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朱諫對李白詩歌仙隱思想的闡釋

2015-04-14 11:02:39徐小潔
關(guān)鍵詞:李白

明代朱諫對李白詩歌仙隱思想的闡釋

徐 小 潔

(安徽財經(jīng)大學商學院,安徽蚌埠233041)

摘要:仙隱思想是李白詩歌思想內(nèi)涵的重要組成部分。朱諫在評注李白酬答、游宴諸類詩歌時,注重從老莊思想、神仙意識與隱居情懷三方面予以闡釋,揭示了李白詩歌中仙、道、隱的思想底蘊。

關(guān)鍵詞:李白; 仙隱思想; 朱諫

收稿日期:2014-11-28

作者簡介:徐小潔(1969-),女,安徽歙縣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李白研究與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31X(2015)01-0048-04

Abstract:Immortal-and-hermit thought constitutes a key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poetry by Li Bai. When annotating and commenting on Li Bai's poems written for rewards, acknowledgements, visits and banquets, etc., Zhu Jian sought to interpret them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Taoist thought, immortal consciousness and hermit feeling, thus revealing the “immortal, Taoist and hermit”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deeply hidden in the poetry by Li Bai.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u Jian of Ming Dynasty on Immortal-and-Hermit Thought in the Poetry by Li Bai

XU Xiao-ji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41, China)

Key words: Li Bai; Immortal-and-Hermit thought; Zhu Jian

李白詩歌古注本《李詩選注辨疑》是明代朱諫所作,卷十一至卷十三評注了李白酬答、游宴諸類詩歌①參見朱諫《李詩選注辨疑》(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隆慶六年(1572年)朱守行刻本)。。這三卷詩內(nèi)容繁復,有酬答、游宴、登覽、行役等。這些詩歌與李白《古風》組詩、樂府詩相比,更具有濃重的個人色彩與世俗生活的底色。但統(tǒng)觀這三卷詩,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的筆觸并不僅僅是停留在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繪上,而是包含了很多游仙訪道的元素,寄寓了深刻復雜的思想感情。

仙隱思想是李白詩歌思想內(nèi)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仙、道、隱是其仙隱思想的底蘊。應該說,最能體現(xiàn)李白仙隱思想的詩歌當是游仙詩,但要解讀李白仙隱思想與詩歌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僅僅以游仙詩作為研究對象是不夠的。裴斐先生在《論李白的游仙詩》中所論及的詩作已遠遠超過蕭士赟、朱諫等歷代注家所標明的游仙詩[1], 蕭士赟在《李太白集分類補注》中確指的游仙詩只有五首,朱諫指明的也只有六首,且篇目略異[2]。朱諫雖然從文體角度抽離出游仙詩,但對李白詩歌仙隱思想的闡釋②文中所選李白詩歌及朱諫評注均出自朱諫《李詩選注辨疑》(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隆慶六年(1572年)朱守行刻本)。,并沒有局限于此數(shù)首詩。

朱諫注重文本的解讀與闡釋,即使是以表現(xiàn)日常生活為主的酬答、游宴類諸詩,只要附著了仙隱色彩,就會著意挖掘與呈現(xiàn)詩人的仙隱情結(jié)。通過朱注,我們對李白尋仙訪隱的仙游之志與好道之心有了比較確切的認識,對李白詩歌仙隱思想的理解更為明朗。為了更切實地體察此類詩作,筆者擬從老莊思想、神仙意識與隱居情懷三方面予以闡釋。

一、老莊思想:好道心不歇

李白詩賦的道家淵源與仙隱色彩非常深厚,其文學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及文學風格都深受《莊子》的影響。清徐增《說唐詩》云:“太白歌行,純學《莊子》。[3]”說明《莊子》對李白詩歌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李白是道教徒,老莊思想作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李白詩歌重要的思想基礎(chǔ)之一,也是朱諫評注的重點。以下這些詩歌直接化用老莊哲學概念入詩,彰顯了老莊思想色彩。

