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宋以后禪門清規(guī)的禮法化及其影響

2015-04-15 06:36
關鍵詞:平等性差異性

郭 文

(岳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基地,湖南 長沙 410082;上饒師范學院朱子所, 江西 上饒 334000)

論宋以后禪門清規(guī)的禮法化及其影響

郭文

(岳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基地,湖南 長沙 410082;上饒師范學院朱子所, 江西 上饒 334000)

[摘要]禪門清規(guī)演至宋代,受宋代理學思潮的逐漸強勢以及儒家禮法規(guī)范的制度統攝地位的強化的影響,其規(guī)范思想也逐漸被儒家的禮法思想所侵淫,集中之表現就是禪門清規(guī)的禮法化傾向。這種禮法化的突出表現就是內容上對儒家禮法規(guī)范思想的全面吸收合榮攝,精神上向著禮法規(guī)范的規(guī)范精神靠攏。這種禮法化的傾向更是成為宋以后禪門清規(guī)思想開展基本的內在意義訴求和價值體現。

[關鍵詞]禪門清規(guī);禮法化;平等性;差異性

宋以后,由于社會思想幾乎完全被王權專制以及儒家禮法觀念所主導,整個社會呈現高度的禮法化的特色。即使是號稱紅塵之外、谷峰頂上的佛教也難逃世俗思想的影響。宋以后,佛教不但喪失了法律上的“自治”之特權地位,而且佛教自身的規(guī)范也被儒家的禮法思想所侵淫,集中之表現就是禪門清規(guī)的禮法化傾向,且這種禮法化的傾向也由于儒家禮法思想的主導而成為宋以后禪門清規(guī)思想開展的一種內在意義訴求和價值體現。

一、《百丈清規(guī)》的禮法化的進程

因著禪門叢林的開展與迅速擴張,懷海禪師創(chuàng)立的《百丈清規(guī)》也迭有因革損益與變化。從《百丈清規(guī)》本身的演化而言,唐中期以后,相繼出現了許多不同版本的《清規(guī)》,如:北宋崇寧年間真定宗賾編的《禪苑清規(guī)》(又稱《崇寧清規(guī)》)十卷,南宋咸淳年間金華惟勉編成的《咸淳清規(guī)》二卷,元代不但有至大年間東林戈咸編定的《禪林備用清規(guī)》(又稱《至大清規(guī)》)十卷,更有著名的、由百丈山住持德輝奉敕重輯編定的叢林規(guī)范《敕修百丈清規(guī)》二卷,等等。但這種形式上的繼承與演化還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還在于思想上的演進與開展。也即是說,由《百丈清規(guī)》到《敕修百丈清規(guī)》,思想上的演進與開展之突出表現就是宋以后作為中國佛教主要規(guī)范的禪門清規(guī)一條清晰的、禮法化的思想開展路向。

我們知道,佛教規(guī)范總的訴求在于通過軌則的創(chuàng)立,一方面加強佛教內部秩序的整頓,團結僧眾,以保持信仰的純潔性與超越性。另一方面,戒律清規(guī)的創(chuàng)始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劃清僧俗的界限,實現佛教的獨立自主,也可以概括為“依法攝僧”、“僧事僧治”。禪門清規(guī)的創(chuàng)設其目的也正在此,所謂“賓主問酬激揚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又所謂“不擾公門,省獄訟故”。因此,可以說,禪門清規(guī)的目標主要還是為力避世俗禮法思想的影響。但是,宋代的《咸淳清規(guī)序》中,則已經出現了將清規(guī)與儒家禮經“連類擬配”的自覺性,所謂:

“吾氏之有清規(guī),猶儒家之有禮經?!盵1]*以下所引相關材料均見德輝重輯:《敕修百丈清規(guī)》卷第八,《大正藏》第48冊。

其向儒家禮法靠攏的傾向甚明。而《至大清規(guī)序》則更明言:

