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丹(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園林·旅林·山林
——從《文選》詩看魏晉時期的山水書寫
曠丹
(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文章擬從文本分析的角度對《文選》詩的山水書寫作一番考察,主要觀點有:一、古代并無山水詩的分類傳統(tǒng),所謂山水詩、田園詩是今人強行分派;二、《文選》中的山水書寫主要集中于游宴、游覽、游仙、招隱、行旅這幾個詩類中,根據(jù)各個詩類中山水書寫的不同手法、山水呈現(xiàn)的不同面貌將之分為以下三個模式:(1)游宴式的山水書寫——以園林山水為書寫對象,充滿優(yōu)游行樂的趣味,山水清麗有致,其特點是巧言切狀、酷不入情;(2)行旅式的山水書寫——以旅途中所見野外山水為書寫對象,充溢著行路難的憂愁和羈宦之情,山水荒涼沉郁,其特點是居高臨下、極目遠(yuǎn)眺式的全覽概述;(3)仙隱式的山水書寫——以深山幽谷的山水為書寫對象,大體憑印象或想象來寫。根據(jù)書寫對象的差異分別概括為園林、旅林、山林。
文選;山水;宴游;行旅;仙隱
自劉勰《文心雕龍》言“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山水方滋”①,山水詩這一名目就開始被肯定、被沿用不廢,后人論及山水詩產(chǎn)生于魏晉六朝時期多援引此語。事實上,古代詩歌并無山水詩這一分類傳統(tǒng)?!赌印す稀吩羞^“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②之說,這是從詩歌的實際功用方面說的?!对娊?jīng)》將詩歌分為風(fēng)、雅、頌,這是從音樂的角度區(qū)分的。詩歌發(fā)展到了齊梁時代,作品數(shù)量極大的豐富了,樣式也繁復(fù)得多,人們的文學(xué)觀念也逐漸明晰起來,蕭統(tǒng)《文選》立 23個詩類,這其中也沒有山水一類。而且,自晉宋至隋唐以迄于清代,從未有誰給所謂的山水詩下定義,明確其含義。可見,所謂的魏晉六朝山水詩、田園詩是今人分派,古代并無此分類傳統(tǒng)。
細(xì)細(xì)玩味 《文選》所立的23個詩類:“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公燕”、“祖餞”、“詠史”、“游仙”、“招隱”、“反招隱”、“游覽”、“詠懷”、“哀傷”、“贈答”、“行旅”、“軍戎”、“郊廟”、“樂府”、“挽歌”、“雜歌”、“雜詩”、“雜擬”、“騷”,我們發(fā)現(xiàn)基本上每一個類目都有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為依托,都有切實的依據(jù),并不是憑空虛立的。這說明魏晉時期的詩歌寫作還沒能跳出具體的事件,沒有從特別上升到一般的普適高度。山水,作為自然美的代表,在魏晉時期與其說是詩歌的一種類型,毋寧說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原材料,越往后發(fā)展,山水的普適價值越明確。
從 《文選》詩來看,山水書寫主要集中在游覽、行旅、公燕、游仙、招隱、反招隱中,贈答、雜詩、雜擬中也有一些。細(xì)讀文本,筆者發(fā)現(xiàn)各個詩類中山水書寫的對象手法以及所呈現(xiàn)的面貌都有顯著的差異,故將之分為以下三種。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園之風(fēng)盛行,不但主政者好營宮室苑囿,貴族名士亦廣建莊園別業(yè)。他們建山筑樓,引水營園,或登或眺,或宴或息,不必長途遠(yuǎn)涉,即可享受山水之妙。建安以來,曹氏父子齊聚英才,他們雅集西園,“并憐風(fēng)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③。曹丕《與吳質(zhì)書》敘及當(dāng)時游宴之樂:“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并載,以游后園?!雹軋@林宴游漸成風(fēng)尚。西晉時,武帝附庸風(fēng)雅,踵武西園之會,廣召群臣共聚華林園,游園賦詩;石崇亦會集名流于金谷園,晝夜游宴,流連風(fēng)景,吟詠賦詩。讀《文選》公燕、游覽兩類詩可以使人充分感受到當(dāng)時園林宴游之快意馳騁、優(yōu)游暢適。曹丕的《芙蓉池作詩》,曹植、劉楨所作的《公燕詩》,表現(xiàn)重點都以“園林美景”與“優(yōu)游行樂”為主,他們流連風(fēng)景,享受“憐風(fēng)月,狎池苑”之樂,氛圍愉悅,身心暢適。請看
曹丕的《芙蓉池作詩》:
