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結式和“了1”的句法語義特征均含有[+完成]。在某些句法條件下,動結式之后加或不加“了1”都是合格的,所表達的意義也是相同的。本文通過實例中“了1”設計的問卷發(fā)現(xiàn),在篇章中:有的動結式后必須加“了1”;有的動結式加不加“了1”均可,但所表達的意思并不相同。以上兩點的共同規(guī)律是,表示句法上的“完成體”只是“了1”出現(xiàn)的必要條件,而其出現(xiàn)的充分條件是語用的:“了1”加在動結式之后是為了標記作者所設定的篇章主要事件。
關鍵詞:動結式 “了” 篇章 主觀性 主要事件
一、引言
本文的動結式包括“動詞+結果補語”和“動詞+趨向補語”兩類。結果補語指由形容詞或動詞擔任的補語,和以方位介詞“在、到”組成的介詞結構擔任的補語①;趨向補語指由“來、去、上”等趨向動詞擔任的補語。
之所以考察動結式與“了1”的關系,是因為:許多語言學家都同意,人類語言的動詞性成分可以分為[+/-靜態(tài)]、[+/-持續(xù)]及[+/-完成][1][P41~49][2][3][P8~10];而漢語的動結式具有“完成義”,“了1”是表示完成體(或稱“實現(xiàn)體”[2][4])的動態(tài)助詞;兩者的句法語義特征有所重合。已有研究表明,動結式之后的“了1”在某些條件下可以省略而句義不變。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作者主觀性和篇章事件結構的視角出發(fā),利用篇章語料和問卷調(diào)查對“了1”在篇章中的作用進行研究。
二、前人關于“了1”隱現(xiàn)之句法限制的研究
(一)關于單句或短語中動結式之后“了1”的隱現(xiàn)
郭銳(1992)認為,有些句子中的“了”可以去掉而不影響語義表達,如果“了”前面的動詞是結果動詞(點結構動詞和后限結構動詞[5] (P28~29,14~15)),那么“了”更傾向于去掉。如:
(1)我昨天收到了一篇文章。
(1)′我昨天收到一篇文章。
(2)我昨天修改了一篇文章。
(2)′我昨天修改一篇文章。
(3)看見了飛碟的人。
(3)′看見飛碟的人。
(4)參加了比賽的運動員。
(4)′參加比賽的運動員。
例(1)、(3)中的“收到”“看見”是結果動詞,例(1)′、(3)′去掉去掉“了”仍然成立,且意思不變。例(2)、(4)中的“修改”“參加”不是結果動詞,去掉“了1”的例(2)′不能說,例(4)′雖然能說,但語義與例(4)不同。
(二)篇章中動結式之后“了”的隱現(xiàn)
李興亞指出,現(xiàn)代漢語促成“了1”自由隱現(xiàn)的因素之一,是動詞后面有結果意義的補語。[6][P334]比如下面的幾種情況(例(5)~(8)轉引自李文,[ ]表示李興亞認為原文中無“了”,但可以加上;[了]表示李興亞認為原文有“了”,但可以去掉):
1.動詞前有表示過去時間的詞語,動詞后有結果補語或動詞本身表結果義。例如:
(5)我昨天回到[了]開封。
2.動詞后有數(shù)量短語,并且有表示結果意義的補語:
(6)老婆還想說什么,卻從墻角轉出[ ]一個人,大聲的問:“什么人?”(楊沫《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3.動詞有表示結果意義的補語,并且有表示連續(xù)動作的后續(xù)句:
(7)把毛筆插進[了]銅筆帽里,戴眼鏡的窮學究,嚴肅地用雙手捧起[ ]寫滿了字的紅標布,從頭到尾,一字一頓地念了起來。(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
4.表示假設完成的動作,且動詞后面有結果意義的補語或動詞本身有結果意義。如:
(8)您自管去找,找遍[了]全北京,要找到[ ]同樣漂亮的活兒,我們榮昌廠就算丟了人?。ā独仙釀∽魅返诙恚?/p>
李文依據(jù)篇章的語料,找出了“了1”自由隱現(xiàn)的句法條件。本文從語用層面、從作者主觀性和讀者如何獲得作者主觀性的新角度來考察“了1”在篇章中的隱現(xiàn)規(guī)律。
(三)本文所用語料
本文研究的是“了1”,而“了1”多出現(xiàn)于敘事文中②,因此,本文特意選取口語性比較強的的記敘文,不選擇說明文和議論文。
