草的生長。
這一聯(lián)用了一個“絲”字,一個“低”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燕秦兩地因氣候而不同的春景,從而隱晦地告訴讀者思婦和征夫是異地生活。燕地的春草如同“碧絲”一樣,剛剛從冰冷堅硬的凍土中鉆出來,而思婦所在的暖秦之地的桑葉都茂盛地壓彎了桑樹的枝蔓,使得桑樹的枝葉低垂了下來。這兩句還運用了諧聲雙關的表現(xiàn)手法?!敖z”字諧“思”字,“枝”字諧“知”字,這恰和下文征夫“懷歸”與妾婦“斷腸”兩相呼應,不僅為下一聯(lián)寫思婦久念丈夫的深情和尾聯(lián)思婦對丈夫埋怨的心理活動做了情感的鋪墊,而且還增強了詩句的音樂美與含蓄美。一箭雙雕,坐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四句“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似乎不合情理。因為若是丈夫在戍邊之時思念著自己的妻子,按照常理推斷,作為一個被丈夫深深思念的妻子應該是異常感動和幸福的。但是,李白這首詩中的妻子不但沒有感到高興,反而是哭斷了肝腸。這樣人不禁心生疑問。倘若我們回過頭來,把這一聯(lián)與前面一聯(lián)“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的景相結合看時,才能領悟其中的微妙之處?!把嗖萑绫探z,秦桑低綠枝”與“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是景與情的相互照應。當征夫的思念像早春的小草一樣才剛剛開始發(fā)芽的時候,思婦對于征夫的思念早已經(jīng)如同暮春初夏的桑葉一般茂盛地壓彎了承重的桑樹的枝曼了。詩中這個地方看似于理不,實則正是此詩中感情最為濃密的所在。元代蕭士赟對此詩的評述揭示了興句與所詠之詞之間的微妙的關系:“燕北地寒,生草遲。當秦地柔桑低綠之時,燕草方生,興其夫方萌懷歸之志,猶燕草之方生。妾則思君之久,猶秦桑之已低綠也。”[1]這一聯(lián),不僅從正面描寫了思婦對于自己丈夫如暮春初夏壓彎了枝蔓的的桑葉一樣郁郁蔥蔥,而且也為下一聯(lián)思婦因為久久等不到丈夫的歸期,而心情煩躁,以致于拿無辜的春風出氣埋下了情感的伏筆。
對于最后一聯(lián)的理解,蕭士赟認為“末句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1],但是我卻覺得并非如此。在第二聯(lián)中,思婦已經(jīng)把對于丈夫的思念表達到了極致,“斷腸”般的思念豈是一般的感情所能達到的嗎?如果感情到了最頂點,那就沒有再往上上升的空間了,但是丈夫不回來,那么思婦的思念之情亦不會稍減。這時候,思婦對于丈夫的思念不再那么純正,而是在里面夾雜了一些可能思婦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何時開始滋生的對丈夫久久不回的怨懟之情。抱怨正是因為征夫與自己兩地分居,才讓自己思念地這么辛苦,以致都到了肝腸寸斷的地步了,也不見丈夫心疼自己,早日回家。
這時思婦因為丈夫久不回家,心情不好。當一個人心情抑郁的時候,是做什么事情也提不起興致的。所以,思婦干脆什么也不做,而是進入閨房,把“羅帷”放了下來,躺臥在床上休息。可是,因為心情煩悶,思婦又怎么可能睡得著覺呢?靜下心來,心里想的必然還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情,那便是還在燕地戍邊的丈夫。而正在一心思念著丈夫,并且在這思念中還夾雜者一絲小小的怨懟,煩悶地等著總也等不到丈夫歸來的信期時,那不知哪里來的“春風”,把思婦剛剛放下來的“羅帷”輕輕地吹了起來。這吹動的,不僅僅是“羅帷”,更是在“羅帷”里思婦對丈夫濃郁的思念之情。這使得思婦本來就煩躁的心緒愈加的煩躁。所以,平日里安靜賢淑的思婦,竟然開始對無知無覺的春風發(fā)起了牢騷,大事譴責了起來:“春風啊春風,我與你又不曾相識,你怎么伸入到我的帷帳中來了呢?”最后一聯(lián)“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帷”,這并不是一句對春風的發(fā)問和拒絕,而是因春風入閨房拂動帷帳的舉動而更加觸動了思婦對于丈夫的思念:“連素不相識的春風都不請自來了,而我那知情知意、知冷知熱的郎君,難道還不應該回來嗎?要知道,曾經(jīng),就在這個帷帳中,你是怎么答應我的呢?”這樣,就使讀者讀來有一種小女兒撒嬌埋怨的意味在其中。這一聯(lián)表面上是思婦在埋怨無事就把“羅帷”吹起來的春風,實際上正是對自己丈夫的抱怨。同時,這種怨恨春風的情調,在詩人其它詩句中也可以得到印證:“春風狂殺人,一日劇三年”[2];“春風復無情,吹我夢魂散。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3]等等,都是借怨春風無情抒發(fā)游子思婦懷親戀友的深切心情.特別是“白馬金羈遼海東,羅帷繡被臥春風。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4]一詩,描述了女主人公在春風柔和、花香襲人的月夜,反而愁怨倍增、心碎腸斷,這種“幽閨多怨思”的凄哀心境,可以說是《春思》詩女主人公哀傷愁怨的持續(xù)及發(fā)展。要說“春風不相識”這兩句描寫“對愛情的忠貞”,在這般望眼欲穿、思心甚切的情意中已自然流露出思婦矢志不移;要說“非外物所動”,則不然,只是此“外物”非它物,而是不解人意、自作多情的“春風”,它“動”的正是少婦愁苦不安、怨恨難息的思婿之情。聯(lián)系盛唐黃金時代下的陰影:“武皇開邊意未已”,造成“人今戰(zhàn)死不復回”;“獨寄孤房如淚雨”,人民生離死別的凄慘局面,不難分辨出詩人借筆下女主人公怨恨春風無情的弦外之音,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詩人對統(tǒng)治者窮兵默武、禍國殃民的抨擊,以及對廣大人民身受痛苦的深切同情。
參考文獻:
[1] 清·王綺《李太白全集》卷六350頁.2《春思》詩引蕭士赟注.
[2] 《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李太白全集》卷十三678頁.
[3] 《大提曲》,(同上)卷五296頁.
[4] 《春怨》,(同上)卷二十五1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