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yīng)在400萬字以上?!睙o論是孟浩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幽遠寧靜,還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美麗的自然風景、高尚的人格魅力美麗了學生的雙眸,美化了學生的心靈。而課外經(jīng)典閱讀是課內(nèi)閱讀的補充和延伸。作為一位語文老師,我們應(yīng)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把金鑰匙,采用不同方式的拓展教學,叩開學生課外經(jīng)典閱讀之門,讓學生在課外美文的大舞臺中馳騁思維,飛揚想象。
一、同一作家不同風格的拓展
同一作家由于生活的時代背景、個人的遭遇、情感的歷程等發(fā)生變化,不同時期的作品會呈現(xiàn)不同的風格,如杜甫早期作品的清新明快、晚期作品的沉郁凝重。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對同一作家的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拓展,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作家的心路歷程,更深入更全面地解讀這位作家。如在教學李清照的《武陵春》后,推薦李清照前期的詞《如夢令》等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并探究它們的不同風格及其原因,學生通過作品解讀了易安居士的人生軌跡。在詩意的黃昏、亭亭的“藕花”深處,一個活潑瀟灑的少女李清照向我們走來;在惹人惆悵的“黃昏”,菊香“盈袖”,被西風卷起的簾子后,一個“人比黃花瘦”的少婦李清照向我們走來。于是,學生的解讀添上了飛翔的翅膀,似乎穿越了時空,跨越了古今,與易安居士進行了心靈的對話,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
二、同一題材不同作品的拓展
對于同一題材,不同的作家會用不同的風格去展現(xiàn),如面對親情,朱自清借《背影》樸實地抒寫深沉的父子情,而三毛則借《背影》溫婉地抒寫無私的母愛。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適當?shù)剡M行拓展,不僅能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廣度,而且加大了學生的閱讀寬度。如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了解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懷后,讓學生拓展閱讀歷代關(guān)于岳陽樓的詩文,如《楚辭》里屈原的《九歌·湘夫人》,杜甫的《登岳陽樓》,白居易的《題岳陽樓》,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劉禹錫的《望洞庭》,學生對洞庭湖與岳陽樓既有理性的解讀,又有詩意的想象,更有人文內(nèi)涵的注入。于是學生的情感世界變得細膩博大,思想世界開始拓寬深刻,價值觀念有了個性和文化內(nèi)涵。
三、節(jié)選文字延伸原著的拓展
一些經(jīng)典的巨著,在教材中只能節(jié)選一部分文字,如《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紅樓夢》中的《香菱學詩》。對于學生來說,不能閱讀文學原著,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更要讓學生從“一斑”中獲得“知全豹”的興趣,在課外“窺全豹”,真正地與作品、作者達到深而廣的對話,以“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實現(xiàn)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原文本的目的”。如在《香菱學詩》的教學中,學生“只取一瓢飲”,把此文的學習目標單純地理解為“如何學作詩,由學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香菱是一個怎樣的人”,不少老師也認同這一點,我以為不然,如果我們把《香菱學詩》放回原著中,就不難看出這樣一個至性至靈的香菱最后卻落得如此的悲劇結(jié)果,作者的用意并非讓我們懂得如何學詩,而是透過香菱甚至原著中的其他人物(如寶釵、黛玉、嘆春、惜春等)來解讀封建社會晚期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所以在本課的教學后,我們應(yīng)讓學生課外閱讀原著,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更準確的理解與把握,而且能通過比較文中對香菱和其他人物的塑造,把握人物形象間的個性差異,體會作者筆法的搖曳生姿,更好地鑒賞這一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可謂一舉而兩得。
中華文化豐盈而厚實。從“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李白……他們代表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從莊子到《史記》……他們代表了我們民族的智慧。經(jīng)典閱讀可以讓學生感悟人性的美好,構(gòu)筑自己的精神家園。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有責任利用課堂教學之鑰,叩開經(jīng)典閱讀的大門,實現(xiàn)“詩性語文”,讓學生在君子好逑的《詩經(jīng)》、魂兮歸來的《楚辭》、陶淵明的東籬菊、曹雪芹的夢中淚中詩意地棲居。
參考文獻:
1.《語文教育文化學》曹明海,陳秀春,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2.《語文新課程的文化建構(gòu)觀》,曹明海,陳秀春,《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
3.《感應(yīng)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曹明海(主編),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陳蓉,教師,現(xiàn)居浙江臨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