研究所用的語料主要有:1.漢語譯著《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第一章“里德爾府”,以下簡稱為《哈利》;2.2013年10月到2014年1月的《北京晚報》;3.朱秀?!秵碳掖笤骸?,以下簡稱為《喬家》;4.劉寶生《渴望出逃》;5.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以下簡稱為CCL語料庫。
二、與本文相關的理論背景
前景(Foreground)和背景(Background)與“完成體”標記的關系,Paul J.Hopper(1979b)指出,完成體標記傾向用于報道前景事件(即“事件之線索”);而非完成體標記用于提供背景事件,背景則是事件發(fā)生的環(huán)境或狀態(tài)[7][P70]。據(jù)此,“了1”一般用于前景事件。
(一)發(fā)生的狀態(tài)(Happening)的事件化
典型的事件是有生物(特別是人)在時間軸上所做的事情,典型的狀態(tài)(環(huán)境)是在某個空間范圍內(nèi)無生物在時間軸上較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Chatman(1978)指出,發(fā)生的狀態(tài)也好、無生物也好,都可能發(fā)生變化,這些變化,也具有“事件”③的屬性[8][P45]。
我們認為,這一理論闡述對于漢語十分重要。比如,漢語存現(xiàn)句的主語是處所詞語,一般用于構造背景。但吳卸耀(2006)、李挺(2010)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某些存現(xiàn)句在篇章中卻表現(xiàn)的是前景事件。
(二)頂峰事件和焦點說
武果(2006)(轉引自楊素英、黃月圓,2009)認為“了1”在篇章中有“頂峰事件標記”的作用。劉勛寧(1999)指出,“了1”用于焦點動詞之后,是句子焦點的標志。[12][P7]
(三)故事發(fā)展階段與事件鏈
徐晶凝(2012)認為,“了2”表達說話人對事件在事件進展鏈條上的關注,而“了1”則關注事件自身的終結。在一個敘述性語篇中,事件的進展鏈條就是故事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了2”用于標注故事發(fā)展的主要階段,而“了1”則用于每個發(fā)展階段中的具體事件自身的敘述。[14][P32]
以上術語都屬于語用層面,它們都涉及到了作者的主觀性,不少還涉及到了篇章的事件結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
以下討論的“了”都是“了1”,為了行文方便,就統(tǒng)一寫作“了”。
三、本文的核心觀念——主觀性和篇章主要事件
(一)主要事件
我們在前述語料中共采集到帶“了”動結式的實例30個④,通過分析,我們初步確定“了”是用來標記篇章主要事件的。記敘性篇章包括多個事件,這些事件被作者切分為若干個系列事件。我們的“主要事件”是指與系列事件的發(fā)生和結束有重要關系的事件,或者是系列事件之中的反預期事件。具體包括:1.多個系列事件的總括事件,可放在多個系列事件的最前面或最后面;2.系列事件之中的作為結果的最后一個事件;3.反預期事件;4.背景中可作為后續(xù)前景事件引出線索的反預期狀態(tài)變化。以上四種情況中,前兩種一定是前景事件,第三種一般是前景事件,只有第四種大多仍是背景,但已經(jīng)事件化了,還有不少已經(jīng)前景化了。整體來看,主要事件中前景主要事件占絕大多數(shù)。
(二)主觀性
通過對實例的考察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滿足“完成”體范疇義的條件下,動結式后是否加“了”,我們的選擇有的只能跟原文相同,有的卻可以跟原文不同。
我們對此提出的解釋是:這是由語用上下文和作者主觀性共同決定的。在所限定上下文中,已完成的事件根據(jù)語用的上下文就有兩種情況:1.在某些情況下,只能或最好選擇某一個事件做主要事件;2.在另一些情況下,可有多個事件被選定為主要事件,語料原文中的“了”只是作者的選定,是作者主觀性的體現(xiàn)。即作者有決定故事發(fā)展的權利。在講述的多個事件中,選擇哪個作為結束前一系列事件或開啟后一系列事件的主要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對故事事件結構的整體設計。上述前兩種情況都說明“了”在篇章中有重要的語用功能,第三種情況是作者主觀性的最好體現(xiàn)。
