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
摘要:不同時代背景下,檔案真實性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也面臨著各種挑戰(zhàn)。本文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末的檔案真實性、信息技術時代電子文件的真實性、記憶理念下的檔案真實性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進行論述,提出在考察檔案真實性的過程中需要加以思考的一些問題,希望學者和檔案工作者不要囿于某種情況檔案的真實性問題,而是結合文物、遺跡等其他形象化物體來追溯歷史,從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檔案的價值。
關鍵詞:檔案檔案的真實性記憶
Abstract: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in different ages has different meanings, as well as faces differ? ent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in the late 1990s, the authenticity of elec? tronic record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e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influenced by the archival memory theory,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And there are some ques? tions needed to be thinking about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vestigating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It is not wise for archivists to be constrained by some confu? sions of authenticity about records, but to trace histo? ry by recognizing other cultural heritages such as rel? ics and monuments.
Keywords: Archives;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Memory
古有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在《州縣請立志科議》中這樣描述過檔案:“州縣有荒陋無稽之志,而無荒陋無稽之令史案牘?!爆F(xiàn)有諸如“檔案是真實的歷史記錄”、“檔案具有原始性、真實性、可靠性”等語句。然而隨著“信息”、“知識”、“電子文件”、“記憶”等時代性名字來勢洶洶地涌入檔案領域,學者不得不重新思考檔案的真實性。檔案真的是“沒有摻過水的史料嗎?”還是說它是“權力者的記憶?”
一、20世紀90年代末檔案真實性及其挑戰(zhàn)
20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末,各個領域都進行著改革、創(chuàng)新,檔案界也開始作出一系列部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同時,計算機的出現(xiàn)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信息傳播、處理、應用的程度都以幾何級數(shù)的方式在增長。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檔案學者開始重新對檔案的概念、屬性、管理方式進行思考。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觀念“檔案的真實性是檔案產(chǎn)生方式、記錄內(nèi)容和還原歷史等多種真實性的統(tǒng)一”[1]開始受到諸多學者的質(zhì)疑。在檔案實踐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檔案真實性的“弱化”現(xiàn)象,不斷挑戰(zhàn)著檔案作為真實性、原始性記錄的權威。例如,“大躍進”時期有關糧食、鋼鐵的記錄,明顯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有些檔案則完全是由某些人有目的或被迫地蓄意歪曲、偽造事實,甚至在已經(jīng)形成的檔案上進行篡改。這種現(xiàn)象引發(fā)了檔案學界對檔案真實性激烈的探討。一種觀點認為“真實的檔案是從其形成過程加以判斷的,檔案內(nèi)容的不真實不等于不是真實的檔案”[2],另一種觀點認為檔案的真實性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檔案原件本身,也就是檔案的形成過程是真實的;二是檔案包含的信息內(nèi)容也是真實可靠的,即檔案記載的內(nèi)容信息與客觀歷史事實是一致的。檔案內(nèi)容上的真實性到底是否會影響到檔案的真實性?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并沒有達成一致,但是總體而言,大部分人同意以下觀點:
