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
文學評論要實事求是,咬文嚼字、鉆牛角尖是不足取的。
清代薛雪有個朋友做過一首《秋雨詩》,第一句是:“雨入秋來密?!边@句詩以景起興,無可非議。可是在一次宴會上,有個愛鉆牛角尖的人卻說:“這起句太俗,平庸無奇。而且,難道雨只有入秋才密嗎?入春、入夏、入冬不是一樣也有密的時候嗎?” 詩人聽了感到很不是滋味,只是礙于客人在座,不便回答。薛雪卻無法沉默,站起來向那個客人拱手行禮,笑著說:“聽了先生高見,突然覺得杜甫詩云‘年過半百不稱意也實在太一般了。因為按照先生的說法,人生之路修遠,為何‘不如意只能是半百呢?三十、四十、六十、七十不都可以嗎?”駁得那位批評者啞口無言。
清朝詩人王士禛在《居易錄》中也談過一件事:邊司徒的《華泉》詩其中一句是:“自聞秋雨聲,不種芭蕉樹?!庇腥舜得蟠门u說:“芭蕉哪能稱樹呢?笑話,笑話?!绷硪蝗瞬环?,引出《花間詞》中的一句:“笑指芭蕉林里住”,然后說:“難道芭蕉可以成‘林,怎么不能稱‘樹呢?”那人無言以對。
還有一個故事:唐代嚴維有一著名詩句:“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意思是春天的塘水漫出栽滿楊柳的堤岸,夕陽遲遲落山,使群花開得更久一些??墒莿⒇暩竻s挖苦他,寫了兩句:“夕陽遲倒可系花,春水漫又何須柳?!闭账磥?,夕陽遲落使花開久一些尚說得過去,但春水漫塘又與柳樹何相干呢?劉貢父到底說得是否有理,還是由讀者去評判吧。
字斟句酌不等于咬文嚼字。前者是結(jié)合內(nèi)容對詞字盡量磨礪;而后者是脫離內(nèi)容,在形式上死摳字眼,必導致一葉障目,甚至越改越糟。
望文生義、望文生訓,猶如問道于盲。時下,確實有一些人喜歡一味地鉆牛角尖。這些人平日里不讀書、不懂歷史,僅僅是個人學識差如果能懂得謹言慎行倒也不打緊,可偏偏他們卻愛出風頭、目空一切,在自己知道的為數(shù)不多的只言片語上大做文章,揪住一句話、兩個字死不放手,斷章取義以致弓影成蛇甚至歪曲事實、黑白顛倒。對于這樣的人,奉勸他們在發(fā)聲指責別人之前還是先做足內(nèi)功,多讀讀書、多開闊一下視野和心胸。春誦夏弦,行吟坐詠,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識提高了,自會含英咀華、融會貫通,就不會再發(fā)出“雨入秋來密”的質(zhì)疑了!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