總之,實際篇章中出現(xiàn)的“了”表現(xiàn)的是作者所要告知讀者的、想要讀者據(jù)此而捕捉的篇章主要事件的所在。
(三)驗證調(diào)查
為了證明以上初步分析,我們又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問卷調(diào)查,共調(diào)查了100名漢語母語者⑤。問卷的設計思路是使被試兼任讀者和作者兩種身份,統(tǒng)計它們對“了”的選擇是否與原作者一致,在此基礎上分析作者主觀性和篇章主要事件是否對“了”的選用有作用。
問卷分為如下兩部分⑥:
1.問卷中的第一部分是選擇題,將在語料中采集到的那30個實例中帶有動結式的句子抹去,然后給出四個選項讓被試選擇。如:A.讓若曦看到藍天;B.讓若曦看到了藍天;C.藍天被若曦看到了;D.若曦把藍天看到了。
2.問卷中的第二部分是填空題。挑選出《哈利》原文中的動結式,在它們之后加上空位,如果原文有“了”將其抹去換成空位。然后讓被試以下在四個選項中選擇其中一個放入空位:A.非用“了”不可,B.“了”可有可無但用“了”更通順,C.“了”可有可無但不用“了”更通順;D.不能用“了”。
四、從調(diào)查問卷結果看“了”的主觀性和主要事件標記的功能
本節(jié)的例句均來自我們的調(diào)查問卷。根據(jù)調(diào)查問卷填寫的結果,“動結式”之后是否用“了”主要分為三大類情況,下面例句中填補空位的三種形式“[了]”“[*]”“(了)”各代表一種情況:“[了]”表示調(diào)查結果明顯傾向于用“了”,原文也有“了”;“[*]”表示調(diào)查結果明顯傾向于不用“了”,原文也沒有“了”;“(了)”代表調(diào)查結果十分分歧,而原作者用了“了”。
(一)明顯傾向于加“了”的實例分析
這一類又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如下:
1.主語為[+有生]、[+人]的前景主要事件
a.出現(xiàn)于開頭的前景主要事件
它是前景系列事件中的第一個事件或總括事件,意味著后面還有其他事件或其他系列事件出現(xiàn)。如:
(9)2006年,盧獲本科生畢業(yè),從那年開始,她就搭上[了]漫長的公考之旅。(《北京晚報》2013-10-31)
調(diào)查結果:不用“了”12%,用“了”88%,用“被字句”0%,用“把字句”0%。
該例屬于后續(xù)系列事件之前的總括事件。原文中“她就搭上了漫長的公考之旅”是某段落的一開始。題中未給出的原文下文是2006年盧獲報名了公務員的考試,同時也報名了考研,結果公務員的考試失敗了,考研卻成功了。出現(xiàn)于開頭的這一前景事件與未出現(xiàn)的其他系列事件相比具有總括性,處于前景事件結構的高層,起著開啟后面發(fā)生的一系列前景事件的重要作用,而根據(jù)題中給出的“從那年開始,就搭上[ ]漫長的……之旅”讀者已可以預判下面將進一步介紹相關的具體系列事件。因此作者和被試都選擇用“了”。
(10)今天上午,祭天預演拉開[了]天壇公園文化周的序幕。從大年初一至初五,每天都有祭天儀仗、祭天樂舞表演。(《北京晚報》2014-01-28)
調(diào)查結果:不用“了”0%,用“了”100%,用“被”字句0%,用“把”字句0%。
動結式之前的主語是事件主語,屬于無生物。但這里是擬人化說法。這里給出的上下文也足以使讀者判斷,該句是個總括事件,后面將依次說明預演的各個事件。
b.出現(xiàn)于結尾的前景主要事件
“了”作為結果出現(xiàn)在某個系列事件的最后一句,比如:
(11)半串礦車停在大巷拐彎處(a)。掘煤機靜臥在鐵軌上(b),采煤掌子發(fā)出咔咔啦啦的細碎聲響(c)。電瓶車在大巷里開過去(d),讓我想起[了]那場大火(e)。
調(diào)查結果:不用“了”2%,用“了”98%,“被”字句0%,“把”字句0%。