(一)由于主客觀原因,不可能每份檔案都是真實的
有的是因為某種政治目的或者是迎合某種需要,有意識地進行記錄形成的檔案,像為了響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的號召,對糧食產(chǎn)量的夸大記錄;有的是因為以訛傳訛,根據(jù)誤聽或傳說形成的信息記錄,岳飛母親在其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的典故想必婦孺皆知,但是據(jù)考證,事實上,岳飛的母親根本不識字,而且“刺字”又叫“刺青”,在古代是犯人在被發(fā)配之前由典吏執(zhí)行的一種有侮辱性的刑罰。但是后人記錄該典故的文章著作不在少數(shù),流傳至今;有的則是由于記錄者本人的理解、認知能力不足,對某些現(xiàn)象記錄不完整或不準確,而我們對記錄者所記錄信息的理解也不可能是完全準確且全面的;檔案的真實性還會受到一些不確定的、意外的因素的影響。比如,后人的篡改、字跡的模糊、文字的紕漏、檔案載體的損毀等造成信息不全。如此,就留下干擾者或者環(huán)境影響的痕跡,形成所謂的“偽造檔案”或失真檔案。
(二)內(nèi)容失真的檔案仍然是有用的,仍然需要歸檔
雖然不同的學者,對偽造、失真檔案的有用性和價值的認識有很大不同,但基本確定了它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扮演著“物證”的角色。史學界在對照了雍正“加工”過的《朱批諭旨》、《上諭內(nèi)閣》等檔案與故宮中幸存的原件之后,發(fā)現(xiàn)雍正有喜歡涂改檔案、偽造檔案的毛病。失真的檔案,偽造的檔案也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是因為主觀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檔案不真實現(xiàn)象畢竟保留了記錄者和干擾者的真跡或痕跡,反映了偽造的事實和造假者的行為和意圖。雖然留下虛假的表面現(xiàn)象,但這種虛假并不是僅僅起著證明這份檔案是“虛假檔案”的作用,它能幫助我們追溯、探尋歷史的真相。所謂“歷史的真跡并不恒等于歷史的真實,歷史的真實可能內(nèi)涵于歷史的真跡之中,也可能隱藏在歷史的真跡之后,甚至游離于歷史的真跡之外?!盵3]那么這些檔案仍然要歸檔。黃勛拔認為:“考證出來確實存在偽造、篡改現(xiàn)象的文件,只要具有參考價值都應該妥善處理,而不能隨意丟棄或放任之。同時,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對不完整、不準確、偽造的檔案進行注釋、補充,以便后來的利用者參考?!痹谝陨嫌^點的基礎上,也有的學者提出了“檔案的真實性,是指在檔案形成過程真實的前提下,歸檔后的檔案與歸檔前的文件在形制與內(nèi)容上完全一致”,[4]該觀點強調(diào)了檔案形成過程的真實性和歸檔過程中保持文件材料的原始性,是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的,但是這一觀點并不適合目前大量出現(xiàn)的電子文件。
二、信息技術時代電子文件真實性及其挑戰(zhàn)
20世紀初,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電子文件給檔案界帶來了強大的沖擊。一方面,檔案管理實踐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將大量檔案工作者從繁重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救出來;另一方面,電子文件的特殊性不斷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紙質(zhì)檔案管理的基礎理論。電子文件的易變性、可操作性體現(xiàn)在可以在計算機系統(tǒng)中對電子文件進行修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跡。電子文件與特定載體之間的可分離性也使得檔案文件不再具有固定的存儲載體,不斷地遷移、流轉也會造成電子文件信息內(nèi)容的變動甚至丟失。由于電子文件的簽署技術還不成熟,許多在紙質(zhì)文件上需要完成的簽署任務在電子文件環(huán)境下不能完全地實現(xiàn)。