“而百丈清規(guī)由是而出,此固叢林禮法之大經也?!?/p>

已經由《咸淳清規(guī)序》中的擬配做法上升到等同的高度,視清規(guī)為叢林之禮法。這就不是思想傾向上的舉動了。至《敕修百丈清規(guī)序》中,便已“清規(guī)”即“禮樂”,“禮樂”即“清規(guī)”也,所謂:

“天地間無一事非禮樂,安其所居之位為禮,樂其日用之常為樂?!?/p>

已經視禮樂為統攝宇宙一切的最高規(guī)范,言下之意,清規(guī)中所規(guī)定的那些“所居之位”、“日用之?!痹贿^禮樂中事,故清規(guī)即禮樂也。甚者德輝更引述程明道先生的典故,說:

“程明道先生一日過□定寺,偶見齋堂儀,喟然嘆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豈非清規(guī)綱紀之力乎?”

在當時,盡管宋代社會已經高度地被儒家禮法思想和觀念所籠罩,但社會上真正修習乃至踐行儒家禮法的實在微不足道,王道不振,禮義廉恥喪盡,連號稱華夏正統的宋王朝都要向蠻夷之邦稱臣,禮義廉恥可謂盡喪,則社會之狀況亦可想見。故程明道見禪門禪堂儀式莊嚴,井然有序,而有此概嘆。此處雖引述宋代大儒程明道先生對清規(guī)的贊嘆,然其意在表彰清規(guī)的禮法色彩與道德綱紀的作用。同時也表明,清規(guī)對禮法的向往已不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理論中,而是具體地加以貫徹實踐。因此,在這一思想和意識的主導下,禪門清規(guī)亦不過為禮樂所統攝的對象,是無可逃,亦無所逃。這尤其顯示了宋元以后理學思想的急劇膨脹以及禮法觀念的濫觴,當整個社會的思想以及意識形態(tài)都深陷于理學的思想桎梏之中,其被禮法化的命運也就在所難免。而清規(guī)的世俗化以及禮法化的進程意味著后世的因革損益從根本上解構了《百丈清規(guī)》的佛教規(guī)范的出世乃至超越的含義,導致其向著世俗的、儒家禮法化的方向作思想上的轉變。而這一轉變的最重要事件也即是《敕修百丈清規(guī)》的頒行。

二、對儒家倫常禮法思想的吸收與贊助

在《敕修百丈清規(guī)》之前,禪門規(guī)制的演化已經表現出較為強烈的禮法化、世俗化的色彩,但是有一點則是一定的,那就是,不論是《百丈清規(guī)》的古清規(guī),還是《咸淳清規(guī)》,還是《至大清規(guī)》,它們都不具有儒家禮法化的思想色彩,而不過是禪宗自身的一種規(guī)范行為與制度安排。甚至,它們的創(chuàng)制根本上也是為了劃清佛教規(guī)范與世俗規(guī)范彼此之間的界限,即使對禮法的迎合也是借此以強化佛教規(guī)范自身宗教性的規(guī)范色彩以及超越于世俗之用的規(guī)范意圖,主題乃至目標都是佛教自身。但是,在《敕修百丈清規(guī)序》一開頭,言及重修緣由,道:

“天歷至順間,文宗皇帝建大龍翔集慶寺于金陵,寺成以十方僧居之,有旨行百丈清規(guī)。元統三年乙亥秋七月,今上皇帝申前朝之命,若曰:‘近年叢林清規(guī)往往增損不一’。于是特敕百丈山大智壽圣禪寺住持德輝重輯?!?/p>

這表明,《百丈清規(guī)》的重輯是在官方親自參與下的一種國家法律行為,從“敕修”二字即可看出它較之前面所述的那些清規(guī)所具有的更加強烈的國家法律色彩。這意味著清規(guī)的演化至《敕修百丈清規(guī)》已經開始發(fā)生了重大的思想轉向,由排斥世俗力量的純粹性的宗教規(guī)范轉變?yōu)轶w現世俗法律意志的僧俗共治的規(guī)范系統。而這種性質上的轉變最深刻的意味就是對儒家禮法思想的積極吸收與思想改作。

