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韻
【摘要】在我們中國的民族傳統(tǒng)審美中,虛實相濟是美學思想的一條主線;氣韻生動是至高境界;詩化意境是中國民族獨特的審美趣味。在不同的時代、文化下,不同社會階層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因此審美觀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人類共有屬性,在階級社會還具有階級性。
【關(guān)鍵詞】中國傳統(tǒng)審美;西方音樂;審美觀的應(yīng)用
在我們中國的民族傳統(tǒng)審美中,虛實相濟是美學思想的一條主線;氣韻生動是至高境界;詩化意境是中國民族獨特的審美趣味。以下,我們將分別從這三點來闡述如何運用本民族的審美取向來演繹外國民族作品。
一、虛實結(jié)合
虛實并濟,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一個思想主線,它來源于《易經(jīng)》:以乾坤的兩極。乾,為天、為陽、為實;坤,為地、為陰、為虛,由此衍化而出的六十四卦象,只有乾是實的其他都是虛的。而老莊哲學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也十分詳盡地闡釋了有和無、虛和實的關(guān)系,即“有無相生”引申為“虛實相濟”。實則厚重,虛則空靈?!爸粚嵅惶搫t板,只虛不實則?!?。這是一種文化態(tài)度、美學觀念,也是上升為一種哲學思想和認識。在音樂當中,我們所謂的“虛”也有幾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留白”?!傲舭住币辉~,我們借鑒了中國繪畫技術(shù)中的術(shù)語。在音樂上,留白即是所謂的“空拍”,也就是音響上的沉默。但絕對的空白和絕對的沉默在觀念和實質(zhì)上都是不存在的。沉默,正因為存在于眾聲喧囂的世界,也就因背景而顯現(xiàn)出其獨特性。在音樂當中,我們?nèi)绾螌张倪M行處理,就體現(xiàn)了留白的藝術(shù)。例如,貝多芬著名的第八首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中開頭的慢板引子,其中含有相當多的長時值音以及空拍,但這些靜止的音響并非單純的靜默,而是無邊的沉重,壓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沉默。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如果忽視了沉默的力量,音樂過于“滿”則不會變的生動感人。
“虛”的另一層意思是對音樂整體的把握而言。包括分句、分段,自然的呼吸,織體的疏、密、濃、淡,以及樂句中主干音與非主干音的把握等。對音樂恰當?shù)奶幚硪残枰傻牟季趾涂b密的思考,這就需要考量如何在演奏中,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在的動靜結(jié)合的原則上,使音樂留有足夠的發(fā)展回旋的空間,虛境所帶來的虛境所帶來的空靈感,意猶未盡。空拍,即呼吸的地方、非主干音(包括經(jīng)過、輔助音型)、伴奏音型都以“虛化”來處理,這樣更體現(xiàn)“實”的美感,即所謂“實從虛生”。
二、氣韻生動
中國藝術(shù)講究“氣韻生動”四個字,這是南朝齊畫家和華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重要觀點,這點在音樂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虛實結(jié)合當中的“虛境”產(chǎn)生“氣韻”,其使音樂更加流動。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氣”是什么。在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中,“氣”是被當作萬事萬物最基本的構(gòu)成元素,又稱為“元氣”,或稱“陰陽二氣”。而在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氣”的觀念在音樂當中,即是“氣息”,它貫穿于整個音樂作品當中,并且掌控整個音樂演奏的靈魂。氣息也有幾個層次的含義。
第一個層次是“呼吸”。樂句的組成、感情的起伏、語調(diào)、結(jié)構(gòu)等都離不開“呼吸”的作用。這正像一切有生命的物體都需要呼吸,有生命的音樂也是一樣的。
氣息的第二個層次是氣的“貫通”。這里包含了演奏者的運氣和音樂持續(xù)的氣息。演奏者的氣息是否貫通與是否能把握演奏音樂的氣息有緊密的聯(lián)系。音樂作品由各種長短的樂句組成,而這些樂句的呼吸,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長有短,演奏時要能夠?qū)⑦@些零散的片段用氣息貫穿起來,特別是在“無聲”的地方,更需要用氣息使音樂連續(xù),形成綿長的樂句,組合成為氣息首尾貫一的樂曲。
第三個層次是“韻味”。氣與韻兩個有著不同內(nèi)涵——“氣”是音樂風格的內(nèi)在表達,“韻”則是外在表征。氣決定韻,氣息貫穿樂曲,韻味才顯得充足。氣息的貫穿是前提,也是整體的支撐,只有氣息貫通后,才能在細節(jié)處體現(xiàn)種種細微、婉約的神韻。韻是每個音在節(jié)奏、力度、速度、音之間的方向等細節(jié)修飾上所體現(xiàn)的藝術(shù)美感?!坝嘁衾@梁三日不絕”,這就是細節(jié)處的韻味使人難以忘懷。
氣息的第四個層次是“氣質(zhì)”。這里的意思,并非指氣息本身等同于氣質(zhì),而是氣息能夠反映出樂曲的氣質(zhì)。例如,氣息若是急躁不充分,氣質(zhì)則顯狹小、不大方;氣息若是綿長飽滿,氣質(zhì)則顯得宏偉、情感自然流露。
氣息產(chǎn)生“韻”,韻可以理解為作品的神韻、意味,也可以理解為演奏者的神態(tài)、神情;韻是需要細細品味,由音樂的演奏中慢慢從內(nèi)在散發(fā)出來的精神境界。如此,氣韻生動,是音樂作品生而靈動的境界。
三、詩化意境
我們經(jīng)常用“詩情畫意”一詞來表達美的意境,這個詞形象地說明了本民族的藝術(shù)注重情趣和意境。古人提出“詩應(yīng)情景交融”的觀點,也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韻、味外之旨”等觀點。清末的王國維則是把意境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意境是我國詩學、畫論、書論所研究的中心范疇,音樂藝術(shù)也同樣不能脫離意境而言,沒有上升到如此高度的音樂演奏只能被認為是機械式、毫無靈魂的演奏。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我國古典文化獨創(chuàng)的一個概念,簡約講就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在音樂中,意境是大腦中的感情與想象的畫面相互碰撞所產(chǎn)生的微妙變化,動人心弦的音樂不只是旋律優(yōu)美和絢麗的技法,技術(shù)只是一種物質(zhì)載體,是產(chǎn)生意境的催化劑和工具。
我國古代流傳千年的詩詞,使用文字來表達人的情感和動人的意境,而正是受這種意境的影響,中國音樂有其獨特的美學細想個藝術(shù)境界。我們在演奏外國作品時,也可以借鑒中國音樂富含詩化的美學審美取向,來達到藝術(shù)的另一個高度。正如鋼琴大師傅聰先生在談?wù)撔ぐ钭髌窌r,甚至直認他演奏肖邦的靈感來源于中國古詩詞,“用唐詩的意境去解釋肖邦”,并認為中國人對肖邦的情感不難理解,因為我們的古代詩詞與肖邦樂曲中所表達的情感是相同相融的。
音樂藝術(shù)是非語義性的,其中無法用文字去解釋闡明的意境,我們可試從語言凝練的詩詞中,去挖掘樂曲內(nèi)在蘊含的韻味,或許能另有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