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顯桃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983年11月,一位身患絕癥的湖南沅陵籍臺灣老兵,在海峽兩岸尚處于隔絕狀態(tài)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從臺灣歸返祖國大陸,回到家鄉(xiāng)故土,將自己送骨安魂、落葉歸根。
那年,我曾陪同父親向隆海去探訪這位從臺灣回到沅陵的老兵吳學志,見證了海峽兩岸沅陵人幾十年的“鄉(xiāng)愁”。這位頭發(fā)花白、臉上寫滿滄桑、左腳略跛的中等個子老者,口音仍然帶著濃厚的沅陵味。
一時錯,半生漂泊
吳學志,原名吳炳,3歲母親去世,10歲又死了父親,和胞妹吳家玉一起隨舅舅生活。舅舅家也十分貧困,只好將吳家玉送給一戶人家做童養(yǎng)媳。經(jīng)人介紹,吳炳小小年紀就在沅陵縣城謙祥書店當學徒。
1944年,吳炳與劉氏結婚。劉氏也是孤兒,由她二姑媽劉南本帶大。第二年生一男孩,取名吳國中。孩子只有8個月左右時,劉氏得一重病,雖盡力醫(yī)治,無奈醫(yī)藥費太高,吳炳只得去找二姑媽劉南本借錢。二姑媽當時沒吱聲,吳炳誤以為她見死不救,一氣之下,于當天晚上翻入二姑媽家閣樓,將她家金銀首飾偷出變賣充當醫(yī)藥費。劉氏得知后羞愧難當,與她二姑媽一起大罵吳炳不是人。吳炳覺得無臉見人,便遠走他鄉(xiāng),想待有了出頭之日再回家鄉(xiāng),賠禮道歉、慰妻撫子。
吳炳幾經(jīng)輾轉,1946年下半年走到芷江參加了青年軍,改名為吳學志。原指望混個一官半職,誰知不久隨部隊開往前線,后來又退守海南島。1950年解放軍攻打海南島時,吳學志只好隨部隊撤往臺灣,從此遠離大陸,遠離家鄉(xiāng)。
部隊撤到臺灣后,吳學志于1953年退役。大家都說大陸回不成了,經(jīng)人勸說,吳學志又與一臺灣本地女人結了婚,生了一個男孩。誰知,1976年,時年26歲的兒子隨臺灣幾個人去美國旅游觀光后,就沒了音訊。
為生活所迫,吳學志只好在臺北的沅陵街擺攤賣衣服。偏偏是“屋漏偏遭連夜雨,行船又遇頂頭風”,1977年下半年,吳學志像往常一樣正在沅陵街上擺攤,剛把貨架支撐起來,一摩托車橫沖直撞過來,當時便將他的左腳撞斷。肇事司機看都不看一下就逃了。結果,吳學志在醫(yī)院住了一個多月,花去了他一半積蓄,腳雖然總算保留下來了,人卻成了瘸子。
在住院那段時間,他全靠同去臺灣的沅陵老鄉(xiāng)照護。他的臺灣妻子不但不管不問,竟還趁他住院期間,將他積攢的10多萬美元全部帶走了。傷好后,吳學志只能拖著傷殘的左腳,繼續(xù)在沅陵街上擺攤賣衣服,孤身一人維持生計。
就是死。也要回家
更讓吳學志想不到的是,那幾年,他常感到頭痛不已,舌頭也越來越不舒服。到醫(yī)院一診斷,為晚期舌癌。
吳學志萬念俱灰。然而,一種思鄉(xiāng)的意念和葬骨回沅陵的欲望,讓他撐著活著。自從離開沅陵,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親人想念家鄉(xiāng)!尤其是到臺灣后,他更是眼睛一睜,便不由自主地望著大陸的方向;眼睛一閉,腦海里就浮現(xiàn)出家人、親友和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他期盼著總有一天能回歸故土,就是死,也要把自己這把老骨頭送回沅陵。
在臺灣的大陸老兵,經(jīng)常秘密相聚在一起聊解鄉(xiāng)愁。每年中秋節(jié),來自臺灣各地的沅陵籍老兵都相聚臺北沅陵街,體會“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的思鄉(xiāng)情。
在海峽兩岸處于隔絕狀態(tài)的情況下,思鄉(xiāng)情切的吳學志成了島內眾多“偷聽敵臺”的民眾2--。他從1963年開始,每天深夜便悄悄收聽大陸廣播電臺對臺廣播節(jié)目。
1979年元旦,吳學志收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告臺灣同胞書》,傳遞中共對臺的大政方針,增加了他對大陸各方面情況的認識了解。尤其是對臺灣廣播的《空中之友》節(jié)目,為兩岸同胞架設了交流信息、溝通情感、重溫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的空中橋梁。
