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紅玉 (冀中能源峰峰集團總醫(yī)院心內一科,河北 邯鄲 0560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起床活動或較早出院是近些年來發(fā)展的新趨勢,國內外就早期康復醫(yī)療早有研究,并通過實踐證明可降低患者死亡率[1]。但經溶栓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指標仍舊在探索過程中,本文對98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活動予以觀察,現(xiàn)將研究結果表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98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49 例為溶栓患者作為觀察組,男30 例,女19 例,年齡46 ~75歲,平均(60.5±1.6)歲。下壁急性心肌梗死者16 例,高側壁急性心肌梗死者14 例,廣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者19 例。49 例非溶栓患者作為對照組,男32 例,女17 例,患者年齡49 ~80歲,平均(64.2±2.1)歲。下壁急性心肌梗死者19 例,高側壁急性心肌梗死者10 例,廣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者20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康復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在發(fā)病6 h 內予以靜脈溶栓治療,臨床評判標準[2]冠脈再通率達到90%以上;對照組患者予以藥物治療及康復護理。
1.2.2 康復程序:按照以下活動內容,由護士依據觀察組患者的實際情況安排活動:①發(fā)病第1 天,囑患者臥床休息,護理人員幫助變換體位,同時予以患者精神安慰;②發(fā)病第2 天,囑患者臥床休息,依靠護理人員對其肢體進行活動,對骨突出部位予以按摩,同時樹立患者治療信心;③發(fā)病第3 天,被動變換體位45°~90°左右,可進餐、洗漱,但只限于在床上活動,同時予以患者積極的音樂熏陶,并告知肢體活動的重要性;④在發(fā)病的第4 ~14 天之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延長室內活動時間,每天1 ~3 次,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就患者相關疾病知識予以講解,并告知活動中的注意事項,與他人逐漸交談;⑤發(fā)病第15天可在護理人員幫助下進行室外活動,可以進行上、下樓梯;在此過程中同時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康復指導。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特征及治療效果予以觀察比較。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經SPSS17.0 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13.2±2.3)d,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住院天數(24.1±3.6)d,且觀察組患者易于接受康復計劃,并發(fā)癥發(fā)生明顯少于對照組,就臨床體征來看,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例(%),n=49]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靜脈溶栓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在康復活動過程中依據患者恢復情況,針對性、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時間及活動次數,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療后進行早期康復活動,可減少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予以健康教育,可樹立其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通過康復活動盡早發(fā)現(xiàn)其他潛在的危險因素,降低死亡率的發(fā)生。
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康復活動之前,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符合的康復計劃,對于伴有并發(fā)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盡量延長其康復時間,減少活動量,并在護理人員嚴密的監(jiān)護下逐漸進行康復活動[3],從初始的絕對臥床休息,逐漸被動變換體位,循序漸進的開展室內、室外活動。在患者執(zhí)行康復活動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隨時對患者并發(fā)癥及血壓等情況予以監(jiān)測,避免發(fā)生負荷過度問題。
綜合上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靜脈溶栓治療、早期康復護理,可進一步降低患者病死率,恢復其最佳的生存狀態(tài)。
[1] 饒小梅.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術的護理[J].現(xiàn)代醫(yī)院,2010,10(z1):156.
[2] 孫杏云,王桂翠,鄧玉霞,等.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的護理干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3,23(3):1228.
[3] 趙 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靜脈溶栓的護理[C].全國護理新理論、新進展研討會暨急危重病護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