《答長安崔少府叔封游終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見寄》詩云:“河伯見海若,傲然夸秋水。小物昧遠圖,寧知通方士?”從詩題來看,這首詩寫的應是尋常的游山訪隱,但詩人卻從虛處入筆,化用《莊子》語。朱諫評注時援引《莊子》原文,并指出“小物之昧于遠圖者,又安知夫識道之君子乎?”在朱諫看來,通方士就是識道君子,同時也是視軒冕為泥涂、不滯于功名富貴之外物、不累其心、能真正領(lǐng)略終南山之幽靜的詩人。朱諫對詩中老莊意蘊的闡釋,揭示了詩人游山訪隱之真意。又《金門答蘇秀才》詩云:“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敝熘G指出“玄珠”就是“道”,而且“在窈冥昏默之間,玄之又玄,惟無為者乃得之也”。得“道”的途徑惟在“無為”,生動地揭示了李白的“無為”思想。朱諫還將“無為”與“養(yǎng)生”聯(lián)系起來:“養(yǎng)生之術(shù),其在此乎?我以無為,愿與鷗鳥為群,共營西山之藥,以延不朽之年?!奔词乖娙松形礆w于丹壑,但志已在林丘,真正做到了“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朱諫評注此詩,著意闡明詩人“無為”“虛妙”“自適”之意,可以說抓住了詩人之旨意。

李白追求“自適”的道家理想,其《游太山》(其一)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追求。此詩是李白游太山而作,由描寫太山景象,進而想像仙家境界,卻“自愧非仙才”,詩末以“曠然小宇宙,棄世向悠哉”作結(jié),歸于道心。朱諫引用《莊子》“夫欲免于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矣”之語,揭示出詩人李白的終極理想是“棄世向悠哉”,捐棄世事,追求悠然自得的自適境界?!白赃m其適”是莊子哲學的重要范疇,如《莊子大宗師》云:“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成玄英認為狐不偕、務光這些人都是為了“亢志立名”,而導致“自餓自沉,促齡夭命”,其根本原因是“悅樂眾人之耳目,焉能自適其情性耶”[4]139。李白的“自適其適”,在于順應本心,棄世從仙,追求生命的愉悅與超越凡俗的境界。朱諫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挖掘了詩作的思想內(nèi)涵。

道家色彩濃厚的李白詩作還有《月下獨酌》(其二、其三)、《擬古十二首》(其九)等。《月下獨酌》(其二)云:“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边@首歸于“閑適”類的飲酒詩,詩人卻逞“天縱之才”,將天、地、圣賢、神仙、大道、自然糅于其中,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道”與“自然”,在李白的醉眼中,不過是“三杯之酒”與“一斗之酒”。但如何解讀詩人醉中真意與酒中之趣,是個難題。對此朱諫首先溯源經(jīng)典,闡明出處:“自然者,無為之道也?!痹诖嘶A(chǔ)上貫通詩意:“酒者通大道、合自然、談圣賢,而無愧于天地,如此則酒之趣亦大矣。但得其趣,雖神仙不足為也?!敝熘G的解讀可謂知言,詩人月下獨酌,求的是酒之大趣,是追求“道”與“自然”。

如果說“道”與“自然”玄之又玄、妙之又妙,難以求得;那么人之生死卻關(guān)乎己身,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生死觀是莊子哲學的重要概念。郭象《南華真經(jīng)序》云:“夫莊子者,可謂知本矣……達死生之變。[4]1”莊子看待生死是超然、通透的。李白的生死觀則滲透于他的詩歌中,并以抒情形式來表達:“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月下獨酌》其三)、“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擬古十二首》其九)。朱諫在評注這兩首詩時,都緊扣莊子的“生死觀”對李白的影響,既闡明“齊死生者,言生與死無異也”,也揭示了詩人看待生死的灑脫:“我乃以一樽之酒,齊其死生而修短弗計……但得醉中之趣,陶然而自得。”此處酒中之趣與“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之酒中趣相比,更顯得通達、自得。在箋釋“逆旅”之意時,朱諫也著意點出其哲學本源,即莊子之“悲夫!世人直為物之逆旅耳”[4]437,并揭示出生之短暫,死之迅疾:“天地者,乃人之所暫寓,如逆旅之舍,亦暫居也?!贝颂幖茸プ×死畎椎囊庵妓?,同時也闡明了詩人所受莊子思想的影響。