與“古清規(guī)”相比,《敕修百丈清規(guī)》這種對儒家禮法思想的吸收與贊助的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在章節(jié)內容上,《敕修百丈清規(guī)》較之古清規(guī)發(fā)生了重大的改作,增加了有關“祝釐”、“報恩”、“報本”、“尊祖”這四章條文,而這是古清規(guī)所沒有的。再就具體內容來看,亦基本上與傳統儒家倫常禮法思想以及觀念甚相一致和契合。如“祝釐章第一”中有:

“圣恩廣博,天地莫窮。必也悟明佛性,以歸乎至善。發(fā)揮妙用,以超乎至神。導民于無為之化,濟世于仁壽之域,以是報君。斯吾徒所當盡心也?!?/p>

這是在闡揚以佛法報君恩的正當性,這就與前代所謂的“沙門不應當禮俗”的立場有著根本的思想差異。又如“報恩章第二”中有:

“吾徒沐恩,波濡圣澤,可不知所自而思所報效焉?”

又“報本章第三”中有:

“所賴圣訓洋洋,堪作依怙。吾徒忝形服,預法系。遵其行之為律,宣其言之為教,傳其心之為禪。而循吾所謂大本者,以同夫佛之全體妙用,始可稱佛子而續(xù)慧命也。其于諱日追悼,豈世禮哉?”

又“尊祖章第四”中有:

“吾徒之傳祖道,嗣祖位者,如火之薪,水之器,無古今之間,毫發(fā)之異。不猶重于形生之始乎?”

從“報恩”、“報本”以及“尊祖”這些有著濃厚的儒家倫常禮制思想和觀念的內容可以看出,《敕修百丈清規(guī)》在規(guī)范思想的指導原則上完全拋棄了對禮法拒斥的傳統,尤其與前代所謂的沙門不禮俗、不拜父母、不致敬君親,以方外之賓的身份自居的傳統佛教規(guī)范思想立場更是迥然有異。這些根本思想原則的轉變顯示了宋以后的禪門規(guī)制在國家的主導下對于官方所提倡的儒家倫常禮制思想和觀念的吸收與積極贊助。

在《住持章第五》“肅眾”一節(jié),有如下之思想闡述:

“然百丈創(chuàng)規(guī),折中佛律五篇七聚,弘范三界,梵檀擯治,自恣舉過,以肅其眾。國朝累圣戒飭僧徒,嚴遵佛制。除刑名重罪,例屬有司外,若僧人自相干犯,當以清規(guī)律之。若斗諍犯分,若污行縱逸,若私竊錢物,宜從家訓,勿揚外丑。蓋悉稱釋氏,準俗同親,恪守祖規(guī),隨事懲戒。重則集眾箠擯,輕者罰錢罰香罰油,而榜示之?!?/p>

“悉稱釋氏,準俗同親”,也就是按照世俗宗法親緣的關系來處理僧徒之間的關系。世俗宗法親緣關系顯然是一種尊卑、長幼、大小這種有著強烈等級差異性的關系,如瞿同祖先生所講:“儒家思想以倫常為中心,所講在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欲達到有別的境地,所以制定有差別性的行為規(guī)范?!盵2]335所以,《敕修百丈清規(guī)》這種公然提倡“準俗同親”的規(guī)范立場一方面雖意欲強化叢林僧伽內部的團結性和凝聚力,但另外一方面此種立場也是公開贊同要用一種差異性而不是前代的古清規(guī)所提倡的平等原則來處理僧眾之間的關系。這就不但打破了《百丈清規(guī)》的古清規(guī)對于平等原則的重視,實際上也是對道安以“釋”為姓的做法的一種突破性進展。在這里,僧徒之間不僅因為同為出家人,同為“釋種”,而有著相同的姓氏。更進一步,彼此之間的關系也要擬同世俗宗法親緣關系來確立彼此之間的差異性的身份和關系。這就從根本上推翻了古清規(guī)的平等主義的規(guī)范訴求。由是帶來的在懲罰原則上就更加難以做到公平、公正和平等。所謂“悉稱釋氏,準俗同親,恪守祖規(guī),隨事懲戒”,“隨事”之不同,“懲戒”方式和手段也就有可能存在巨大之差異。這不能不說在思想實質乃至精神上,《敕修百丈清規(guī)》較之古清規(guī)已經發(fā)生了重大之差異,顯示了《敕修百丈清規(guī)》在官方主導下的禮法化的急劇轉型。

