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孫月紅
[內容摘要]“從游”關系是輔導員與大學生共同追求的理想關系狀態(tài),其本質是影響力關系。本文試圖從輔導員、大學生和教育環(huán)境的角度提出提升輔導員的影響力進而構建輔導員與大學生的“從游”關系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影響力;“從游”關系;輔導員;大學生
一、問題的提出
輔導員與大學生的互動交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教育以“從游”關系表述師生之間的和諧狀態(tài),如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中說:“師生猶魚,行動猶游泳。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傳統(tǒng)文化中的師生“從游”關系是以道相交、以愛相濟、師嚴弟恭、教學相長、亦師亦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皬挠巍标P系使教育活動成為一個美妙的生命互動過程??梢哉f,“從游”是師生關系和諧的表現(xiàn),也是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共同追求的師生關系的美好境界。
當下,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的“從游”關系被削弱有以下原因:第一,由于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日趨大眾化,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導致輔導員人均輔導的學生數量也相應增多,而學生所接受到的輔導員的影響相對于以往卻明顯降低。第二,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為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供了便利條件,其便利性削弱了教師在知識和信息占有方面的優(yōu)勢,大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降低,受此因素影響,大學生追隨輔導員的意愿也降低。第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大學生就業(yè)以及培養(yǎng)適應市場需要的技術型人才等目標的影響,高等教育存在一些功利化的傾向,大學精神有逐步退化的危險,輔導員作為大學精神的直接營造者和傳播者,其在學生中影響力也深受影響。
二、從影響力的角度解讀“從游”關系
輔導員和大學生均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二者之間是雙向互動的關系。不僅輔導員要把理論、需要、要求、愿望、傾向或意圖等作用于大學生,大學生也要以行動或行動傾向的形式反饋給輔導員。這既是影響力的形成要件,也是“從游”關系的主要特征?!皬挠巍标P系究其本質來說是影響力關系,“從游”是輔導員影響力的最高境界。
一方面,“從游”關系是輔導員非制度影響力的結果。非制度性影響力是由輔導員的品質、作風、知識、能力、情感等因素所產生的對大學生的影響力。非制度性影響力沒有正式的規(guī)范和上級組織授予的形式,表面上無明顯的約束力,實際上具有內在的號召力,能發(fā)揮強制性影響力所不能發(fā)揮的約束作用。輔導員具有非制度影響力主要是品格、能力、知識和感情等因素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具有教育方式多樣性和教育內容滲透性的特征。非制度影響力沒有固定模式,沒有具體規(guī)范,不受時空限制,生活中輔導員的一言一行都能發(fā)揮教育示范作用;非制度影響力不公開教育的內容,將教育內容滲透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通過暗示、輿論等方式產生潛在的動力或壓力,起到教育和引導作用,這種影響易被大學生接受。因此非制度性影響力是構成“從游”關系的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從游”關系是輔導員隱性影響力的體現(xiàn)。輔導員影響力不僅表現(xiàn)出顯性特征,還具有隱性特征,而且隱性影響力具有“不求而至,不為而成”的“從游”效果。輔導員在生活中的道德示范和言行影響經常不是刻意而為的,教育目的被巧妙地隱藏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通過大學生的積極參與、體驗、感受,使之從中獲得態(tài)度、動機、價值觀和其他心理的發(fā)展。其機理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大學的生命全在于教師傳授給學生新穎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來喚起他們的自我意識?!陛o導員隱性影響力被認為是一種權威,一種威懾力,而這種影響力之所以是潛移默化的,關鍵在于它能喚起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促使大學生主動理解規(guī)約、選擇價值和體驗意義。
三、構建輔導員與大學生“從游”關系的措施
構建輔導員與大學生的“從游”關系需要從輔導員、大學生和教育環(huán)境三方面入手。
(一)輔導員
重構“從游”關系,首先要從非制度影響力和隱性影響力的角度構建輔導員的影響力。
從非制度影響力角度構建輔導員與大學生的“從游”關系,需要輔導員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yǎng)、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合理的知識結構、嫻熟的工作技能、成熟的人格魅力、豐富的情感投入、合格的心理素質等。具體表現(xiàn)為:1.輔導員要提升師德水平,守住政治底線、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傳遞正向價值,引導大學生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轉化為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2.輔導員不僅要樹立知識淵博者的形象,還要樹立知識信息的整合者和創(chuàng)造者的形象,幫助大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養(yǎng)成探索問題的習慣。3.輔導員的人格修養(yǎng)和學術個性修養(yǎng)是形成師生“從游”關系的重要因素,輔導員的道德情操、人生理想、生存方式等對大學生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輔導員要使大學生感受到其非凡的個性和獨特的思維模式,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4.加強師生的情感聯(lián)系。黑格爾指出,道德必須落實到個人的精神世界中。大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情感發(fā)展,師生情感聯(lián)系能讓大學生切身體驗和感悟到人間的真、善、美,能讓大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因此輔導員不僅要關心大學生的學習成績、生活狀況、身體健康和情感經歷等當前狀態(tài),還要關心大學生的興趣性格、心理素質、價值訴求等關系未來發(fā)展的潛在情感需要。5.提升輔導員的心理素質。