上述詩歌雖分屬酬答、游宴、閑適、感遇、寫懷諸類,所遇各異,詩情各異,但李白“好道心不歇”,道家思想色彩卻無不著染。朱諫在箋釋中注重拈出詩歌蘊含的道家思想,并予以闡釋,體現(xiàn)了他“選而注之以義”的批評宗旨與詩評觀。

二、神仙意識:仙游未曾歇

老莊哲學揭示了生命的本質(zhì)特征:有生即有死,且生之短暫如同逆旅。對死亡的恐懼,使得兩種現(xiàn)象經(jīng)久不衰:一求長生不老,二求及時行樂。此二者也成為李白詩歌的重要主題。其中追求長生不老,必然不離求仙訪道。對于李白而言,既然形骸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則精神可縱逍遙之所游。神仙世界,幾乎成了李白的精神避難所。一切現(xiàn)世的不得已,希求在神仙世界得到徹底的化解。

在今天看來,李白的這些夢想無異于空中樓閣,是絕不可能達到的。但對于詩人而言,一生學仙、求仙是人生的追求。他的《感興八首》(其五)描繪了自己少年學仙的狀態(tài):“十五學神仙,仙游未曾歇?!崩畎撞粌H“好道心不歇”,且“仙游未曾歇”。從這點來說,詩人筆下群仙畢至、隨仙而去的豐富描寫是有心理基礎(chǔ)的。

李白的詩中,屢次提及“紫霞想”,可視作其“從仙之志”的代名詞。主要有:“澹蕩滄洲云,飄飖紫霞想”(《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泠然紫霞想,果得錦囊術(shù)”(《登峨眉山》)、“我有紫霞想,緬懷滄洲間”(《春日獨酌》其二)等。關(guān)于“紫霞”,朱諫釋曰:“紫霞之宮,仙宮也?!边@是詩人向往的神仙境界。然仙境雖好,卻難抵達,詩人希望能求得“錦囊術(shù)”,以從神仙游。朱諫在箋釋中深刻分析了李白復雜矛盾的心理:“言我欲修煉而游于仙洲……但恐蹉跎易老,不得從仙而游耳。”與世相忘,從仙不得;煉服學仙,卻氣血或衰,終究是“羽化”亦不可得。但即便如此,李白依然不甘心:“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天臺曉望》)其好道求仙之心朗然可見。

“仕而近君,仙而升天”,朱諫注語非常準確地概括了李白的俗世理想與神仙意識都帶有追求極致的特點。在不堪塵累之時,詩人渴望離塵絕世,“掛帆秋江上,不為云羅制”(《答高山人兼呈權(quán)顧二侯》),追求“虛舟渺安系”的逍遙境界。尤其是《秋夕書懷》,更表達了對解脫的渴望:“海懷結(jié)滄洲,霞想游赤城。始探蓬壺事,旋覺天地輕。”滄洲、赤城是李白始終向往的仙境,可現(xiàn)實中無從抵達,只能寄托于詩歌,一抒其懷。朱諫深刻領(lǐng)會了詩人的向往與追求,在闡明其從仙之志的同時,也揭示了其中蘊含的道家思想:“若能一至此境,則舉世之物皆不足以累吾心?!痹娙丝释麛[脫塵世之累,但人在塵世,又何以擺脫塵世之累?惟有仙境,方可棄“舉世之物”于心外??墒窍捎萎吘怪荒艽嬗谙胂笾?,退而思之,隱居避世,或許可得。

