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卉琳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唐文作者研究與《全唐文作者小傳正補》評述
姜卉琳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清人所編《全唐文》作者小傳存在著誤、漏、重復等多方面問題?!度莆淖髡咝髡a》一書利用古文獻資料與出土墓志等新材料,對《全唐文》作者小傳進行全面訂正與考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該書從內(nèi)容、體例、研究方法、學術貢獻等方面都值得重視。
全唐文;作者小傳;正補;成果與價值
《全唐文》[1]是收錄唐文堪稱完備的總集,清人編纂此書時,為書中的作者編撰有小傳,以資閱讀參考,雖成就確可稱道,但遺留的問題也時有所見:首先是作者家世生平著述的敘述欠全面,多缺漏,特別是一些名不彰聞的作者,過于簡單,無益于助讀。其次是年月、字號、官職、行第、爵里、著述等方面的記述多有失誤。其三是政壇顯要或社會名流,知名度較高,但小傳記載或詳或略,有失平衡。而另一些作者則素非聞人,雖知姓名,但事跡隱晦,僅有的一二記載盡管對了解作者不無益處,然而不注出處,以致研究者對其事跡與著述難以考索。凡此種種,不僅留下不少的缺漏,還人為造成了不少疏誤。
關于唐代文學,前人及今人對于唐詩用力甚多,但對于唐文卻不甚重視,產(chǎn)出的成果較少,至于唐文作者小傳的正補,專門的研究就更少了。1939年,岑仲勉先生曾作《讀全唐文札記》[2],就唐文的重出、誤收、文字訛誤等方面偶作考訂,附帶指正了某些作者小傳記述上的錯失,但關涉小傳的考證僅有二十余條,涉獵有限。又因其書問世較早,許多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未及利用。陳尚君先生1994年發(fā)表的《再續(xù)勞格讀全唐文札記》[3]也指正了《全唐文》作者小傳的數(shù)十條錯誤,但重點在于唐文的辨?zhèn)伪嬷?,而不是考訂作者小傳,關于作者小傳的諸多問題仍未解決。這就為唐文作者研究留下了較大的拓展空間。
近年來,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李德輝教授致力于唐文作者的專門研究,著成《全唐文作者小傳正補》[4]一書,對清編《全唐文》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跡、著述概況做了全盤的訂誤和補缺,形成了全面、準確、清晰、信實、便用的作者傳記,為唐代文史研究提供了夯實基礎的參考資料。雖然此前,勞格、岑仲勉、陳尚君、陶敏、韓理洲、王輝斌等人做過一些分散的研究,但并非專門考證唐文作者,因而李德輝關于《全唐文》作者小傳的專題研究,不僅有益于唐文的讀者,而且為今后全面整理唐文作了必要的學術準備。李德輝教授將《全唐文》中數(shù)以千計作者的未知事跡,考證以實,補敘求全,訂正了原編小傳中人名、官名、地名等諸多訛誤,同時亦糾正了原編所據(jù)文獻記述的錯失、傳刻的舛訛,成果卓著。
詳而述之,其特色與成果體現(xiàn)在:
一、體例科學。嚴格堅持以《全唐文》次序為準,將全部作者逐一考證,錯失者正之,闕漏者增之。不同作者的考補內(nèi)容相同者,則僅云參見某條,以避重復。并編有作者索引,與《全唐文》配套行用。
