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祖榮
陸游與建甌的錐栗文化
文/ 蘇祖榮
走進閩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落葉與枯枝堆積的地毯,色彩斑斕,踏在上面,松軟且有微溫。林間風兒,絲絲帶著甜味。鳥兒在樹林間跳躍歡叫,清脆悅耳。不時有果實掉落、悉悉有聲,仔細一看,毛茸茸的,正是錐栗。錐栗,別稱榛子、尖栗、珍珠栗,屬殼斗科,是我國南方著名干果。福建的建甌、建陽、政和、浦城、武夷山等地有分布,尤以建甌產的錐栗,品質最佳,具有“香、糯、甜”的特色。
建甌古有“百越”之地,秦時屬閩中郡,漢時屬會稽郡,東漢建安年(196年)立縣,以年號為縣名。建甌錐栗的人工栽培,可上朔到漢代初年,當時建甌屬會稽郡。一些山民利用野生錐栗進行人工栽培,除自給自足之外,參與社會流通,市場上出現(xiàn)以錐栗為主體的“南栗”?!澳侠酢陛^之“北栗”,產量雖不及北栗,但口感上更為脆甜,煮熟后更為香糯。明代時作為貢品之一,以“貢閩榛”名噪一時。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54歲的詩人陸游來建甌任提舉福建常平茶公事。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浙江山陰(今紹興)進士出身,官至寶章閣待制,南宋時期愛國詩人。常平茶公事這個職務不過替皇帝管理一下福建的茶事而已,地位不高,且十分清閑,這令立志報國,有“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陸游備感失落。為此,他發(fā)出感慨:“五十之年已過,非復壯心;八千里路來臨,況如昨夢?!迸R行前,丞相少博周必大似看出陸游的心緒,在為他踐行時,作詩相贈:
暮年桑苧毀茶經,應為征行不到閩。
今有云孫持使節(jié),好應貢焙祀茶人。
桑苧即桑苧翁,指被后人尊為茶圣的陸羽,是陸游的一位先祖。陸羽所寫的《茶經》,是中國第一部有關茶葉的專著。因為陸羽沒有到過福建,不了解福建的茶事,在《茶經》中未提到閩茶。而從陸羽所處的唐代到宋代,茶事亦發(fā)生很大變化。當時建甌北苑的龍鳳團茶,品質極為精良。為此朝廷設立“貢焙”,專門生產皇帝的“御茶”。龍鳳團茶的茶價達到“茶價勝黃金,金易得而佳茶難得”的程度。周必大借此,鼓勵陸游前去任職。說陸羽因沒有去過福建,不提閩茶,遺憾到幾乎要毀了茶經。而你(陸游又名云孫)今天能有機會去建甌當茶官,正好可以彌補先祖的這一遺憾了。
經周必大這么一化解,陸游釋懷了,坦然了。其實陸游也是一個茶癡,早就聞知北苑茶的大名。于是他取道諸暨、江山、從南浦溪順流而下,直抵建甌赴任。
陸游到達建甌那天,恰逢下雪。當?shù)毓賳T久聞陸游大名,設宴為他接風,喝完酒,茶是必不可少的。北苑茶的香氣令詩人贊嘆不已,一首《建安雪》隨著雪花洋洋灑灑的飄落,傳頌千古:
建溪官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須小雪。
雪飛一片茶不憂,何況蔽空如舞鷗。
銀瓶銅碾春風里,不枉年來行萬里。
從渠荔子腴玉膚,自古難兼熊掌魚。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茶官雖是清閑差事,但能喝到北苑茶,也算一件幸事。詩人不再憂憤,甚至為孝宗皇帝的安排感到慶幸。隨后,他住進城東三十里的北苑茶園。周邊是層層蔥郁的茶園,遠處群山淡淡,掛著幾絲白雲(yún),北苑環(huán)境幽靜,非常符合陸游的心境。很快詩人熟悉了北苑茶園和茶事,也了解建甌當?shù)靥禺a。錐栗果實外形奇特,果色紫紅,味道甘美,尤引起他的興趣和關注,并想起讀過蘇轍一首《栗》詩:
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
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也許陸游還年輕,當年對蘇轍的這首詩感受不深,理解不透。如今,年過半百的他,牙齒開始松動,身體時有不適,爬山時,常感腿腳無力??吹藉F栗,陸游想起這首詩,便向茶園的老茶工詢問錐栗之事。老茶工雖不識字,也未出遠門,說不出個所以然,但卻知道山上哪里有錐栗,知道錐栗有補脾胃、健腿腳的功用。陸游聽了茶工介紹,甚為歡喜,當即托人買了許多錐栗,藏在房中,既當點心,又當補品,天天食用。食用一段時間后,陸游自覺腿腳靈活許多,為此大為感慨,揮筆寫下《夜食炒栗有感》一詩:
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栗熗燔療夜饑。
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來。
陸游不僅自己喜歡吃錐栗,還用錐栗招待客人。一天晚上,有位朋友來訪,倆人一起來訪,一邊暢談。到了夜深,饑腸咕嚕,陸游一邊點燃灶火,烹煮錐栗和山芋,一邊繼續(xù)他們談古論今,直至客人倦意告辭,詩人秉承送至柴門,興味猶然。有詩為證:
有客相與飲,酒盡惟清言。坐久饑腸鳴,殷如車輪翻。
烹栗煨芋魁,味美敵熊蹯。一飽失百憂,抵掌談羲軒。
意倦客辭去,秉炬送柴門。林間鳥驚起,落月傾金盆。
陸游只在建甌一年時間,待到次年下雪時節(jié),陸游被奉調江西任職。如今,建甌的錐栗種植面積為全省最大,錐栗經低產林改造,錐栗優(yōu)良無性系推廣,錐栗品質和產量已有大幅度提升,形成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錐栗品牌,成為“中國錐栗之鄉(xiāng)”。這些,詩人已無法與今人分享,但是詩人在建甌留下的兩首錐栗詩,在不經意間與錐栗結下的情緣,成就中國錐栗史上的一段美談。
(作者單位:福清市林業(yè)局)
責任編輯/洪志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