在《秋夕書懷》中,詩人表達了這種隱居愿望:“滅見息群動,獵微躬至精。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朱諫首先點明詩句的道家淵源:“滅見者,滅其所見,不作聰明而無為也。微妙至精,即老子所謂‘玄’,莊子所謂‘情’,皆言道也?!辈⑦M一步闡明仙境不可得,但只要道心尚在,亦不失隱居之樂,最重要的是還可以保長生:“吾將入于桃花之源,游于不塵之地,庶幾得玄玄之妙,以保吾之長生矣?!痹谶@首詩中,仙、道、隱的思想得到了奇妙的統(tǒng)一,而朱諫也能洞幽燭微,探析詩人復雜深邃的情思。

李白自言“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登峨眉山》),平生之志意在從仙,追求“道與古仙合,心將元化并”(《題隨州紫陽先生壁》)的化境。這種仙道合一的思想成為李白詩歌思想內(nèi)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隱居情懷:亦可乘扁舟

朱諫謂李白為“仙隱之徒”,且認為“非仙則隱,有何不可乎?”對李白的仙隱情懷有深刻的理解,這與他晚年歸隱山林的生涯不無關(guān)系。朱諫五十四歲辭官,八十歲辭世,優(yōu)游林下二十余年,卜居雁蕩山,寄情山水之間。他著有《朱蕩南集》,集中《雙溪隱居》生動描繪了隱居之境、隱居之趣與隱居之樂[5]。隱居生活的體驗與詩意的表達,對于朱諫理解李白的詩心與詩情,當有所裨益。

李詩“隱居情懷”鮮明的作品有以下數(shù)首?!洞饛牡苡壮蛇^西園見贈》詩云:“一身自瀟灑,萬物何囂喧!拙薄謝明時,棲閑居故園?!惫蕡@是詩人隱居之地,棲閑于此,不僅是身隱,更是心隱。朱諫對此有精到的闡述:“一身既無所累,外物囂喧,徒自擾耳,于我何所預哉?我以拙薄之資,不得見用于明時。然而棲閑而歸于故園,亦得以養(yǎng)高志而自適也?!北砻嫔峡?,詩人因不得見用而隱,實則其“無所累”及“自適”的道家思想是歸隱的主因,喧囂外物不擾于心,真正閑歸故園,才可以養(yǎng)高志。有歸隱之心,方有歸隱之樂。從弟來訪,談的是漁樵之事、農(nóng)圃之言,一笑一歌,同醉同樂,其情難以具陳。究其根源,還是在于詩人“自適其適”的情懷。

詩人有瀟灑歸隱,也有因世道所迫而向往歸隱?!冻晖跹a闕惠翼莊廟宋丞泚贈別》借言王補闕、宋丞二公學道有成,表達了對二公志趣之高的欣賞,也吐露了詩人自己向往羽化登仙的心聲。但“世迫且離別,心在期隱淪”,仙游或不可得,希望能借隱淪求得保全性命。朱諫在箋釋中拈出了“仙隱”二字,語有:“我亦仙隱之徒”“君為仙隱,有如龍性,或見或潛,人莫能馴”。詩人與二公俱稱“仙隱”,志趣相合,都有志于“貴道而不貴爵,輕軒蓋而近云松”。相較之下,詩人自傷不如二公已具龍性,見潛自如,于亂世之中,只求有隱淪之地,免于禍患。整首詩的色調(diào)沉暗了許多,有隱居情懷,卻無隱居之樂可言。