(a)~(d)是一系列的靜態(tài)狀態(tài)或無生物的動態(tài)變化,所以篇章的主要人物只能是語段中唯一具有[+有生]特征、位于(e)中的“我”。根據(jù)上下文,e事件很有可能是后續(xù)事件鏈的主要事件,而(a)~(d)只是引發(fā)我新出現(xiàn)所思這一事件的原因,是引發(fā)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由于各句主語有生命度的差異,因此(e)是前景事件,(a)~(d)是背景原因,是可以根據(jù)給出文字判定的,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最后一句用“了”。
可見,加“了”除了標記完成體,還傾向于標記前景系列事件中的第一個、最后一個事件或總括事件,是標記篇章事件結構體系中主要事件的標記。
2.主語為[-有生][-人]的主要事件
a.動結式存現(xiàn)句
如上所述,狀態(tài)如果是發(fā)生了動態(tài)變化則可以加“了”而事件化,如果狀態(tài)本身就是前景系列事件中的一個,還可以進一步成為前景中的主要事件。例如:
(12)上午9點,招聘會正式開始。很快,醫(yī)院,學校,國企銀行等招聘展會臺前便聚滿[了]應聘者。(《北京晚報》2013-12-18)
調(diào)查結果:不用“了”0%,用“了”100%,“被”字句占0%,“把”字句占0%。
根據(jù)給出的文字可大致判斷篇章的主題是介紹招聘會的情況。題中表示招聘會臺前狀態(tài)變化的這個動結式存現(xiàn)句,根據(jù)上下文就應該事件化,也應該進入按時間上先后出現(xiàn)前景系列事件。給出文字還表明,這一事件是招聘會開始之后最先發(fā)生的事件,它自然還會有啟動后續(xù)其他平級或下級系列變化的作用,所以應該是主要事件。因此所有人都跟作者的選擇一樣,選擇了加“了”。
b.反預期的狀態(tài)變化
(13)穿過懸掛在一個鉸鏈上的破舊大門,他們走上了土道,很快眼前便出現(xiàn)了一幢搖搖欲墜的舊樓(a)。他們從一塊三角形的地方朝它走去,同時約翰·昆西發(fā)現(xiàn)樓的大部分延伸出去,坐落在[了]水面上(b)。這一破舊的建筑物由兩層樓構成,在樓的兩側及后部都有雙層的陽臺。(CCL語料庫)
“坐落在……”在敘事篇章中一般用來描寫建筑物的靜態(tài)位置,是背景的一部分。動詞“坐落在”是“可持續(xù)性”的狀態(tài)動詞,應該不能與“了”搭配,也符合背景事件往往采用各種非完成體小句及狀態(tài)動詞。[7][P70]據(jù)CCL語料庫搜索的結果,不與“了”搭配的“坐落在”有2382個,而“坐落在了”僅有1例,如(13)。這是為什么呢?
根據(jù)上下文可以看出,“坐落在了”在該段中并不是用來表示舊樓的靜態(tài)位置,而是用來表示它的位置發(fā)生了反預期的變化,是狀態(tài)事件化的標記。不過,跟上例不同的是,這一表狀態(tài)變化的事件是表示背景的,是背景中的主要事件。
(14)大家把這座房子稱為“里德爾府”,盡管里德爾一家已經(jīng)多年沒在這里居住了。房子坐落在一道山坡上。房子的幾扇窗戶被封死(a)房頂上的瓦殘缺不全,爬山虎⑦張牙舞爪地爬滿整座房子(b)。
小漢格頓的村民們一致認為,這幢老房子“怪嚇人的”。半個世紀前,這里發(fā)生了一件離奇而可怕的事(c),直到現(xiàn)在,……(《哈利》,第1頁)
調(diào)查結果:(a)處,非用“了”不可41%,“了”可有可無但用“了”更通順40%,“了”是可有可無的但不用“了”更通順15%,不能用“了”4%。匯總:傾向于用“了”81%。
(b)處:非用“了”不可28%,“了”可有可無的但用“了”更通順66%,“了”是可有可無的但不用“了”更通順6%,不能用“了”0%。匯總:傾向于用“了”94%。
本人對選擇(b)處的被試進行了回訪。結果是:被試選擇用“了”或傾向于用“了”,因為如果加“了”的“爬山虎張牙舞爪地爬滿了……”,可以跟“張牙舞爪”這個貶義形容詞更好地相配,讓他們覺得已爬滿這套房子的爬山虎是非同一般的,感覺到這套房子的周圍環(huán)境非常惡劣,已達到了人不敢住的程度。而被試選擇不用“了”是因為他們覺得“爬山虎張牙舞爪地爬滿整座房子”只是一個客觀的描述,并沒有想讓讀者體會到陰森、荒涼和恐怖等感覺的意圖。