乘輦夜行游,逍遙步西園。雙渠相溉灌,嘉木繞通川。卑枝拂羽蓋,修條摩蒼天。驚風(fēng)扶輪轂,飛鳥翔我前。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鮮。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終百年。⑤
全詩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在描寫西園的美景,清新雅致,描寫細(xì)致,雖然詩人有“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之嘆,卻在行游西園、觀覽園林的經(jīng)驗里體會到“遨游快心意”。
曹植《公燕詩》:
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神飆接丹轂,輕輦隨風(fēng)移。飄搖放志意,千秋長若斯。⑥
在公宴之后,主客興致未盡,于是飛蓋相隨,夜游西園,在西園麗景的游覽中感受到“飄搖放志意,千秋長若斯”。
劉楨的《公燕詩》:
永日行游戲,歡樂猶未央。遺思在玄夜,相與復(fù)遨翔。輦車飛素蓋,從者盈路傍。月出照園中,珍木郁蒼蒼。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芙蓉散其華,菡萏溢金塘。靈鳥宿水裔,仁獸游飛梁。華館寄流波,豁達來風(fēng)涼。生平未始聞,歌之安能詳。投翰長嘆息,綺麗不可忘。⑦
詩人敷容寫態(tài)、捕光捉影,飛鳥游魚自在嬉戲,芙蓉菡萏爭開互映,園林山水在其筆下顯得搖曳多姿、清麗雅致,歷歷如在目前。
從公燕和游覽這兩類詩作來看,詩人游覽的范圍僅限于貴族林苑或京城近郊,多是私家園林,并不是野外的自然山林。這種園林山水的游覽與書寫并不一定是避世離俗的象征,或憤世嫉俗的姿態(tài),而是一種生活的調(diào)劑,其中充滿了優(yōu)游行樂的意味。由于多是侍從出游,吟詩純屬游戲性質(zhì),詩歌創(chuàng)作只是競技呈才的即興娛樂。這種模式的山水書寫,刻畫細(xì)膩,所占分量大,其特點在于:一是巧言切狀,即用精研的語言細(xì)微地刻畫,園林山水清麗有致;二是酷不入情,即純客觀的態(tài)度,詩中較少注入自己的主觀感情,多著筆呈現(xiàn)園林山水本身的美。但這些詩作中也有些微區(qū)別,一些公燕詩作,常為應(yīng)詔而作,多有頌德之詞,敘寫游樂時雍容有節(jié)、不渝分毫,如陸機的《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陸云的《大將軍宴會被命作詩》,范曄的《樂游應(yīng)詔詩》等,不似園林雅集時自發(fā)而作的詩作洋溢著一股縱放豪情的風(fēng)流。
學(xué)優(yōu)則仕、顯耀門楣、兼善天下是士人之自我期許,然而一旦進入仕宦生涯,經(jīng)常會因赴新任、去舊職、祖道、迎駕、從幸、省親等諸多原因,跋涉于山水曠野,行旅詩由此產(chǎn)生。詩人面臨跋涉艱辛與旅途孤寂,往往感山水而吐胸中塊壘。對于在政治漩渦中寄討生活的文士來說,行旅途中的自然山水能夠豁暢胸懷,澄凈心靈。例如:
潘岳的《河陽縣作二首》之二:
日夕陰云起,登城望洪河。川氣冒山嶺,驚湍激巖阿。歸雁暎蘭畤,游魚動圓波。鳴蟬厲寒音,十菊耀秋華。引領(lǐng)望京室,南路在伐柯。大廈緬無覿,崇芒郁嵯峨??偪偠家厝?,擾擾俗化訛。依水類浮萍,寄松似懸蘿。朱博糾舒慢,楚風(fēng)被瑯邪。曲蓬何以直?托身依叢麻。黔黎竟何嘗,政成在民和。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豈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⑧
潘安仁日夕登臨,但見“驚湍激巖阿”、“鳴蟬厲寒音”等一派沉郁之色,引領(lǐng)而望,回京之路似近實遙,嵯峨芒山艱險多阻,頗有行路難的憂愁。
鮑照的《還都道中三首》之一:
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蘆洲。客行惜日月,奔波不可留。侵星赴早路,畢景逐前儔。鱗鱗夕云起,獵獵晩風(fēng)遒。騰沙郁黃霧,翻浪揚白鷗。登艫眺淮甸,掩泣望荊流。絕目盡平原,時見遠(yuǎn)煙浮。倏悲坐還合,俄思甚兼秋。未嘗違戶庭,安能千里游。誰令乏古詞,貽此越鄉(xiāng)憂。⑨
鮑明遠(yuǎn)極目遠(yuǎn)眺,行旅之辛酸、鄉(xiāng)憂之情一齊涌上心頭,筆下山水呈冷色調(diào),“黃霧”、“白鷗”,全詩籠罩著一股凄寒之氣。
陸機的《東宮作詩》:
羇旅遠(yuǎn)游宦,托身承華側(cè)。撫劍遵銅輦,振纓盡祗肅。歲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載離多悲心,感物情凄惻??犊z安愈,永嘆廢寢食。思樂樂難誘,曰歸歸未克。憂苦欲何為,纏綿胸與臆。仰瞻陵霄鳥,羨爾歸飛翼。⑩