二、事跡記述全面,細節(jié)考證精密,敘述文字簡潔。如《全唐文》卷六一七獨孤申叔,原編小傳僅云:“申叔字子重,德宗時博學宏詞中第,為校書郎?!薄墩a》則云:“獨孤申叔,鄂州刺史獨孤問俗孫,太子舍人獨孤助長子,字子重。愛慕文雅,甚達經(jīng)要。貞元十三年,年二十一,舉進士,及第。又二年,登博學宏詞科,為校書郎。又三年,居父喪,未殮而歿,時貞元十八年四月五日,年僅二十七歲。平生祿位卑微但望重士林,美譽流傳。與韓愈、皇甫均有較深交誼,與柳宗元關系尤為密切,在世之時,宗元即有《送獨孤申叔侍親往河東序》;卒后,又有《亡友故秘書省校書郎獨孤君(申叔)墓碣》、《祭獨孤氏丈母文》,韓愈亦撰有《獨孤申叔哀辭》,皇甫有《傷獨孤賦》,皆惜其才德而早夭。其生平之詳細情況,見此四文及《新唐書》卷七五下《宰相世系表五下》。”傳后附考還糾正了《舊唐書·王武俊傳》、《新唐書·諸帝公主傳》的誤載。補傳比較原傳記述了更多更有價值的作者信息。又如同卷張小傳云:“,贈太子少傅均子,德宗朝為中書舍人?!薄墩a》指出,“德宗朝為中書舍人”之載,系據(jù)《新唐書·張均傳》,然據(jù)《冊府元龜》卷五五○、《唐會要》卷五五《中書舍人》、卷八一《階》、《南部新書》寅卷,乃貞元二年十月前后事,系以庫部郎中知制誥,非真為中書舍人。下文又指出,晚唐五代亦有一張,開平四年九月授柳州刺史,貞明二年正月卒,享年六十一,此則另一人。以此區(qū)別對待同名人物,分辨準確且明了。
三、內(nèi)容豐富,言必有據(jù),操作規(guī)范,學風嚴謹。為了考補清楚作者的生平事跡,書中采用了大量的傳統(tǒng)文獻資料,《文苑英華》《唐文粹》《全唐詩》《全唐文》等總集及唐宋別集的傳記資料利用得比較充分,另外還征引唐五代石刻文獻三千多方。凡有征引必交代出處,便于覆案。正補內(nèi)容充實可信,語言簡明嚴謹,增強了著作的學術含量。
四、在研究方法上有獨特的學術思考。其表現(xiàn)在于:第一,樹立唐代文獻考訂的全局觀念,將《全唐文》作者小傳的正補與《全唐詩》作者小傳的研究相結合,作者小傳的正補與文章的辨?zhèn)巍⒈嬷?、輯佚、??币约皻v史記載的辨誤考信等相結合,宏觀研究與微觀考證相結合,將每篇文章置于唐代文獻的整體及其流變中去考察。見微知著,比對求真,而不是就事論事,淺嘗輒止,避免了考據(jù)可能發(fā)生的錯誤,發(fā)現(xiàn)了很多易于忽略的問題。第二,用書區(qū)分層次,講究精擇版本,注意采用那些年代早、成分足、版本精的材料,凡有征引必經(jīng)比對,采其可信者著入書中,有強烈的史源意識和征實特點。所引文獻除傳統(tǒng)的四部古籍外,還特別強調(diào)使用自宋至今的石刻文獻,使地下石刻與紙上遺文相結合。第三,既能博討旁搜,又能發(fā)掘原文,讓外部資料提供的證據(jù)與詩文典故所顯示的人物身份和事跡相結合,內(nèi)證與外證相結合,使得論證更精密,內(nèi)容更堅實,結論更可信。
五、刻意凸顯“正”與“補”的核心內(nèi)容。首先說“正”,即指正了《全唐文》作者小傳的許多錯誤,諸如:
1.糾正作者題名的錯誤。卷七三二楊植小傳:“植,穆宗時人?!敝甙l(fā)現(xiàn),小傳的所據(jù)的史料來自《舊唐書·崔植傳》。但《全唐文》編者輯錄《對治道奏》時,見文前有“穆宗”字樣,遂謂楊植為穆宗時人,實誤崔植為楊植?!度莆摹吩摼硭諚钪参囊姟杜f唐書·崔植傳》《唐會要》卷五二、《冊府元龜》卷一○四。其中《唐會要》卷五二曰:“長慶元年八月,上謂宰臣曰:國家貞觀中致治升平……何以致之也?崔植對曰:前代創(chuàng)業(yè)之君,多起自民間……”同卷《識量下》:“長慶元年,穆宗謂宰臣曰:前史稱:漢文帝惜十家之產(chǎn),而罷露臺……宰臣崔植對曰:良史所記,必非妄言……”撰人均作崔植,非楊植。楊植為唐代無名文士,其《許由先生廟碣》見《唐文粹》卷五三,僅此一篇真出其手,馀二篇皆崔植作。
