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盛
有人說,中學生語文基礎(chǔ)薄弱是因為讀書太少,大家怎么看?也有人說,引導學生讀書,應該從哪些方面下功夫?更有人說,是讀經(jīng)典還是讀時文?諸如此類的大討論,說的就是中學生的讀書狀況、讀書與語文學習的關(guān)系以及語文課堂上如何組織學生“讀書”的問題。那該如何學好語文呢?
我認為要學好語文,第一條就是要下工夫讀好書。也有語文老師在爭論,是寫作最重要還是重要?你說寫作很重要,我也贊成,但是寫作怎么寫,要有貨,肚子里沒貨,寫作再重要、你再訓練都沒用,他還是沒東西表達,所以最根本的就是要讀書。在這點上,不管新課程也好,還是老的課程也好,你想學好語文,讀書是最重要了。
學好語文最根本的,就是熟練運用語言文字。你要用好語文,就一定要有那么多的語文儲備。一句話,讀書,是增加積累的問題,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的方法。
為什么會讀書越來越少了?
一、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學習負擔重
我們現(xiàn)在年紀大了以后,有了經(jīng)歷以后,常常在想,我們以前的生活可能有很多艱難、曲折,會數(shù)落現(xiàn)在的孩子:“哎呀,你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比绻椰F(xiàn)在也去體驗一下現(xiàn)在學生的生活,我覺得他們不見得比我們快樂多少,他們也很痛苦,學習負擔太重,所以現(xiàn)在我就不會再說你們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的話了。因為當年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有一天,看電影看了四場,還天天在家看小說,現(xiàn)在的學生是不行的。這一點我也想明白了,現(xiàn)在的學生過的日子不見得比我們那時候快樂多少。我們那時候要去農(nóng)村勞動、干艱苦的活,各人經(jīng)歷的苦不一樣。
2.家長觀念陳舊
我小時候看課外書,家長也要干涉,但是也就是嘮叨幾句,怕影響我的學業(yè)。那時候也的確是看得過分了,吃飯的時候捧著一本書,上學的路上也在看書。最嚴重的一次是參加考試,在從家里去考場的路上,二十幾分鐘,還在看小說,到了學校老師檢查第一場數(shù)學考試的工具帶了沒有,結(jié)果我什么都沒帶,就是手上的一本小說,在老師的訓斥下跑回家拿工具?,F(xiàn)在的家長干涉得太多,力度太大。好像聽說過一位老師推薦學生看《牛虻》,結(jié)果學生回家就受到了家長的干擾了。
3.學生讀書不夠
現(xiàn)代社會的通俗文化形式對我們文本的閱讀也是一種挑戰(zhàn)。因為有人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就是讓學生把每天的時間用10分鐘作為一個單位來劃分,不能多,多了就沒意思,然后你在10分鐘后面填上你在干嘛:有的是吃飯、有的是盥洗、有的是上課、有的是……最后總有那么幾格是空的,你再忙也不可能每個10分鐘都是填滿的,既不在吃飯也不在睡覺,這個10分鐘是空下來干什么的呢?一般來講都被通俗文化形式占領(lǐng)了:電視、網(wǎng)絡、流行音樂……都被這種東西占領(lǐng)了。
4.沒有讀書的習慣
因為很多人,包括家長和孩子,都有一個功利的思想,就是我將來要考大學,要把精力集中在課內(nèi)的學習。我要學好語文,讀書對我有什么用呢?對我會有什么幫助呢?他不理解讀書的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他覺得做題目的操作性很強,馬上可以看到成績,一道道題目做下來,特別是數(shù)理化外語,就會了,腦子很清楚了。讀書讀完以后會了什么?不知道!看不見。學語文像吃中藥一樣,是滋補,是固本。效果是慢慢來的,是一種“水磨工夫”,是需要一點一點去積累的,需要不斷地去接觸好的、優(yōu)秀的、典范的文學的作品、語言的作品,他自己會受到一種熏陶、感染和影響,詞匯量豐富了,自己的語言的習慣也跟著作者的語言習慣慢慢地改變,提高了自己。說看了一本書,就能考得很高的分數(shù),是絕對不可能的。
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多讀書見效果呢
1.要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要讓他自己喜歡讀書,一輩子喜歡讀書
這一點很難的。有的人就是培養(yǎng)不出興趣來。我有個同事的孩子要高考,需要我出出主意,我就和孩子聊了聊:喜歡看些什么書,課外有什么興趣?結(jié)果都沒有,沒有一點課外興趣。我就說你不趕緊培養(yǎng)你的興趣,你將來工作一輩子到你退休都會覺得非常痛苦。一個人不能變成工具。所以一定要培養(yǎng)讀書的興趣,自己喜歡讀。
2.要培養(yǎng)一種習慣:一天不讀書就覺得心里空落落的