“羈旅”、“游宦”二詞就出自此,詩中充盈著 “悲心”、“凄惻”、“憂苦”等悲苦之聲,人在旅途,險象環(huán)生,“托身承華側(cè)”的人生如同旅途般艱辛。
和流連光景、優(yōu)游行樂式的游宴詩比起來,行旅詩中并無觀覽行游之樂,而是充溢著行路難的憂愁,羈旅深愁溢于言表。詩中的山水書寫無模山范水的精細(xì)之功,而是居高臨下、極目遠(yuǎn)眺式的全覽概述,且多顯荒涼、沉郁之色,不似游宴詩中清新雅致。詩中表現(xiàn)的由山水而引情、感物而吟志的程序是行旅詩中山水書寫的普遍模式,這也恰符合蕭統(tǒng)詩言志的選詩標(biāo)準(zhǔn)。
由于隱士所處總離不開山林川渚,故招隱詩的內(nèi)容自然有山水書寫。這類詩通過自然山水的書寫,極力揭示高巖幽谷環(huán)境之美,以反襯世俗官場的污濁,應(yīng)該說都是山林的贊美詩了。請看
陸機的《招隱詩》:
明發(fā)心不夷,振衣聊躑躅。躑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朝采南澗藻,夕息西山足。輕條象云構(gòu),密葉成翠幄。激楚佇蘭林,回芳薄秀木。山溜何泠泠,飛泉潄鳴玉。哀音附靈波,頹響赴曾曲。至樂非有假,安事澆淳樸。富貴久難圖,稅駕從所欲。(11)
詩人直言與世不諧,心情郁悶,欲深入幽谷,尋訪高潔隱士,藉以淡卻俗情,排遣世慮。一個“欲”字表明,山林之景多半出自詩人想象。山中曠寂,不聞鼎沸人聲,亦無高樓廣廈,但見林木聳立,綠條垂掛,宛如隱者的華屋翠幄,清風(fēng)微拂,余香裊裊,清音泠泠。仕途多舛,不如閑處林野,丘山隱逸。
左思的《招隱二首》其一:
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巖穴無結(jié)構(gòu),丘中有鳴琴。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沈。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糧,幽蘭間重襟。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簮。(12)
左思明確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詩人是否真的入山訪隱,筆者此處存疑?;驗樵娙讼胂笞约喝肷皆L隱,一路行來,則見白云似雪,丹花耀采,樹煥清光,流泉漱石,鳴聲如玉,游魚戲水,暢適逍遙,塵慮盡除,心神寧定。山林一派祥和,萬物自在,反襯出紅塵喧囂,世俗多詐。與其追攀富貴,流連絲竹,莫如投簪棄世、聆聽山水清音。
但是,事實上西晉時人們向往隱逸,大多只是一種精神寄托,并不是真的實際行動。如陸機感慨良深,常有憂生之嘆,然而自負(fù)才望,志匡世難,又盼重振家風(fēng),顯耀祖德,所以雖懷“丘山隱逸“之想,終究難以投簪棄世。左思之向往隱逸,也有失真之嫌,事實上,他從未自甘寂寞,依附權(quán)貴賈謐,賈謐被誅后,他一度消沉,他的《招隱詩》不是真要學(xué)許由去歸隱,而是借以抒發(fā)仕途失意的苦悶。因此,筆者認(rèn)為,隱逸詩中的山水書寫,大體是憑印象或想象來寫的,或是按照自己對山水的審美經(jīng)驗來虛擬創(chuàng)造,山水多深幽清美。
同樣地,追求仙道的人,要到深山煉丹采藥,他們的生活也像隱者一樣離不開深山密林、高巖幽谷,因此游仙詩中自然也有山水的書寫。在求仙、采藥的過程中,順便游覽山水是及其自然的。詩人若以求仙、采藥的經(jīng)驗入詩,其所見的名山大川就會成為書寫的對象??墒牵娙巳绻麍?zhí)著于山水為求仙之所、神仙之居的概念,詩中的山水往往就成了求仙主題的陪襯,且多屬神仙世界的幻想景物,所謂蓬萊、昆侖、瑤池之類。所以,游仙詩中的山水書寫還有虛幻想象的成分在,真實山水的書寫只是一部分。請看
何劭的《游仙詩》:
青青陵上松,亭亭高山柏。光色冬夏茂,根柢無凋落。吉士懷貞心,悟物思遠(yuǎn)托。揚志玄云際,流目矚巖石。羨昔王子喬,友道發(fā)伊洛。迢遞陵峻岳,連翩御飛鶴??观E遺萬里,豈戀生民樂。長懷慕仙類,眇然心綿邈。(13)
何劭觀凌峰松柏四季蒼郁,自覺胸中暢朗,遂“悟物思遠(yuǎn)托”,之后全是想象之辭,表達不戀世間名利,但愿如王子喬之修身養(yǎng)性而得道成仙,乘云隨風(fēng),遨翔峻岳之間的仙游意緒。
郭璞的《游仙詩》十九首其三:
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綠蘿結(jié)高林,蒙籠蓋一山。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飛泉。赤松臨上游,駕鴻乘紫煙。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崕肩。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14)