三、“明禮法”:宋以后禪宗制度建設的新訴求

儒家禮法思想向佛教規(guī)范思想的擴展與滲透并不僅僅局限于宋以后,實際上從佛教傳入中土伊始,儒佛規(guī)范思想的交流、互動也隨之起步。只不過,在宋以前,儒家的禮法思想和觀念雖然也一再為教內高僧大德所矚意,但是在佛教處于力量的上升時期,而儒家尚未能完全統攝一切,尚不足以給佛教規(guī)范思想的更張帶來決定性的影響,這就使得佛教堅持自身的規(guī)范思想和主張成為可能,而所謂的“明禮法”其實并不是非常急需。所以,盡管如印順法師所言之中國佛教的制度建設是“失敗”的[3]3,但畢竟出于維護佛教在法律上的獨立地位與自主權,戒律規(guī)范的基本思想原則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為中國佛教僧眾所強調和自覺堅持。(至于是否具體的加以遵奉和持守,則是另外一回事,這或許正是印順法師所言之中國佛教失敗的制度建設的真正所指。)而之所以有時也需強調“明禮法”的必要性,僅僅只是在儒佛規(guī)范思想產生嚴重沖突之時才出現的一種調適舉措,如東晉末年所發(fā)生的事件*這一事件主要指東晉末年有關佛教規(guī)范思想主體的論戰(zhàn)??傮w上來說,就是在對待佛教僧伽事務上采取何種規(guī)范思想體系的問題。對于教內的僧眾以及崇佛的信眾而言,就是希望在一貫的“依律而住”的規(guī)范思想訴求的基礎上,堅持用“全盤印度化”、也就是印度佛教一貫的戒律規(guī)范思想傳統來作為處理和規(guī)范佛教僧伽事務以及集團組織的指導思想;而對于世俗王權政治以及反佛人士來說,則反對佛教這種以“方外之賓”的身份自居從而謀求法律上的“自治”與自主權的意圖,堅持要求佛教規(guī)范思想的“中土本位化”,用中土傳統的倫常禮法等規(guī)范思想來作為處理僧伽事務唯一的規(guī)范標準。論戰(zhàn)主要發(fā)生在庾冰與何充等人的論辯以及桓玄與慧遠等人的論難等世俗統治者與護法的僧俗信眾二者之間。有關具體的論戰(zhàn)材料俱見《弘明集》卷第十二。即是。但這絕非意味著佛教制度建設的一種思想轉向上的表現。

而宋以后,整個社會都被儒家禮法思想所籠罩、社會到處彌漫著儒家理學思想所主張的綱常倫理與道德教化的思想意識和主張,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佛教制度建設的外部環(huán)境。此時,禪門清規(guī)的“禮法化”轉向也就不可避免。

宋以后,禪宗一家獨盛,幾成中國佛教的代名詞,禪門清規(guī)也因此成為宋以后佛教制度建設的主要成就乃至代稱。而禪門清規(guī)從本質上來說屬于教內規(guī)范。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高度強化以及統治者對佛教事務的插手和干預,世俗的王權政治力量在佛教制度的創(chuàng)制上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并最終導致宋以后的禪門規(guī)制在思想屬性上發(fā)生了根本的轉向。從前文我們得知,唐代《百丈清規(guī)》的創(chuàng)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見于佛教與現實政治的過從甚密所帶來的危害,因此意圖通過創(chuàng)制清規(guī)以重新拉開佛教與現實政治的距離,盡力減少世俗政治對于佛教僧伽事務的干預。正是從這一思想初衷出發(fā),唐代的百丈古清規(guī)有著較為鮮明的教內規(guī)范的性質,它既堅持以“僧事僧治”的原則來制定規(guī)制,同時在犯罪的處罰問題上更是堅持“不擾公門”、“不撓國憲”的原則,以盡力避免招來世俗力量的干涉??梢哉f,唐代的古清規(guī)實際上還是保持了較為純粹的佛教戒律規(guī)范的性質和特色。但很快,自唐中期以后,禪門清規(guī)的開展就已逐漸偏離了教內規(guī)范的色彩和要求,如從相關的清規(guī)《序》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其時之僧眾已有主動將清規(guī)與禮法混同來講的做法。這預示著自唐朝創(chuàng)立的《百丈清規(guī)》已經逐漸面臨著世俗禮法的侵襲并促使其思想屬性慢慢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至《敕修百丈清規(guī)》的出現而達到頂峰。