2.糾正將兩個同名作者合為一人的錯誤。卷六二九張恕小傳:“恕,韶州始興人,官刑部郎中。”《正補》指出,其中“韶州始興人”一句系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中載張恕為張九齡侄,年代甚早,不官刑部郎中。為刑部郎中者乃五代張恕,系另一人,所作《請放還偽廷貶降官奏》見《冊府元龜》卷四七六:“張恕為刑部郎中。天福二年十月奏:伏以革故從新,方恢于圣運……”所記為五代后晉時事,其人亦后晉人,非《新表》中的韶州曲江張恕。小傳中“韶州始興人”一句屬曲江張恕,“官刑部郎中”句屬后晉張恕,小傳以此二人為一人。
3.糾正官職表述的錯誤。卷八四八趙和小傳:“和,后唐明宗朝為西川云州使?!狈Q其為“西川云州使”。查《冊府元龜》卷九八○,天成“二年四月,(西川)奏黎州狀:云南使趙和,于大渡河南起舍一間,留信物十五籠并《雜箋詩》一卷,遞至闕下”。知小傳“西川云州使”實“西川奏云南使趙和”之誤會。然此趙和又非《全唐文》本卷《對縣令不修橋判》之作者趙和。該文輯自《文苑英華》卷五四五,內(nèi)收崔翹、趙和等人的判文。崔翹,開元末為大理卿,與席豫同時,故《全唐文》本卷《對縣令不修橋判》之作者應為玄宗朝人,非五代人。
4.糾正史事錯誤或矛盾的表述。卷九七二韋岫小傳,據(jù)《新唐書·韋丹傳》,謂“盧攜舉進士,陋甚,(韋)岫獨謂必大用。攜執(zhí)政,岫自泗州刺史擢福建觀察使”?!缎聜鳌酚謸?jù)《北夢瑣言》卷五《韋尚書鑒盧相》條,該條謂大中初盧攜舉進士,其貌不揚,韋氏兄弟皆輕侮之,獨岫對其倍加欽敬,謂其他日必當大用。爾后盧果策名登廊廟,獎拔韋至福建觀察使。然查《淳熙三山志》卷三,韋岫早在大中元年就已官至福建觀察使,而盧攜則遲至大中九年方擢進士第,僖宗乾符元年十月方入相,年輩要比韋岫晚得多,何能提拔韋岫?可見此類小說家談實甚為無稽,亦可見《新傳》喜采小說之有害。
5.糾正年號錯誤。卷七九二李景儉小傳載,“景儉,憲宗朝官侍御史。大中時累遷御史大夫”。然憲宗與宣宗相差四十年,四十年前的侍御史,怎能四十年后仍為御史大夫?蓋誤合景儉、景讓為一人?!皯椬诔偈逃贰闭邽槔罹皟€,“大中時累遷御史大夫”者則李景讓?!杜f唐書·宣宗紀》載,大中“十一年春正月,以銀青光祿大夫、守吏部尚書、上柱國、酒泉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李景讓為御史大夫”。其大中末任御史大夫,又見《舊唐書·李景讓傳》《東觀奏記》卷下等。究其致誤之因,乃由《唐會要》卷二五《輟朝》《冊府元龜》卷五九三而起。其中《唐會要》載:“大中十一年,右羽林統(tǒng)軍鄭光卒……御史大夫李景儉上疏曰……”然《舊唐書·李景讓傳》所收此文,則作李景讓作,非關景儉。景儉,德、憲、穆間人,與元稹、白居易同時,長慶中卒,非景讓兄弟,時代也要早于景讓。景讓元和中剛及第,大中末才去世,乃完全不同之另一人。《全唐文》小傳編者未能弄清這些區(qū)別,遂承襲了前述史料之誤。
下面再說“補”,即補記《全唐文》作者小傳的闕失。諸如:
1.正史有傳的作者,則發(fā)掘與本傳不同的材料輯入本書,補本傳之闕,形成新的小傳。
2.正中有補,即在正誤的同時發(fā)掘新的正確史料,將其散置于文中,糾正誤失,指出真相。如遇他書有與小傳相異之載而又難定是非,則以“一說”輯入,以備參證。
3.對于只有幾字、或一句話的小傳,則重輯材料,撰寫小傳。這種情況最常見,約占全書一半多。
4.自第九四六卷馮真素以下至九五九卷強名子以上,為只存姓名、全無小傳之作者,對此該書均逐一考索,為作補傳。
5.自第九五九卷徐闕名以下至第九九七卷,為全無小傳、姓名殘缺或不知姓名、只存文章者,亦盡量考明、補全其姓名事跡,如無法考補,則力求找到最初出處,加以說明。