詩中前四句寫景,鳥戲花間,蘿攀高木,山中之景明麗可愛、清幽原始,由此帶出冥寂士擇此閑隱,自能優(yōu)游暢適,淡泊名利。詩人將山林想象成人間仙境,自己如愿為冥寂士,駕鴻乘紫煙,遨翔名山大川之間,以舒憂解郁,安頓身心,寄托蔑視榮華、超然物外之思。
其實,剝開“游仙”的表皮,會發(fā)現(xiàn)許多詩人并非真正相信神仙,他們不過托“游仙”以抒懷,即表現(xiàn)不滿現(xiàn)實的情緒,力圖擺脫人世的種種苦悶,故鐘嶸說:“游仙之作,辭多慷慨……乃是坎壈詠懷,非列仙之去也?!?/p>
所以,從招隱詩和游仙詩的山水書寫來看,其對象以深山幽谷的山水為主,故多呈深幽清美之貌。這種模式的創(chuàng)作多是“悟物思托遠(yuǎn)”,作詩以寄遐想,故山水書寫總有想象虛擬之辭。由于詩人“坎壈詠懷”,詩中又多有遺世獨立、超然物外之思。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些結(jié)論:
第一,古代并無山水詩的分類傳統(tǒng),所謂山水詩、田園詩是今人強行分派。
第二,魏晉時期的山水書寫呈現(xiàn)出多樣的面貌,大致可以歸為以下三個模式:(1)游宴式的山水書寫——以園林山水為書寫對象,充滿優(yōu)游行樂的趣味,山水清麗有致,其特點是巧言切狀、酷不入情;(2)行旅式的山水書寫——以旅途中所見野外山水為書寫對象,充溢著行路難的憂愁和羈宦之情,山水荒涼沉郁,其特點是居高臨下、極目遠(yuǎn)眺式的全覽概述;(3)仙隱式的山水書寫——以深山幽谷的山水為書寫對象,多憑印象和想象來寫??梢?,魏晉時期的山水書寫還沒能跳出具體的事件,沒有從特別上升到一般的普適高度。
注釋:
①(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8年版,第 67頁。
②墨子著.吳毓江校注 《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 705頁。
③(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8年版,第 66頁。
④(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786頁。
⑤(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05頁。
⑥(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69頁。
⑦(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70頁。
⑧(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90頁。
⑨(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03~504頁。
⑩(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93頁。
?(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04頁。
?(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03頁。
?(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99頁。
?(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00—401頁。
[1](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六臣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8.
[3]吳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4]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5]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8.
[6]王建生.山水詩研究論稿[M].臺北:華藝數(shù)位股份有限公司,2011.
(責(zé)任編輯 孔占奎)
I207.22
A
1008-7257(2015)04-0030-04
2014-11-19
曠丹(1991-),女,湖南衡陽人,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古代文學(xué)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