首先,如前文所言,從《敕修百丈清規(guī)》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所謂“敕修”也即是帝王的命令和意旨。而古代帝王的命令就是法律,因此元代出現的《敕修百丈清規(guī)》至少在形式上已經不再純粹地屬于佛教內規(guī)范的范疇,而帶上了較為濃重的世俗規(guī)范的特點。

其次,再從思想內容上來看,相較于唐代的古清規(guī),元代出現的《敕修百丈清規(guī)》已在思想內容與條文上大幅增加了對儒家禮法以及世俗規(guī)范思想的吸收與融攝,其思想上的祝圣以及佐治助化的內容是唐代的百丈古清規(guī)所沒有的。更重要的如“悉稱釋氏,準俗同親,恪守祖規(guī),隨事懲戒”,思想上更是直接按照儒家的倫常禮法觀念來處理佛教僧眾之間的關系。“準俗同親”,這在唐代只能在官方的禮法規(guī)范中才能看到,然而在宋以后,已成為佛教制度建設上的一種自覺行為。特別是到明清時期,禪門清規(guī)猶如世俗的法律規(guī)范,成為官方約束和管控佛教僧伽事務的規(guī)范手段。所謂“不入清規(guī),則以王法處之”,顯明地是將清規(guī)置于與世俗法律同等重要的地位。

那么,我們如何來理解宋以后佛教規(guī)范思想從教內規(guī)范轉變?yōu)槭浪滓?guī)范這一現象呢?表面上來看,這種轉變只是規(guī)范實施的主體的由“僧”到“俗”,但是究竟來說,這種轉變還是帶著深刻的思想突破和變革,由佛教規(guī)范一直以來強調的“平等性”、“同一性”的規(guī)范理念向著“差異性”、“差別性”的儒家禮法觀念的思想轉變無異于扭轉了佛教規(guī)范的宗教色彩和價值訴求,變得與世俗規(guī)范理念毫無二致。作為規(guī)范性的禪門清規(guī),原有著所有法律所當有的公平性與平等性。實際上,就宋以前的禪門清規(guī)而言,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確實是以“平等性”、“同一性”作為自己的規(guī)范訴求。在唐代的古清規(guī)中,我們可以切實感受到這種平等主義的思想特色。如出家人不分尊卑、長幼,均要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普請法”;同時,在叢林長老的選任上,也是按德行的高低而非出身的貴賤來進行;就是僧眾之間的次序也同樣是按照出家的先后次序也即“夏臘”來定,等等。這就表明,至少在形式上,至唐代中國佛教規(guī)范思想尚保持著平等主義的思想作風。對于佛教規(guī)范思想的這種“平等性”的特色,印順法師認為:這是因為 “毗尼有法律的特性,運用僧伽的集體力量,發(fā)揮平等的制裁作用。毗尼雖是法治的,但運用起來,一定要出于善意的和平精神”[4]89。在這種平等、和平的規(guī)范思想的約束下,僧團也成為一和合平等的集團組織,“僧團中沒有領袖,沒有主教,依受戒的先后為次第,互相教誡,互相慰勉,結成一和合平等的僧團?!盵4]441但是,宋以后,受儒家禮法思想的影響和統攝,禪門清規(guī)這種平等主義的思想特色開始喪失,并朝著與儒家禮法思想合流的方向開展和演進,而儒家禮法思想最重要的規(guī)范特色就在其等級差異性。因為禮的根本屬性在于其差別性、差異性,所謂“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禮記?樂記》)“樂統同,禮辨異”?!?《樂記》)“樂合同,禮別異”,正表明了“禮”的正確涵義也即是“異”。因此,隨著這種“差異性”、“差別性”的“禮”的規(guī)范思想在宋以后的法律體系中被高度強化,作為官方約束和管控佛教僧伽事務的規(guī)范體系,禪門規(guī)范在宋以后的開展也不得不在思想層面上向著吸收和融攝儒家的禮法思想和觀念的方向開展。其結果就是,原本作為佛教內部的、強調“平等性”、“同一性”的佛教規(guī)范思想從思想上向著等級差異性的思想轉型。這對于佛教制度建設而言不啻于一次深刻的思想變革。自此以后,強調等級差異性的各種清規(guī)的出現成為宋以后佛教制度建設的基本內容。