養(yǎng)成習慣很重要。有一位英國的語言學家帕默爾比較過英國民族和德國民族的差異,講到兩個民族的閱讀習慣問題,坐在公交車上大家在看書,已經(jīng)是一個習慣,不管在什么地方,想到用什么來打發(fā)時間,那就是讀書,這已經(jīng)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關(guān)于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有時不妨做一些形式上的規(guī)定。有些中學老師會要求學生讀書定時間、定地點、甚至還定環(huán)境、定人。這些東西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形式,但是對培養(yǎng)閱讀習慣是有好處的。因為形式到一定的時候就會成為習慣,自然成習慣。就像巢老師講的,到了那個時候不能看上幾頁書心里就不安定。中學生,剛要求他定時定點讀書他可能讀不進,人坐在那里心思不知跑哪去了,有些老師家長可能會說這不是形式主義么?他既然看不進還不如不看。不是這樣的,到時間就應該讓他坐下來,你讀得進也好讀不進也好,這個時間就是看書時間。每天這樣。我想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以后這個孩子會養(yǎng)成一個閱讀習慣,這個是很有好處的。有時候內(nèi)容和形式不能機械地分開。
培養(yǎng)人的一個社會生活習慣,將來使他成為一個有品位的文明人。人文性里面有一點就是要社會化、文明化。要推動他遵守一個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另一方面慢慢可以按照自己的個性來發(fā)展。所以先要有一個普遍性的要求,對他有一個制約,幫他養(yǎng)成一種習慣,而且習慣養(yǎng)成以后他還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如果說這個學生有自己的閱讀習慣,我們也不要強求。因為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是不一樣的,像斯大林是每天講頁數(shù)的,不講時間,每天必須讀多少頁。毛姆是每天六七本書一起讀的,不是每天讀一本書的。這個各人情況是不一樣的。但是老師對尚未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做這樣一個工作,我覺得是有意義的。
3.讀書的品位問題,有人講,讀書總是有好處的,開卷有益
我覺得開卷有益是有前提的,必須是好書。你讀的是壞書,可能開卷是有害的。同樣是好書,有些書讀了收獲更大,因為含金量更高,所以好書也要會選擇,在孩子成長時期一定要選擇品位高的書。
也有老師說只要有讀書的習慣,學生愛讀什么就讀什么好了。那么到底應該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閱讀需求,他想讀什么就讀什么。那么我說這位專家試試把各種紅的黃的黑的書都堆在你孩子面前,讓你孩子自己選,愛讀什么讀什么,你敢不敢?這個書里既然有各種顏色,有的人讀了可能有發(fā)展,有的人讀了會走邪路。所以我覺得“學生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這種提法是不負責任的。就像吃飯一樣,不能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因為可能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還有可能會偏食。
這一點上要兩個方面看。在一定范圍內(nèi),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或者人文性中的個性發(fā)展和社會規(guī)范的統(tǒng)一。另外講到經(jīng)典和時文,我覺得這兩方面都要兼顧,走極端不合適。
4.學會讀書的方法,學會怎么讀書
語文教育界流傳這么一句話,“不動筆墨不讀書”是老前輩說的了。我們語文老師去引導的時候,要動動腦筋想一想,不是所有的書讀的時候都要動筆墨的,比如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里面有很多我是念錯別字的,只是想知道故事情節(jié),這時候是情有可原的。像讀這樣的書,不必拘泥于每個字都要讀對,都要查字典,會影響讀書速度和情緒,就會索然無味。這里粗粗地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講究速度,大概地讀過去,還有一種是精讀的,特別是我們語文課上要讀的那些書,有一些我們可以提些要求,教些方法:怎么樣動筆墨、怎么樣記筆記,形成這樣一個讀書的氛圍。善讀書者如是說,閱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瀏覽、隨便看看。第二個層次是分析閱讀。第三個層次是消遣性的閱讀。第四個層次細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