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躺?/p>
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fā)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shù)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算盤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籌算”就是運用一種竹簽作籌碼來進行運算,傳說中算盤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目前學術界認為最早的算盤可能成型于東漢時期,東漢數(shù)學家徐岳所著的《數(shù)術記遺》有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數(shù)學家甄鸞注云:“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算盤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現(xiàn)存最早的考古實物則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921年出土于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因黃河泛濫而被湮沒河北巨鹿縣故城中的巨鹿算珠。同時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的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圖》中也有出現(xiàn)算盤的身影,該圖的最左端畫有一家稱作“趙太丞家”的藥鋪,它的柜臺上就放著一架算盤。
泉州博物館藏有一副清代景德鎮(zhèn)窯青花嬰戲紋瓷算盤,該件器物呈長方形,長297毫米,寬139亳米,厚30毫米,重1702克。該件器物系仿木制算盤燒造而成,算盤的矩形外框內均等排列一串串等數(shù)目的瓷質算珠。中間用一道瓷質橫梁將瓷質算珠分為上下兩節(jié),上節(jié)2顆,下節(jié)5顆,本應為11串77顆,可惜其中第七排下節(jié)細桿斷殘,算珠缺失兩顆,現(xiàn)剩余75顆算珠。算珠內貫瓷質直柱,算珠可沿細桿上下?lián)軇?,具有一定的實用性。算盤四周飾有松下嬰戲紋,繪制了夸張凸出后腦、藍袍加身、額前一撮三角髻的嬰孩,十個孩童天真活潑,憨態(tài)可掬地在松樹下玩耍,讓人賞心悅目。該器通體施白釉,白釉泛青,白地青花,青花色澤淡雅,釉面光亮瑩潤,內外底露胎,胎色白中閃黃,外底有明顯火石紅斑,胎質堅實,胎體厚重。器表有多道裂紋。從器物的紋飾細節(jié)和時代特征等方面看,筆者認為泉州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青花嬰戲紋瓷算盤燒造年代應為清代后期的“同光中興”時期。
算盤在中國民間常用來象征精打細算,毫厘不差。在佛道兩教中象征神明計算世人的功過也定然清晰分明、不差毫厘,以教化人心。算盤還被當作象征富貴的吉祥物,“金算盤”“鐵算盤”之類的比俞,表現(xiàn)的也是“精打細算”“算進不算出”的精明。人們常將算盤圭在門上、窗上或者書架上,以保右財源廣進、招財進寶。古代小孩脖子上掛的驅兇辟邪的百眼篩上也有算盤。除此之外,算盤還作為警醒新娘學會“精打細算”的陪嫁,出現(xiàn)在嫁妝的“六證”中,以祝福新人婚姻生活富足,財源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