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源
袁源,教師,現居江蘇南京。
本文著重對《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學習唐詩宋詞過程中比較法是一種重要的鑒賞詩詞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在題材、手法和語言以及風格方面對詩詞有進一步的了解。一方面對同一風格的詩人進行比較,也可以比較出些微的差別。比如“蘇軾和詩詞往往是豪邁奔放和坦率開朗的,為此形成了豪放開朗的風格;而辛棄疾的詩詞中既蘊含著豪邁奔放的情感,又體現出郁郁寡歡和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兩個人雖然屬于同一風格的詩人,但是通過比較能夠對二者的詩詞風格得到更加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還可以對不同風格的詩人的詩詞進行比較。比如通過比較辛棄疾和李清照的詩詞,二者一個屬于豪放派,一個屬于婉約派。即使是采用同一種抒情手法,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一方面除了可以對詩人進行比較之外,還可以對抒寫同樣內容的詩詞進行比較。比如同樣寫元夕,辛棄疾表達的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歐陽修則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詩人不同的心境面臨同一種景物會產生不同的心路歷程。另一方面還可以將詩句中的一個詞放到一起進行比較。比如古詩詞中描寫“影”的句子有很多,“云破月來花弄影”“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通過對比這些詩詞中描寫的“影”可以得出:描寫具體景物時,運用“影”能夠很好的化實為虛,從而達到動人的藝術效果。
按照歸類的方法可以將《唐詩宋詞選讀》中的詩詞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比如按照詩歌內容中所蘊含的的情感進行劃分,可以分為送別類、懷古類、思鄉(xiāng)懷人類以及借景抒情類等,將詩歌按照這樣分類之后,在進行詩歌鑒賞時只要對號入座即可,可以很清楚的弄明白詩歌的主旨了。
另外還應該適當的拓展和延引,新舊知識互相延引,更加有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比如在鑒賞蘇軾的《似花還是非花》的同時應該結合鑒賞章式原詞《水龍吟》,通過以詩帶詩,對相關的詩詞進行組合鑒賞,既能夠促進對原詩詞的理解,又能夠豐富和拓展自己的學習內容。另外詩句與詩句之間的延伸牽引也是豐富和拓展課程內容的重壓手段,比如在學習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應該立即聯(lián)想到梁啟超的一句話“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不僅拓展了自己的學習視野,而且對于抒發(fā)情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單總結合就是能夠在把握詩人的總體風格的基礎之上對其某一個單篇進行賞析的一種方法??傮w上把握詩人的不同風格,比如杜甫是沉郁頓挫的,李白是清新飄逸的,白居易是通俗易懂的等等。先從整體上把握某一個作家的思想和作品的風格,然后掌握某一種題材的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和技巧等對于鑒賞某一個詩人的某個單篇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歌風格是豪放飄逸的,在掌握李白詩詞的整體風格之后,在賞析李白的某個單篇作品時就會很容易了,出現的偏差不會很大。單總結合的學習方法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不同詩人的詩歌風格,但是卻不易形成系統(tǒng)化和能力化。要想真正的形成鑒賞詩歌的能力還需要教師的廣泛的收集不同類型的詩歌,然后進行指導學習。單總結合的這種方法實際上反過來也是可以的,可以先掌握詩人的某個單篇的詩詞風格,然后慢慢總結就會整體上掌握詩人的風格。
單總結合的另一種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某時期的詩歌的特點然后對某一單篇進行賞析和鑒賞。文章以唐詩為例,“安史之亂”是唐朝從繁榮走向衰敗的一個轉折點,為此處于轉折時期的唐詩也具有不同的特點。中唐時期的詩人不僅僅是詩人,他們也充當著政治家,對中唐的走下坡路進行打擊,痛擊之處社會應該在創(chuàng)新中求變,才不至于在轉變時期脆弱不堪。比如《西塞山懷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懷古詩,學生在不了解歷史的情況下很難對這首詩進行鑒賞成功。為此教師首先應該對詩人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講解,讓學生對詩人當時所處的時代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學習詩歌就會很容易把握詩人的情感了。
詩人的總體風格或者是某時期的詩歌的特點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著詩人的某一單篇的詩詞,所以無論是“由總到單”,還是“由單到總”,看到詩歌時都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用多變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倍增。
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在《唐詩宋詞選讀》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方法,采取多樣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文章從比較鑒賞、歸納和延引、單總結合三種方法整合《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對提高詩詞的課堂教學效率有所幫助。另外教師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認識和了解到我國千百年來古詩詞中蘊含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