例(14)中第一段為讀者提供“里德爾府的位置和外觀”,是敘事中的背景描寫,為第二段中作為前景的“這里發(fā)生了一件離奇而可怕的事”(c)作了鋪墊。兩段共出現(xiàn)了三個“了”。(a)、(b)是背景中作為環(huán)境的[-有生][-人]的物體發(fā)生了重要的非尋常的變化,放在最后的(b)的變化最為可怕,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情節(jié)(前景事件)。(c)處于前景事件結構的高層,是首先提出的總括事件,起著引入之后發(fā)生的前景系列事件的重要作用。
c.作為結果出現(xiàn)在系列背景事件的最后
(15)四爺家院里喪棚高張,哀樂遍地。吊孝的人絡繹不絕地進進出出。各種紙扎的祭物從院子里擺出來,擺滿[了]大街。(《喬家》第60頁,本調(diào)查略有改動)
調(diào)查結果:不用“了”5%,用“了”87%,被字句4%,把字句4%。
本例的被試更傾向于選擇用“了”。例(15)是描述四爺家院的喪禮情況的,前面的兩個句子是喪禮的背景狀態(tài)。“吊孝的人……”字面上是寫人的動作,其實也是在描寫背景場合。在這些場合下引出真正涉及到人動態(tài)行為的鋪襯事件,即“各種紙扎的祭物從院子里擺出來”,但這個鋪襯事件只是另一個結果事件的前提,結果是各種紙扎幾乎都已經(jīng)被擺出,而且是擺滿了大街?!皵[滿了大街”是作者要強調(diào)的最終結果,它就是講述者要強調(diào)的新情況,很可能跟后續(xù)的前景事件鏈相關。由于在給出的上下文中該句是最后一句,判斷該句是表示前面幾句之結果的應該不難,所以被試大多選擇了用“了”。
3.“了”標志反預期的事件
(16)邱天駿又道:“上次胡麻油這么一件丑聞,在別人那里,能讓鋪子關掉,生意倒閉,結果竟被這個喬致庸變成[了]天大的好事,復字號不但沒有名譽掃地,相反還贏回[了]誠信的好名聲!所以他出牌,不能以常理論之?!保ā秵碳摇返?82頁)
調(diào)查結果顯示,a處和b處:不用“了”5%,用“了”95%,“被”字句0%,“把”字句0%。
例(16)中邱天駿當初的預期,是以為上次的事(“一件丑聞”)可以使喬致庸把店鋪關掉,或生意倒閉,但結果恰恰與他的預期相反,使他大吃一驚?!熬棺兂闪恕敝械摹熬埂?,明示了結果與邱天駿的預期相反;“相反還贏回[ ]誠信的好名聲!”中的“相反”和“還”也明示了這一結果也與邱天駿的預期相反。被試從這些線索可以預判事件的反預期性,是作者要突出的主要事件,所以絕大多數(shù)被試的選擇與作者相同。
根據(jù)語料,說話者認為的反預期的新情況或新認識,是說話者認為的主要事件,因此用“了”來標注。
(二)明顯傾向于不用“了”的實例分析
1.有生的主語
a.系列事件中的伴隨事件
(17)半夜(a),眾人皆沉沉大睡(b),致庸輕輕起身(c),披上[*]衣服走出(d)。(《喬家》第十三章,第145頁)
調(diào)查結果:不用“了”91%,用“了”5%,“被”字句0%,“把”字句4%。
根據(jù)上下文,決定了“披上衣服”作為“走出”的伴隨狀態(tài),即致庸走出是多半會關系到后續(xù)事件而披不披衣服多半不會。另外,“走出”放在句末。也是作者是把它作為相對主要的事件的表現(xiàn)。以上兩點相加,被試跟作者一樣都選擇不加“了”是很好解釋的。
2.無生的主語
a.動結式的其他句式
(18)大家把這座房子稱為“里德爾府”,盡管里德爾一家已經(jīng)多年沒在這里居住了。房子坐落在[*]一道山坡上(a)。房子的幾扇窗戶被封死了,房頂上的瓦殘缺不全,爬山虎張牙舞爪地爬滿了整座房子。
……這里發(fā)生了一件離奇而可怕的事,……(《哈利》,第二部分問卷)
調(diào)查結果,(a)處:非用“了”不可1%,“了”可有可無但用“了”更通順0%,“了”可有可無但不用“了”更通順7%,不能用“了”92%。
(a)描述里德爾府的靜態(tài)位置,是敘事中典型的背景描寫,因此“坐落在”后面不能用“了”。也許會有人說“坐落在”屬持續(xù)動詞,句法上就根本不能加“了”,但前面的例(13)表明這種說法是站不住的。
b.前景系列事件中不表結果的事件
(19)女仆一路尖叫著奔下(a)山坡,跑進(b)村里,盡量把村民們都喚醒(c)。(《哈利》,第一頁,第二部分問卷)
調(diào)查結果:(a)空,非用“了”不可3%,“了”可有可無的但用“了”更通順7%,“了”可有可無的但不用“了”更通順61%,不能用“了”29%。
(b)空,非用“了”不可6%,“了”可有可無的但用“了”更通順27%,“了”可有可無的但不用“了”更通順44%,不能用“了”23%。