李白有數(shù)首詩寫給同一個人,即元丹丘?!额}元丹丘穎陽山居》表達了對元丹丘隱居的羨慕之情。詩序描寫了穎陽別業(yè)的佳致,開篇即言“仙游渡穎水,訪隱同元君”。朱諫箋釋扣緊“仙隱”二字而評:“是詩言仙游而渡乎穎水,訪隱而同乎元君。是元君者,其才可以濟蒼生,今乃遺世而遠遁,與仙人而為友,卜隱居之地,以自晦其跡。”朱諫點明了仙游之地實則隱居之處,隱居之士元君雖有濟世之才,卻韜光養(yǎng)晦,遺世遠遁,自晦其跡,不與俗世合流,可謂人間之仙。李白來訪,乃因“之子合逸趣,而我欽清芬”,朱諫解讀“逸趣”為“隱逸之興”,突出了詩人的隱逸情懷。

另有《越中秋懷》直抒歸隱之情:“何必探禹穴,逝將歸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五湖、扁舟,是常用于表達隱逸情懷的古典意象。朱諫在評注時,“仙”“隱”并舉:“逝將歸于蓬萊之丘,以從仙游。如其不然,五湖之上,亦可乘扁舟而長往也。非仙則隱,有何不可乎?”在此,“扁舟”無異于“蓬丘”,皆可歸隱?!胺窍蓜t隱”的評語,生動地表達了隱居情懷的內(nèi)涵,也是詩人李白一生不斷尋仙從仙、尋幽訪隱、意在高蹈的生動寫照。

四、結(jié)語

“仙隱思想”這個概念的拈出,意在呈現(xiàn)李詩中老莊思想、神仙意識與隱居情懷的雜糅狀態(tài)。李白的仙隱思想普遍存在于他的詩歌當中,并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游仙詩”文體。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如酬答、游宴、登覽、行役、感遇等具有很強現(xiàn)實性的詩作,李白也能夠自如地運用老莊哲學概念、神仙世界的紛繁事物以及蘊涵隱逸情懷的古典意象,并達到出神入化的自由狀態(tài),獲得似真似幻、惝恍迷離的藝術(shù)效果。但這種藝術(shù)效果,或多或少也掩蓋了李白復雜矛盾的思想狀態(tài)。詩人對于仙、道、隱的真實態(tài)度以及不同時期所發(fā)生的思想變化,深深蘊藏于詩歌營造的情境之中,需要以抽絲剝繭的方法去揣摩與闡釋其思想內(nèi)涵。

朱諫在評注過程中,能夠立足于文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運用個人的思想觀念與知識體系去解讀李白詩歌這個龐大而豐富的客體,并借助對詩歌的解讀,表達了自己對政治、社會、倫理、人生、生命等各個層面的立場與價值觀,這是對李白詩歌豐富而深入的整體觀照。從李白學術(shù)研究史來說,《李詩選注辨疑》作為有限的李詩古注本之一,朱諫的闡釋確為解讀李詩提供了一些新的視角。雖然存在時代與個人的局限性,但也可予當代李白研究以諸多啟迪。

參考文獻:

[1] 裴斐.李白十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22

[2] 楊齊賢,蕭士赟.李太白集分類補注[M]//永瑢,紀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437

[3] 徐增.說唐詩[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33

[4] 郭象.南華真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 朱諫.朱蕩南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307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334

(責任編輯:唐銀輝)

猜你喜歡
李白
李白擱筆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12
熟讀李白三首詩,看透人生三件事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10
李白:在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08
紙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紙上的李白(二)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4
紙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詩仙李白的歸宿
李白,二十歲那年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1
李白書法
中國商界(2016年10期)2016-12-28 01:40:21
倒下的那一刻
戲劇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24:41
云霄县| 怀化市| 巫溪县| 页游| 临澧县| 武安市| 休宁县| 黔江区| 枣强县| 上杭县| 襄樊市| 景洪市| 永清县| 通化市| 吴江市| 邵武市| 台山市| 南宁市| 沈丘县| 正阳县| 济南市| 乐安县| 苍山县| 嘉定区| 乌海市| 广宗县| 阿瓦提县| 贵州省| 旌德县| 绥德县| 霍山县| 吕梁市| 潼南县| 乌拉特后旗| 区。| 太谷县| 黎川县| 青阳县| 神池县| 阿瓦提县| 高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