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勉勵 王勉勵 歐陽乾
牛繼偉,一個行走在火與土之間的行者,一個醉心于陶瓷雕塑藝術中穿行游走的的癡人。他有著兩重身份——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同時還是辰浩雕塑藝術公司總經(jīng)理。在辰浩雕塑藝術有限公司的大院里,可以看到許多先哲的塑像:孔子、孫子、蒲松齡……這些已經(jīng)逝去的偉大人物的塑像上,仿佛依舊閃爍著不滅的儒雅智慧的光芒,這是牛繼偉的精神追求。在名貴花木之間,還有一些漫塑、盆景、瑞獸等,這是牛繼偉的藝術世界。在火與土的浸潤中,他逐漸養(yǎng)成了自己的藝術性格。
孩童時期的藝術萌芽
愛因斯坦曾經(jīng)用泥巴做過一只十分糟糕的小板凳,是不是這件手工藝品開啟了他的心智,讓他成為日后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我們已經(jīng)不得而知。但牛繼偉孩提時期的藝術情懷,卻是由一件小小的手工作品開啟的——他最早的作品就是用泥巴塑成了一只螃蟹的形狀,土的松動遇到水的無形變成了泥巴的可塑性,就是這個常見但不尋常的現(xiàn)象啟蒙了那顆強烈模仿世界的好奇心。
除了天生的好奇心與對世界的探索以外,他對陶瓷獨特的創(chuàng)作和敏銳的捕捉,還與他陶瓷世家的血脈密不可分。牛繼偉的外曾祖父曾是明末孫家窯的掌門人,外公也是制陶人。牛繼偉不僅延續(xù)了外公的理想,還承襲了家族對于藝術的天分和執(zhí)著。繼承了家族的藝術血脈,又恰巧在孩提時期,因為一只泥塑的螃蟹積淀了最初的藝術土壤,然后生根發(fā)芽了一顆無法遏制的藝術之心。
在諸多手工藝術里,牛繼偉唯獨對陶瓷有著無法割舍的情懷。在他眼里,陶瓷剛、柔、美的特性是讓人難以抗拒的,她的可塑性和表現(xiàn)能力也是其他材料無法比擬的,而她的色彩和強度更是有了幾乎可以“稱王”的資格。這一切,都撩撥著牛繼偉那顆藝術之心,讓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大器難成終燒成
可以這么說,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和沉甸甸的歷史積淀是牛繼偉主要的藝術靈感來源。雖然在平時的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中,他喜歡嘗試各種各樣的風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他的藝術積淀愈發(fā)深厚,在近幾年的陶瓷雕塑作品中,牛繼偉已經(jīng)離不了中國文化。古人的智慧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著迷,那些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讓他流連忘返。
一抷瓷土,經(jīng)他點化,便有了思想,有了靈魂,有了形神兼得的生命力。牛繼偉瓷藝一掃匠氣之風,取材獨到,鮮活生動,大氣酣暢,于樸拙處見精神,觀之如進行一次心靈的遠航。在他的作品中,既能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感悟到其自我之間的匠心獨運。
龍,是牛繼偉比較喜歡的一個傳統(tǒng)樣式和符號。他創(chuàng)辦的公司名為“辰浩”,也就是龍的意思。龍作為一種古老的圖騰,數(shù)千年來已滲透在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秉持這種藝術理念,牛繼偉燒制了一個高6.1米、最大直徑2.6米、重達7.7噸、雕塑9條龍的巨型龍瓶。這個龍瓶于2013年獲“吉尼斯”世界之最。
這個獎項,牛繼偉獲之無愧。自古以來,在大型陶瓷制作的嘗試中,多以失敗而告終。一是制坯難,二是燒成難,“大器難成”這一說法就是指大型陶瓷的制作。燒制這個巨型龍瓶,牛繼偉稱得上是嘔心瀝血,他經(jīng)過反復試驗,耗時兩年,僅施釉就用一個多月的時間,真可謂“慢工出細活”。
大器難成終燒成。他攻克了陶瓷大器生產(chǎn)的關鍵技術,鑒定通過了市級科研項目“大型陶瓷龍瓶制作新工藝”,并獲得5項發(fā)明專利。但牛繼偉的腳步并未就此而停住,他又投資60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9.5米高的窯爐,向更高更大的陶瓷巨瓶發(fā)起沖刺。這是屬于他自己的“藝術冒險精神”。
除了燒制巨型龍瓶,牛繼偉還恢復燒制出了“雨點釉”這一名貴瓷種?!坝挈c釉”是淄博傳統(tǒng)陶瓷名釉,因釉中布滿具有銀色金屬光澤的放射狀圓形結(jié)晶,形成雨點墜入水中時迸出的水圈花斑而得名。由于燒制的難度極大,制作非常復雜,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jīng)失傳。而牛繼偉通過不斷鉆研、探索、試驗,遍訪各地尋找原料,經(jīng)十多年的潛心研究,終于燒制出“雨點釉”,讓這一古老的藝術發(fā)揚光大。
牛繼偉的藝術之路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古人用這首詩來比喻陶瓷的精妙,同時也表現(xiàn)了制作陶瓷的難度與不易。而對于牛繼偉來說,走上陶瓷藝術這條路,是一條艱辛而又漫長的人生之旅。有成功也有失敗,有興奮也有寂寞,有甜蜜也有辛酸。
陶瓷燒制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牛繼偉通過不間斷的學習和研究,掌握了各種釉色在高溫中熔融時自然流淌暈散所產(chǎn)生的特殊藝術效果。他利用這一點,使用精煉的手法,大膽運用濃重而夸張的釉色,與大面積空白形成強烈對比,使作品生動流暢,并且有著濃郁的東方情調(diào),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
陶瓷藝術作品經(jīng)過設計、施釉裝飾之后,并不意味著陶瓷藝術作品的成功,還得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流程的考驗,尤其是要經(jīng)過火的歷練才有可能成功。所謂“千度成陶,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少土氣”就是此意。胎體變形、開裂、釉色和紋樣的形成是否如意,莫不取決于火,它的呈色極為敏感,燒成溫度與氣氛等都會對它產(chǎn)生影響。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陶瓷是鬼斧神工的“火的藝術”。但對于牛繼偉來說,變幻莫測的窯火就像是一匹雄健的野馬,如果一旦馴服,就是一匹千里馬,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藝術的海洋是如此的寬闊,牛繼偉在其中縱橫闖蕩,學習研究,終于有了今天的成就。在藝術的領域里,等待他的,是更多的天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