(c)空,非用“了”不可12%,“了”可有可無的但用“了”更通順12%,“了”可有可無但不用“了”更通順13%,不能用“了”63%。
(a)、(b)、(c)在原文中都沒有用“了”。我們認為,這里的關鍵是動結式表示的[+完成]與“了”表示的[+完成]還是有細微差別的,前者無需相對時間的坐標點,而后者需要。這樣,在可能世界中,兩者的細微差別就加大了:動結式的完成不要求是在某個相對時間坐標上已經(jīng)完成的,而“了”的完成卻必須是在某個相對時間坐標上一定完成的。(c)“盡量+把……喚醒”,相當于“希望/想+把…喚醒”,表示的是可能世界中的動結事件而不是相對于某個時間坐標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動結事件,因此,(c)的動詞之后不能用“了”。而(a)、(b)出現(xiàn)在(c)這個不能加“了”的動結事件之前,都不需要相對時間坐標的完成體標記“了”,體貌上更加和諧,而三句表達的事件的時間次序用句子的出現(xiàn)次序就可以表達,并不需要用“了”來表達。
(三)可用可不用“了”的實例分析
1.根據(jù)上下文可以對主要事件做不同的主觀選擇
(20)他們舍棄了家里的火爐,并不是一無所獲,因為里德爾府的廚娘戲劇性地來到他們中間,并對突然安靜下來的酒館顧客們說,一個名叫弗蘭克的男人剛剛被逮捕了。(《哈利》第2頁)
調(diào)查結果:非用“了”不可22%,“了”可有可無但用“了”更順”38%,“了”可有可無不用“了”更順33%,不能用“了”7%。
該句原文并沒有用“了”,但60%的被試的選擇與作者不同。這說明僅根據(jù)給出的上述語境,該事件是否要選作主要事件是有多種可能的。對于作者來說,舍棄火爐的人們之所以并非一無所獲,不是因為“廚娘來到他們中間”,而是得到她告知“一個名叫弗蘭克的男人剛剛被逮捕了”的消息,因此該處沒有用“了”。而對于占60%的被試來說,選擇用“了”,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廚娘來到他們中間”看成了出乎意料的反預期事件,因為有“戲劇性地”這個詞語,所以選擇了用“了”。作者設計的后面事件的主要線索是關于弗蘭克的,被試可能并不知道。
(21)既然沒有證據(jù)證明里德爾府一家是被謀殺的,警察只好把弗蘭克放了出來。里德爾府一家就葬在很近的教堂墓地里,在其后一段時間里,他們的墳墓一直是人們好奇關注的對象。(《哈利》第3頁)
調(diào)查結果表明,非用“了”不可8%,“了”可有可無但用“了”更通順26%,“了”可有可無但不用“了”更通順32%,不能用“了”34%。
原文沒有用“了”,而占34%的被試的選擇與作者不同。這說明作者與只看這一段的讀者(被試)對主要事件的選擇可以是不同的。對于作者來說,這之后前景事件的進展是由弗蘭克推進的(回到府中的他不久又被以離奇的方式殺害了),而里德爾府一家的死去和埋葬已經(jīng)退入背景了。占34%的被試選擇用“了”,可能是因為他們對里德爾一家的尸體成為后續(xù)前景事件有某種期待。比如,之后可能會發(fā)生:有人把他們的尸體挖出來重新作檢查給里德爾的死因翻案等等。實際上,原文的下文中之后再也沒有提到里德爾一家的情況了,被試的期待并沒有實現(xiàn)。
我們認為造成作者和被試選擇不同的原因是:
第一,作者對作品全局有一個很清楚的構思,事件往哪個方向進展,事件進展的主要情節(jié)和主要場景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誰,在作者心中都已經(jīng)計劃好。因此,凡是作者主觀計劃中的主要事件,作者都要加“了”來表示,以便區(qū)別于鋪墊事件和背景。
第二,作為讀者身份的被試并不了解作者的全局思路,因此在只看到部分文字的條件下,如果抹去其中的“了”,而僅根據(jù)給出文字,某個事件也可以擔任主要事件時;就會出現(xiàn)被試與作者對主要事件預判不一致的情況。
(22)這時臨近交接班,井下很安靜。最后一茬煤炮還沒有點響。半串礦車停在大巷拐彎處。掘煤機靜臥在鐵軌上,采煤掌子發(fā)出咔咔啦啦的細碎聲響。電瓶車在大巷里開過去,讓我想起了那場大火。(《渴望出逃》第147頁)
調(diào)查結果表明:不用“了”59%,用“了”40%,“被”字句0%,“把”字句1%。
