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父母相處,這是伴隨為人子女一生的事情,也是令很多人困惑和糾結(jié)的事情。孝而不順才是兒女之愛的最后歸宿。
中國的語言其實很有意思,很多我們平時說慣的詞語都暗藏玄機。比如“孝順”這個詞,“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順”,指的是順從,服從的意思。合起來,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子女父母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從。
這在我們年紀(jì)小的時候或許行得通,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家長自然在我們的世界中巍然挺立,呈現(xiàn)出一種“高、大、全”的形象,他們是我們生命的主宰,不聽他們的聽誰的。
但這種格局在我們逐漸走入社會,開始獨立承擔(dān)生命的責(zé)任之后自然被打破。我們要學(xué)會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對于父母的意見可以參考,可以借鑒,但不能盲目的服從?!靶ⅰ笔乔疤?,對父母一定要盡到兒女應(yīng)盡的贍養(yǎng)義務(wù)。不過“孝”,不等于一定要“順”,父母對我們?nèi)松芷鸬降闹笇?dǎo)作用,將隨著我們自己的成長和成熟逐漸淡化,如果一味的聽任他們的意見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那這一程的生命無疑就是上一代的傀儡,會完全的失去個性的魅力。當(dāng)然,不可否認父母所積累的人生智慧可能對我們來說永遠都是難以企及的,但這不過是兩代人在年齡和精力上的時間差,即使如此,也并不代表我們就一定要完全聽從正確的建議而不去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人生。
有人說這樣做父母是要傷心的。這我同意,中國的父母習(xí)慣在兒女的“翅膀硬了”,不再言聽計從的現(xiàn)實中感嘆大勢已去的悲涼,并且很愿意把這種思想灌輸給自己的孩子,給孩子道德上的壓力,讓孩子因為自己脫離父母的生活而先對父母心懷愧疚。所以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傷心是一種必然,是無可回避的關(guān)于精力上的衰退所帶來的失落。要怎樣讓他們不傷心?也許順從他們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做兒女的越?jīng)]有創(chuàng)造力,越依附于父母,他們越會覺得不滿足,反過來還會感嘆自己命苦,孩子處處需要自己照顧。
因此,孝,而不順,這是兒女之愛的最后歸宿。每個人都將迎來生命中這樣的一天:孩子與父母并肩行走,而行動的方向不再由父母決定,而是由孩子來把握。
(《記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