四、結語

綜上,禪門清規(guī)在宋以后的禮法化進程與宋以后理學思潮的逐漸強勢以及儒家禮法規(guī)范思想的高度強化的趨勢大致是合拍的。自宋以后,理學思潮便基本上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最重要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統治思想。理學思想上升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意味著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各項制度規(guī)范也就完全被理學思想所主宰,意味著儒家的道德倫常以及禮法觀念完全滲透到國家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當中,成為其最重要的思想和理論來源和價值評判標準。由是所導致的結果即:中國古代的固有法制思想傳統自宋代始便經歷著深刻的思想轉型,禮法化的色彩日漸濃厚。如學者所言:“這個體系(宋明理學——引者注)把禮和法統攝于天理之中,使禮法融合具有了更具哲理的基礎,使禮法融合得到了最徹底的本體論上的論證,經過這樣的論證,使禮和法兩者的對立性完全消失了,從而把禮貫徹到底和把法貫徹到底變成一個東西,徹底的禮治和徹底的法治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分歧?!盵5]112—113在這一徹底性的思潮融合趨勢的激越下,禪門清規(guī)的禮法化也就不可避免,作為國家管轄教內事務的《敕修百丈清規(guī)》也就成為再自然不過的制度安排了。

[參考文獻]

[1] 德輝重輯.敕修百丈清規(guī):卷第八[M]//《大正藏》第48冊.

[2]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2003:355.

[3]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第九卷《中國佛教的制度建設》一文的相關論說[M].北京:中華書局,2009:3.

[4]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選集·戒律學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89.

[5] 史廣全.禮法融合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歷史演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12-113.

(責任編輯:謝光前)

Disciplinization of Monastic Etiquette After

the Son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

GUO Wen

(Yuelu Academic Base of Traditional Sinology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of Chu Hsi,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When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monastic etiquette came to Song dynasty, it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neo-Confucianism thought which was gradually getting stronger; besides,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ideas of Confucian rites and standardized system status invaded the specifications of monastic etiquette step by step. The disciplinization of monastic etiquette was conspicuously reflected. The highlights of the rites were that they totally absorbed the normative ideas of Confucian rites in their content, and that they got close to the specified spirits in legal norms in their essence. The tendency of disciplinization even carried out the inner meaning of basic demand and value of monastic etiquette after the Song Dynasty.

Key words:Monastic Rites; Disciplinization; Equality; Difference

[中圖分類號]B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973(2015)06-0014-05

[作者簡介]郭文(1982—),男,湖南邵陽人,哲學博士,岳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基地兼職研究員,上饒師范學院朱子學研究所講師,江西省2011“朱子文化”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講師。

[基金項目]本文系岳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2013年度招標課題項目“儒佛規(guī)范思想的比較研究” 的中期成果(項目編號:13YB07)

[收稿日期]2015-03-20

猜你喜歡
平等性差異性
網絡信息傳播與社會教育平等性研究
如何鼓勵和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fā)展
意拳與形意拳的差異性研究
圖書館學視閾內的客觀性原則之詮釋
因材施教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初中英語差異教學可行性探究
孟子性善論對學校德育的啟示
平等性原則在法國公共服務基本法中的適用性問題研究
“新農合”對醫(yī)療服務利用及平等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