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先
“哄脫”一詞見于明末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十五卷《況太守斷死孩兒》:
支助被夾昏了,不由自家做主,從前至尾,如何教導(dǎo)得貴哄誘主母;如何哄他血孩到手,詐他銀子;如何挾制得貴要他引入同奸;如何闖入內(nèi)室,抱住求奸,被他如何哄脫了,備細說了一遍:“后來死的情由,其實不知?!?/p>
但“哄脫”一詞為何義,各校注本沒有做注解,《漢語大詞典》《辭?!贰掇o源》等大中型語文辭書也未收。[1]要釋“哄脫”,先要釋“脫”義。
“脫”有“騙”義,諸辭書未見揭載,但唐代及以后的文獻中多有其例:
(1)烏鲗,……江東人或取以書契,以脫人財物,書跡狀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紙耳。(南宋羅愿《爾雅翼·釋魚·烏鲗》)
(2)騙了鍾馗手里蝙蝠,脫得洞賓瓢里仙丹。(元高明《琵琶記》第二十五出)
(3)使臣們稟道:“小人們費了多少心機,才訪得著。若被他花言巧語脫了出去,后來小人們再沒處拿了?!保髁铦鞒酢抖膛陌阁@奇》卷三十九)
例(1)中的“脫”字,北宋陸佃《埤雅·釋魚·烏鲗》作“紿”。按:“脫”“紿”當(dāng)是同義異文?!队衿椴俊罚骸敖H,欺也。”又《廣韻·海韻》:“紿,欺言詐見?!眲t例(1)中的“脫”應(yīng)為“欺”義。例(2)中的“脫”與“騙”同義對文。例(3)中的“脫”根據(jù)上下文也應(yīng)釋為“騙”義。
“哄”也具有“騙”義,此義《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均已收錄,無庸舉例。由此可見,“哄脫”當(dāng)是一并列結(jié)構(gòu)之同義復(fù)詞,表示“欺騙”之義。由于“哄脫”為同義并列結(jié)構(gòu),故又可以說成“脫哄”,《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即有其例:
趙尼姑道:“這娘子點酒不聞的,他執(zhí)性不吃,也難十分強他。若是苦苦相勸,他疑心起來,或是喧怒起來,畢竟不吃,就沒奈他何??v然灌得他一杯兩盞,易得醉,易得醒,也脫哄他不得?!?/p>
“哄脫”“脫哄”二詞,《漢語大詞典》均未收錄,當(dāng)補。
附注
[1]網(wǎng)絡(luò)版《漢典》http://www.zdic.net/z/16/xs/54C4.htm把“哄脫”釋為“騙過”,不妥。
(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州510632)
(責(zé)任編輯郎晶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