例(22)中“發(fā)出”后沒有用“了”。如前所述,這是因為作者把前面的幾句都設計為背景,在這背景中有生主體新出現(xiàn)的所思——“讓我想起了那場大火”才是與后面系列前景事件有關的事件,也同時是前幾句背景所引發(fā)的結果事件。然而在這一場景中對主要事件的選擇完全可以有另外的可能。
我們對做出不同選擇的部分被試進行了回訪,結果是:選擇不用“了”的被試說,他們之所以選擇不用“了”,是因為把“采煤掌子發(fā)出咔咔啦啦的細碎聲響”當作是“讓我想起了那場大火”的背景。而“用‘了”的被試則說,他們把“采煤掌子發(fā)出咔咔啦啦的細碎聲響”看成主要事件。
(22)這時臨近交接班(a),井下很安靜(b)。最后一茬煤炮還沒有點響(c)。半串礦車停在大巷拐彎處(d)。掘煤機靜臥在鐵軌上(e),采煤掌子發(fā)出了咔咔啦啦的細碎聲響(f)。電瓶車在大巷里開過去(g),讓我想起了那場大火(h)。
這些被試認為,對于“這時臨近交接班”的場景(a、b、c、d、e事件)來說,(f)事件是新情況,是需要強調(diào)的主要事件。
如果我們把做出不同選擇的被試提出的原因綜合一下,會發(fā)現(xiàn)他們用與不用“了”雖然不同,依據(jù)的理據(jù)卻是相同的:1)如果把(f)當作背景事件,“發(fā)出”之后就不用“了”;2)如果把(f)當作前景事件,“發(fā)出”之后就要用“了”。
也就是說,對于那些具有引發(fā)后續(xù)事件作用的無生物的狀態(tài)變化,作者可以有把它們選作前景事件或背景事件的兩種可能。
(23)廣西柳州一群七旬退休老人,因兩座山之間無路連通、山頂沒有活動平臺,自發(fā)背石上山修路,被網(wǎng)友稱為“現(xiàn)代愚公”。據(jù)修路老伯藍先生介紹,當時山頂坑坑洼洼,長滿了雜草和樹木,山道陡峭狹窄。市民想要爬到山頂,只能踩著尖石上山。(《北京晚報》2014-01-28)
調(diào)查結果:不用“了”32%,用“了”65%,“被”字句2%,“把”字句1%。
此例與上例的情況相同,不再重復分析。
2.對語體可以有不同理解
(24)李園長提出(了)幾個對孩子的安置方案,一個就是將現(xiàn)在的生源轉移到冷泉幼兒園。 李園長還推薦了一個離社區(qū)僅一站地的的幼兒園,費用比現(xiàn)在低四分之一,但家長們已經(jīng)實地去看過,幼兒園不但面積小,還挨著垃圾站,環(huán)境不太好。(《北京晚報》2013-10-31)
調(diào)查結果:不用“了”26%,用“了”59%,“被”字句5%,“把”字句10%。
被試對(24)第一句中是否用“了”的選擇較為分歧,原因何在呢?我們認為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對“語體”的選擇,如果用“了”,就是口語語體;如果不用“了”,就是書面語語體。
五、結語
本文通過較大規(guī)模的真實語料和問卷調(diào)查考察動結式之后的“了”在篇章中隱現(xiàn)的規(guī)律??疾彀l(fā)現(xiàn),“了”除了標志完成體的句法語義功能之外,還擔負有標志篇章中主要事件的語用功能。
主要事件常見的分布是:1.若干個系列事件之間,具有高層總括作用的事件,通常位于各系列事件的第一個或最后一個;2.一個系列事件之中作為結果事件的最后一個;3.反預期事件,它在事件序列中沒有位置上的限制。上述事件都大多是由有生物擔任主語的前景事件,也都允許少量是由無生物擔任主語的背景現(xiàn)象。背景現(xiàn)象被選作主要事件,只限于無生物發(fā)生了與后續(xù)事件相關的狀態(tài)變化或反預期變化的情況。
“了”標注主要事件的語用功能與作者的主觀性密切相關:在只有部分上下文的條件下,如果根據(jù)上下文,某個事件只能是符合上述條件的。符合上面第一種情況的事件,人們都會選擇或明顯傾向于選擇用“了”;如果根據(jù)上下文,某個事件是否符合上述條件是兩可的。比如那些表示無生物狀態(tài)變化的句子,會有的人會把它看成是背景而不認為是主要事件,從而不加“了”另一些人把它看成是已經(jīng)事件化的前景,認為它是主要事件,因此加“了”。