自信、希望、樂觀、堅韌等積極心理是輔導員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員可以利用自身的積極心理通過某種方式引起大學生相同的情緒和行動,這也是一種情緒的傳遞與交流,在互動中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從隱性影響力角度構建輔導員與大學生的“從游”關系,要堅持以大學生自愿為基礎,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自主性。構建隱性影響力,輔導員不能采取強制性的灌輸手段,應采用滲透式的教育方式,將教育隱藏在活動及載體中,通過榜樣示范和引導的方法來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一是樹立“傳道、授業(yè)、解惑”形象。行為模仿是養(yǎng)成道德行為和良好習慣的重要方式。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學生一般會采取榜樣模仿和替代學習的方式,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素質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平時輔導員與大學生接觸較多,要發(fā)揮行為示范和引導作用,不僅要樹立良好的道德形象,還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展現(xiàn)出良師益友的形象。二是要激發(fā)大學生的心理需要。馬克思指出:“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贝髮W生是具有現(xiàn)實需要的人,需要構成了大學生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反映出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輔導員要注意在個體生存、完成學業(yè)、成人成才、自我完善、創(chuàng)造發(fā)展等方面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刺激其生成合理動機,促使大學生形成較高的成就理想。三是要培育大學生的大學精神。大學精神對大學生生存與發(fā)展的作用猶如人的精神對人的存在的意義一樣。大學精神是輔導員與大學生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培養(yǎng)大學生的大學精神,有助于與輔導員在交流中建立起親密、互助的合作關系,共同探討生活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二)大學生
“從游”關系是輔導員與大學生的雙向互動關系,大學生參與是構建“從游”關系的必要條件。學生參與是指大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決策和過程,進而實現(xiàn)自身的權利和價值。學生參與是重構輔導員與大學生“從游”關系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以往,在輔導員與大學生的關系中,輔導員處于主體地位,掌握著主動權,而大學生則是被動接受者。而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越來越強,單向性影響的工作模式已經不適應大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構建輔導員與大學生的“從游”關系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相關活動會增進大學生對輔導員工作的理解,也會影響和改變輔導員的工作方式,對構建輔導員與大學生的“從游”關系也將發(fā)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教育環(huán)境
輔導員既要利用教育管理的控制功能和強化功能,又要學習現(xiàn)代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推進輔導員工作的現(xiàn)代化,積極為大學生營造人性化的、寬松的、向善的、健康的道德文化環(huán)境。
構建“從游”關系本質上說是著眼于人的發(fā)展,即著眼于大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選擇與改善的著力點也要促進大學生的發(fā)展。一方面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輔導員工作。制度是構建 “從游”關系的重要載體,人在社會生活中要過得美好和幸福必須依賴有益于個人生活和成長的制度安排和其他社會條件。高校要完善諸如獎學金評定、學生干部選任、班級管理等有關大學生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既能體現(xiàn)尊重愛護大學生的情懷,也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同時,還要完善輔導員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制度設計,讓大學生長時間與專家型的輔導員交流學習,建立“從游既久”的保障機制,避免頻繁更換輔導員的事情發(fā)生。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的載體,塑造大學生的大學精神要與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同步進行。校園文化中的典型性、示范性因素能夠對大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的認同感和傾向感。校園文化不僅包括校園環(huán)境等物質文化,還包括精神、價值、校風和理想信念等非物質文化觀念。非物質文化觀念能給大學生以深刻的啟迪和影響。因此,輔導員要帶領大學生開展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通過活動發(fā)展大學生自由、平等、民主、科學、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及批判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姜濤.輔導員影響力的解讀與應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122.
[2]廖夢園,陳洋庚.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影響力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2):98.
[3]楊五英.論高校輔導員的教育影響力[J].重慶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02):88.
[4]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91年版.
[5]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7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
[7]王建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學生參與[J].教育評論,2013,(5).
[8]朱小蔓,其東.關于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4,(10).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從影響力入手重構輔導員與大學生‘從游關系”研究(JGZXS13029)。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