1982年秋,當吳學志又一次收聽《空中之友》時,那熟悉而親切的音調使他一振:“我是徐曼,親愛的臺灣同胞,您如果想到祖國大陸觀光旅游,可以到我駐外使館或香港中旅社聯(lián)系,他們會熱情接待您,為您辦好手續(xù)?!边@條消息,使他在失望中看到希望。
吳學志認定徐曼是他可以信賴的朋友,便按照電波中徐曼提供的地址,署名“有心人”,托朋友繞道從香港發(fā)給《空中之友》“聽眾來信”試探。不久,他在《空中之友》節(jié)目中收聽到徐曼歡迎“有心人”回祖國大陸觀光的答復,示意他與香港中旅社聯(lián)系。
但怎樣才能順利到達大陸?回大陸辦手續(xù)的開支和路費在哪里呢?無可奈何,吳學志只好找到沅陵老鄉(xiāng)劉安康訴說苦衷。
劉安康曾任臺灣空軍飛行大隊大隊長,已經(jīng)退休。他見吳學志執(zhí)意要回家鄉(xiāng),就說:“那好,你就回去吧!說實話,其實我也想念大陸的親人,你如能回去,也替我看看沅陵的哥哥、姐姐,代我問聲好,報個平安!若父母不在了,叫他們替我在父母墳前多磕幾個頭。”
魂歸故土
在劉安康的呼吁下,很快,數(shù)十名在臺灣的沅陵籍老鄉(xiāng)紛紛解囊相助,就這樣籌足了一筆錢。
錢夠了,但要想直接從臺灣回大陸,臺灣當局肯定是不允許的,還可能會招來橫禍。劉安康就給吳學志出主意,以申請去泰國旅游觀光和治病之由打報告辦理護照,得到了批準,然后繞道去大陸回沅陵。
終于,吳學志于1983年11月10日乘飛機離別臺灣,當天下午到達香港。而后在中國旅行社的熱情幫助下,從香港入境到達廣州,又從廣州坐火車輾轉到湖南懷化。
11月17日上午7點,吳學志終于乘懷化至沅陵的客班車,回到他魂縈夢繞的家鄉(xiāng)。車行至沅陵望城坡時,吳學志早已熱淚盈眶。
回到家鄉(xiāng)后,吳學志得到了政府的熱情接待,在生活上和住宿房間都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
吳學志帶回來了沅陵人在臺灣的全部信息,也希望政府幫助他們找到親人。但萬萬沒有想到,統(tǒng)戰(zhàn)部的工作人員遺憾地告訴吳學志,經(jīng)多方查找,他的胞妹吳家玉查無下落,妻子劉氏早已重病而亡,小兒吳國中也不幸夭折。聽到這些,吳學志感覺自己再無親人在世,悲從中來。
我父親拉著吳學志的手說,“吳炳兄弟,你還有我們!你姑媽劉南本和你表弟張世中還在,你怎么沒親人呢?”
得知姑媽還在人世,表弟也在,吳學志欣喜萬分?!昂?!好!那我這就跟你去見她,我要去負荊請罪?!?/p>
之后的親人相聚,自是一番喜極而泣。
然而,讓人心痛心酸的是,回歸故土的吳學志沒有享受到幾天的親情鄉(xiāng)情。22日下午兩點,我上班不久,接到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老謝的電話,告知吳學志已于當日凌晨去世。
去世前,他留下一份遺書:
為了祖國的強大,為了兩岸來去的自由,我千辛萬苦、千方百計由臺灣回返家鄉(xiāng)。無奈身患絕癥,落葉歸根,死而瞑目。所余遺款請移交沅陵勝利路19號張世中接收。
由臺灣回歸沅陵的吳學志(蓋章)遺書
1983年11月21日
四年后的1987年11月,海峽兩岸終于實現(xiàn)了“通郵、通商、通航”,臺灣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拜祖,兩岸親人進而互通音訊、相互自由探親。
隨之,沅陵籍臺灣同胞源源不斷返回沅陵探親,劉安康回來了,鄭自強回來了,鄭安國也回來了……無數(shù)離別親人家庭終于團聚。就連臺灣陸軍二十軍軍長、原國民黨駐金門防守司令部副司令官、陸軍中將戴鍔先生,也于1990年第一次回沅陵北溶鄉(xiāng)下拜見母親,此后,老將軍夫婦每年都回沅陵一兩次,每次寓居三四個月。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愿吳學志先生的在天之靈感到欣慰。
(責任編輯:葉筱)
(郵箱:wind.01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