以上兩種情況都說明“了”有標注篇章主要事件的語用功能,后一種情況則說明“了”的這一語用功能還與作者的主觀性判斷有關。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現(xiàn)代漢語語篇的結構和范疇研究”[項目編號:2009JJD740001]的資助。寫作過程中得到王洪君、葉文曦等先生的指教,得到李莎、李峰、李景濤、石珞、王彬燕、楊雪、吳世兵、趙善超以及2010級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等中國好友的幫助,謹致謝忱。)
注釋:
①引自孫德金《漢語語法教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第82頁,第157頁.
②據(jù)本文對《初中生記敘文分類大全》的統(tǒng)計,一共十八萬字,
“了1”的出現(xiàn)比例占0.54%;據(jù)《初中生說明文議論文分類大全》的統(tǒng)計,一共十九萬字,說明文中“了1的出現(xiàn)比例僅占0.2%;議論文中“了1”的出現(xiàn)比例占0.36%。
③Chatman指出,“事件”指的是在話語中,由變化過程顯示的狀
態(tài)變化。一個事件可能是一個行動(action)或行為(act),即由人物引起的變化,如“瑪麗打開了窗戶?!?/p>
④限于篇幅,本文只從問卷中選取15個例句來證明筆者的觀點。
⑤填寫問卷的100名漢語母語者,受教育程度為:在讀本科生30人;本
科畢業(yè)取得學士學位者12人;研究生38人;大專、高中等文化程度的20人。
⑥由于問卷不是當堂填寫,為避免被試根據(jù)人名、地名猜出例子的
出處而查原文來填寫,我們把問卷中的一些人名、地名做了替換。
⑦“爬山虎”是有生命的植物,但它的生命力很弱。據(jù)Chatman的觀
點,“爬山虎”區(qū)別于人,因此把它歸入了“非生物”。
參考文獻:
[1][美]Bernard Comrie Aspect[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2]戴耀晶.現(xiàn)代漢語時體系統(tǒng)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3]龔千炎.漢語的時相時制時態(tài)[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4]劉勛寧.現(xiàn)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J].中國語文,1988,
(5).
[5]郭銳.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J]中國語文,1993,(6).
[6]李興亞.試說動態(tài)助詞“了”的自由隱現(xiàn)[J].中國語文,1989,
(5).
[7]Paul J.Hopper.Aspect and Foregrounding in Discourse[A].
Syntax and Semantics v.12[C].London:Academic Press,1979b.
[8]Chatman Seymour Story and Discourse[M].Coro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
[9]吳卸耀.現(xiàn)代漢語存現(xiàn)句[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10]李挺.敘述篇章中存現(xiàn)句的前后景轉化[J].當代修辭學,2010,
(6).
[11]楊素英、黃月園.漢語語氣詞“了”:漢語語篇構造和語用標
記介紹[J].當代語言學,2009,(1).
[12]劉勛寧.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構造與詞尾“了”的語法位置[J].語
言教學與研究,1999,(3).
[13]徐晶凝.過去已然事件句對“了1”“了2”的選擇[A].語言學
論叢 第四十五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4]徐晶凝.敘事語句中“了”的語篇功能初探[J].漢語學習,2014,
(1).
(謝安安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