以上所補,約占全書三分之二,充分體現(xiàn)了該書以補為主,以正為輔的研究宗旨,同時也體現(xiàn)了該書正前人之所失、補前人之所闕、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的學術價值和該書作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據(jù)悉,為了做好正補工作,作者前后五次對《全唐文》作者小傳作以正補。第一次,根據(jù)傅璇琮等《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方積六等《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人名索引》,以及現(xiàn)有的古籍電子檢索文本,對小傳做初步的正補。引書時注意遴選善本,核對原文,以求其實。第二次,根據(jù)宋元明清迄今的石刻史料作正補?,F(xiàn)存石刻最主要的已匯集到《唐代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全唐文補遺》第一到第十輯上,因此就以這三套書為主,結合《金石萃編》《八瓊室金石補正》等石刻文獻,找到有用的史料寫入正文。第三次,取《全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xù)拾》《全唐文補編》作正補。第四次,取岑仲勉、陳尚君、陶敏等人著述中提供的資料和線索作正補。第五次,取清代以來的郎官、御史、方鎮(zhèn)、刺史、僚佐史料作正補。由于所取史料分屬不同類別,分記不同事例,所以發(fā)現(xiàn)的錯誤、糾正的問題、增補的史料也不一樣。它們雖然各記一端,但合而觀之,則構成唐五代人物傳記史料的完整體系,涉及了唐文作者的各個側面。一本書、一類文獻所記可能是片面的,但將上述史料綜輯以后,所得信息則是趨向完整的。這樣作可以依據(jù)不同史料互相比勘,求得真相,連綴成新的補傳,可以發(fā)現(xiàn)和糾正從前發(fā)現(xiàn)不了的問題和錯誤。全書二千多條補傳、數(shù)千計的正誤就是這么寫成的。隨著不同史料的發(fā)現(xiàn),一個又一個的作家生平清晰起來了,深藏小傳當中的許多錯誤被指正。不僅清人編的小傳,就是兩《唐書》、《資治通鑒》《元和姓纂》《唐會要》里的錯失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功夫到處,收獲彌豐;學問到處,自有卓見。經(jīng)過多層次的次序正補,最終形成了兩個層次以上的小傳。如卷四三九韋肇、孫宿、史、韓述、王諫、豆盧詵六位作者都有這兩種小傳,這種情況占多數(shù)。少數(shù)作者因為資料豐富,還有三層小傳,如卷八○二苗紳,有清人編的小傳、作者新撰的小傳、《全唐文補遺》第六輯鄭畋的《苗紳墓志》。其中作者新撰的小傳與輯錄的具有傳記性質的古文獻資料,均可與正史列傳相羽翼。這則是該書的核心學術成果與學術價值之所在。
[1]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2]岑仲勉.讀全唐文札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3]陳尚君.再續(xù)勞格讀全唐文札記[M].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4]李德輝.全唐文作者小傳正補[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楊抱樸】
I207.62
A
1674-5450(2015)02-0117-03
2014-10-23
姜卉琳,女,湖南寧鄉(xiāng)人,湖南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