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豫徽,宋 新,曹永娣,張宏祥
病人轉運床的結構工藝設計
張豫徽,宋 新,曹永娣,張宏祥
(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對病人轉運床的結構、受力狀況、零件材料及工藝結構進行了設計,對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進行了說明。轉運床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經(jīng)濟實用等特點,可減輕醫(yī)護人員勞動強度。
病人轉運床;結構設計;原理分析
目前,在國內外大小醫(yī)院中,危重病患者的特殊檢查、挪動、轉床、手術和麻醉前后的接送、轉運,主要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即依靠醫(yī)護人員或家屬將患者抬、扶、抱在擔架或輪椅車上,推到檢查治療科室,然后又靠這些人員用同樣的方式將患者挪移至病床,反復多次。然而,這種轉運病人的方式存在以下問題:(1)病人在轉運過程中可能遭受巨大的疼痛。(2)病人轉運過程中易形成二次傷害。(3)病人轉運工作給醫(yī)護及陪護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工作壓力。(4)部分病人不適合直接搬運等[1]。
本文設計的醫(yī)用轉運床是對傳統(tǒng)可移動轉移床增加了升降機構,伸縮機構和轉運機構。其中,升降機構能夠實現(xiàn)不同高度的病床、手術床、檢查設備等的對接;伸縮機構將轉運床身伸至病人身體一側;轉運機構將病人自助轉移至轉運床床身。
病人轉運床的外觀尺寸參照傳統(tǒng)轉運床進行設計,機體有一個可移動底座,使轉運床在移動過程中運行平穩(wěn),同時具備急停、剎車等功能?;谶@種思想,可移動底座選用帶有剎車功能的萬向輪作為移動機構。然后,在移動底座上面安裝升降機構、伸縮機構、轉運機構及配件,以實現(xiàn)床身的上下運動、伸出與收回運動、傳送運動等功能,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2]。
1.1 升降機構設計
病人轉運床的升降機構承擔著轉運床的升降作用,目的是使轉運床能夠適應不同高度的手術臺及相應檢測裝置。本設計的升降機構選用了剪式千斤頂,如圖2所示。升降機構主要由底座、上支撐臂、下支撐臂、螺母、絲杠組成。該結構可實現(xiàn)自鎖,提高安全性。另外,它還具有運動平穩(wěn)、承載能力大、自重輕等特點。
圖1 病人轉運床結構圖Fig.1 Patient transportation bed structure
圖2 病人轉運床升降機構設計圖Fig.2 Patient transportation bed elevator mechanism design
1.2 轉運床伸縮機構
病人轉運床的伸縮機構承擔著轉運床的張開、伸展等功用。伸縮機構上面安裝轉運機構。床身的伸出及返回選用1605系列滾珠絲杠機構,將旋轉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提高了傳動效率。為了保持床身受力均衡,減少運動阻力,我們選用SBR16型直線導軌。該導軌可在高負載的條件下實現(xiàn)高精度的直線運動。具體布局為,在床身中下部安裝滾珠絲杠,兩端安裝直線導軌,來實現(xiàn)正反方向的平穩(wěn)運行,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轉運床伸縮機構Fig.3 Transportation bed telescoping mechanism
1.3 轉運機構
轉運機構是轉運過程的關鍵裝置,要求轉移時受力均勻,過程平穩(wěn)。病人在不同床之間的移動采用托輥機構,由托輥帶動傳送帶轉移病人。在安裝過程中,整個托輥機構需要有一定的傾斜角度[3]。這樣,當伸縮機構將轉運機構移至病人身旁時,可以正好將其放在病人身體下方,無需人工輔助搬抬病人。托輥末端直徑設計要求最小,其目的是為了便于轉運床身插入病人身體一側,而不會產(chǎn)生不適感。具體的轉運結構如圖4所示[4]。
圖4 轉運機構Fig.4 Transportation mechanism
2.1 伸縮機構強度校核
其中,螺栓許用應力[σ]=266MPa。
計算得知,螺栓直徑d≥0.58mm,可滿足連接強度。伸縮機構采用了8個M6的螺栓,足以保證伸縮機構的連接強度。
2.2 轉運機構驅動力的校核
主動滾筒上所需圓周驅動力F為所有運行阻力之和,即
F=Fg[F1+F2L]+F3
式中:f為模擬摩擦系數(shù),正常狀態(tài)下為0.010~0.020,非正常狀態(tài)下為0.020~0.040,此處取0.04;g為重力加速度,取9.81m/s2;F1為模型娃娃的質量,取10 kg;F2為輸送帶的單位長度質量,kg/m;L為有效輸送長度,m;F3為輸送帶的張緊力,N[5]。
經(jīng)計算,F(xiàn)=6.3~8.3N。轉運機構采用人力搖動,主動滾筒半徑為19mm,搖柄回轉半徑為80mm,搖動滾筒所需驅動力僅為1.5~1.97N。
根據(jù)強度公式,得出螺栓直徑
本文設計的病人轉運床具有多體位可升降,運動靈活、操作方便等特點,使病人的轉移過程變得方便和快捷,減少了醫(yī)護人員轉移病人的強度和時間。更為重要的是,在轉運過程中,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1]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
[2]劉新中.傳送推車機行走機構的改進設計[J].中國建材裝備,1995(4):35.
[3]汪業(yè)常.工件在自動線上傳送時產(chǎn)生阻滯現(xiàn)象的原因分析[J].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1(2):44-47.
[4]譚世軍.ITER遙控部件轉運車雙密封門運動學分析[C]//中國核學會.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1卷.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11.
[5]許麗嬌.轉運車輸料架的靜態(tài)有限元分析[J].煤礦機械,2006(3):429-430.
[責任編輯 楊明慶]
TP23
B
1008-486X(2015)03-0045-02
2014-04-22
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醫(yī)用人體轉運床的研究與開發(fā)(2014QNKY018)。
張豫徽(1984-),男,安徽亳州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