在新的時代下,該如何重新認識包括電子文件在內(nèi)的檔案的真實性?國外的電子文件管理專家杜蘭蒂對電子文件的真實性作出了如下闡述:“電子文件的真實性是指文件由特定機構使用安全可靠的系統(tǒng)軟件生成,并沒有被篡改或破壞,電子文件的可靠性則指文件的內(nèi)容值得信賴?!边@里將真實性和可靠性區(qū)別開來,分別對應于文件形成過程的真實和文件信息內(nèi)容值得信賴??梢娨环菪纬蛇^程真實的電子文件所包含的內(nèi)容信息不一定具有可靠性,這就將形成過程的真實性和信息內(nèi)容的真實性用兩個不同的概念區(qū)分開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張寧則認為“文件真實性本質(zhì)上是指電子文件具備某些外在要素特征的完整性和合規(guī)性以及管理活動的連續(xù)性和可控性,從而賦予電子記錄以文件檔案的身份,并可作為憑證使用?!盵5]認為只要一份文件的來源、程序、操作是合乎規(guī)定的,即沒有發(fā)生過篡改和誤用的現(xiàn)象,就是真實的。該觀點排除了電子文件對載體和原件的依賴性,更強調(diào)電子文件的來源以及在保存系統(tǒng)里的原始性和不變性。
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問題關乎電子文件能否在法律上具有憑證價值以及憑證地位,即能發(fā)揮多大程度的憑證作用,因而必須用合法的、有效的方式來認證其真實性。目前,對電子文件的真實性保證在以下方面達成共識:1.電子文件真實性保障必須在生成之時甚至形成之前就對其進行監(jiān)管,同時伴隨其生命的每一個過程,包括歸檔之后的利用環(huán)節(jié)。檔案工作者更是應該站在文件生命周期的開端檢驗文件形成過程的真實性,在文件管理期間監(jiān)測其真實性,并在文件遷移或者轉移過程中掌握其準確度。2.電子文件真實性也包括電子文件的結構、背景信息等元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而不僅僅指內(nèi)容信息的真實性。3.有必要借助數(shù)字簽名、密碼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建立真實性認證的手續(xù)。
三、記憶理念下的檔案真實性及其挑戰(zhàn)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演變而來的“社會記憶”成為社會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點,人們越來越感受到神話傳說、文字符號、口承記憶的神秘力量。20世紀90年代,隨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項目的展開,各個學科紛紛引入記憶的概念。近幾年,我國各大城市也相繼開展了“城市記憶工程”項目,這些項目通過傳統(tǒng)征集和網(wǎng)絡征集相結合,借助展覽、論壇的方式搶救有關城市各方面的信息記錄,挖掘和保存城市記憶。例如,山東省青島市檔案館自2002年開始實施的“城市記憶工程”通過攝像和文字記錄城市發(fā)展面貌。[6]在此過程中,檔案記憶觀也逐步興起,檔案記憶觀是指人們對于檔案作為社會各項活動的原始記錄而具有的構建人類社會記憶的作用和價值的基本認識。[7]具有原始記錄特性的檔案作為我們追溯歷史、探索歷史的工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被作為歷史的代言人,但是有些人認為權力在社會記憶的建構中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記錄者或權力者抱有某種意圖的選擇性記錄,那么,從檔案文件中窺探到的歷史記憶還是真實的嗎?不可否認,檔案工作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家權力和統(tǒng)治階級的影響,又受到行政主體和檔案工作者的干預,因此檔案并不能客觀地還原整個歷史,也沒辦法獨自構建社會記憶。檔案由于其原始記錄的特性被稱為“固化的記憶”或者說“記憶的載體”,但是“檔案與社會記憶是兩個內(nèi)涵不同,而外延具有包容關系的兩種事物,即我們可以理解為檔案是社會記憶的一部分,是物化了的社會記憶。社會記憶總是處在一個連續(xù)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之中,它將不斷的修改、完善,也可能謬誤或者消失,它摻雜著每個人的主觀認識,而檔案只是一種歷史活動的結果,它一經(jīng)形成,往往是靜止不變了?!盵8]這就要求我們正確地認識檔案與社會記憶之間的關系,在承認檔案相對于其他事物而言是最真實原始記錄的基礎上,看到檔案并不是社會記憶的唯一載體,只是構建社會記憶的重要工具和途徑之一,因此,可以借助反映歷史活動的其他形式的社會記憶載體如文物、遺跡、行為儀式與其他形象化物體等共同對社會記憶的形成進行補正和校驗。
丁華東教授也在《論檔案記憶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一文中運用社會記憶理論重新思考檔案的真實性,提出摒棄傳統(tǒng)考據(jù)學意義上對檔案真實性的考察,將文獻放到當時的生成環(huán)境中進行“文獻的田野考察”,即“像人類學家的田野考察或現(xiàn)場調(diào)查一樣,對文獻的產(chǎn)生背景、生成意圖及其所體現(xiàn)出的行動者的行為邏輯進行深度考察,以求得對文獻的充分理解、闡釋和運用?!盵9]這一觀點強調(diào)將檔案放在其產(chǎn)生的歷史環(huán)境中進行考察,正確判斷其真實性和客觀性。記憶的缺失使我們不可能還原整個歷史,形成者與利用者通過檔案文件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交流使得歷史記憶的傳承遭遇障礙。從記憶的角度重新思考檔案的真實性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能幫助我們站在社會和整體的立場上,克服自身認識的局限性,構建最接近真實的歷史記憶。
四、小結
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檔案真實性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檔案自身的內(nèi)在因素和周圍環(huán)境的外在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挑戰(zhàn)著檔案的真實性,如何正確理解檔案工作實踐中檔案真實性的“弱化”現(xiàn)象?筆者提出三個問題,希望在考察檔案真實性的過程中加以思考。首先,不能因為不完整而質(zhì)疑檔案的真實性。我們在通過檔案考察歷史活動時,即使是內(nèi)容真實的檔案也不一定能還原整個歷史,一份檔案只是一件歷史事件遺留的“碎片”,被選擇記錄下來的檔案信息應該和反映該事件的其他“碎片”一起作為線索,成為我們追溯歷史的工具。其次,不能因為我們的認知能力有限而歸咎于檔案不真實。文件形成者通過檔案跨越時間與空間傳達信息給后來的利用者,這涉及形成者的信息傳出和利用者的信息接收過程,形成者對事件的認知能力和表達方式、利用者的認知能力和理解方式都會影響到信息的傳出和接收。正如岳宗福所說“當我們解讀檔案文本,試圖求證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時,我們其實是在對文本作者理解到的歷史真實性進行再理解,而我們所探求到的真實性既不可能是歷史自身的真實,也不可能是作者所理解到的全部的歷史事實,而只能是我們借助于檔案文本所理解到的歷史真實?!盵10]他強調(diào)我們自身認識的局限性,不管是從記錄者的角度,還是從讀者或利用者的角度,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理解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只能是一種相對的真實。最后,不能忽略檔案形成的歷史環(huán)境去考察檔案的真實性。文明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和記錄方式受科學文化水平和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時代特點,而后來利用者處于一個科學技術水平高度發(fā)展、自然科學日趨成熟、信息爆炸、民主開放的社會,如果不能以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去理解檔案信息,必定會引發(fā)對檔案信息真實性的質(zhì)疑。前文中提到的“大躍進”時期有關糧食、鋼鐵等產(chǎn)量的虛假記錄,在今天的人看來明顯是摻水的,但是考慮其時代背景和歷史因素,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我們在考察檔案時,也要考察檔案生成的歷史環(huán)境,更多地了解文件形成的背景和相關信息,也為后來的利用者提供參考,而不是忽略檔案形成的歷史環(huán)境而一味地爭論檔案是“真”或是“假”。
參考文獻:
[1]劉淑云.檔案的真實性及其相關因素[J].機電兵船檔案,1999(5):9-10.
[2] [4]李明娟.檔案真實性問題研究述評[J].浙江檔案,2005(4):7-8.
[3] [10]岳宗福.歷史的真跡與歷史的真實——關于檔案真實性的二重性思考[J].檔案與建設, 2005(9):7-9.
[5]張寧.電子文件真實性的再認識[J].檔案學研究, 2012(4):12-16.
[6]丁華東.“城市記憶工程”開展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J].檔案管理,2011(5):50-53.
[7]錢程程.從檔案記憶觀視角看檔案與檔案工作[J].云南檔案,2010(5):3-4.
[8]耿磊.社會記憶理論影響下對檔案歷史真實性的再思考[J].檔案時空,2012(2):20-23.
[9]丁華東.論檔案記憶的真實性和客觀性[J].檔案管理,2012(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