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鄧崇剛 顏曉云 袁麒淞 馮青春 楊曉剛
鹽亭字庫歷史凝固的文化符號
文?圖/鄧崇剛 顏曉云 袁麒淞 馮青春 楊曉剛
嫘祖陵
①盤龍廟塔
“字庫”,是字庫塔的簡稱,是一種小型的塔形建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儒、道文化為根源和主體的中華文化,不僅縷析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理念,而且還鑄就了這些文化理念的物質載體。字庫塔就是這種傳統(tǒng)文化理念凝固成塔形建筑的珍貴類型。字庫塔在中國分布比較廣,全國各地甚至有華人的地方都有所發(fā)現(xiàn),但現(xiàn)代人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大概與近現(xiàn)代以來的反封建、破“四舊”等原因有關,造成傳統(tǒng)文化的斷層;也與現(xiàn)當代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促使文化多元密切相關。字庫塔雖然分布于全國各地,但從集中程度看,四川鹽亭縣居多,目前比較完整的留存有近二十處。
受國家地理雜志編輯劉乾坤老師的邀請,我去成都觀看他與冉玉杰等老師為南充拍的“大美南充”攝影展。其間,一位在鹽亭工作多年的攝影愛好者說起,鹽亭有上百個老牌坊。我和劉老師一聽,都很感興趣,于是劉老師委托我先去鹽亭拍點片子看看。我對鹽亭并不熟,要拍片需要有熟悉當?shù)匚幕娜藥胰??;氐骄d陽之后,有天傍晚,我在綿陽桃花島大橋拍夜景,有位攝影朋友帶來了一位鹽亭縣的企業(yè)家,也是攝影愛好者——袁小兵。我就順便向他提到去鹽亭尋訪牌坊的事,對方果然是位對鹽亭文化十分知曉的行家。老袁介紹說,鹽亭現(xiàn)有三處牌坊,不可能有上百個。他問我,這上百個是不是指“字庫”?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字庫”這個名詞。他說,即使是“字庫”,也不超過二十處。我一直沒有分清楚“字庫”與“牌坊”。老袁說,正好,他為了宣傳鹽亭的嫘祖文化,想舉辦一個攝影比賽,邀請我去鹽亭看看。但因我對攝影比賽不感興趣而未成行。比賽結束后,老袁在綿陽搞了一個空前的攝影展,我去參觀學習,于是就去了鹽亭。當時我提出,希望熟悉當?shù)氐娜四軒覍ぴL鹽亭的牌坊和“字庫”。他欣然同意,并請了鹽亭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馮青春和副所長楊曉剛,他們對當?shù)匚幕z存相當熟悉。這一次,我沒有做充分的準備,因此,只是隨意地拍攝了少部分的字庫塔照片。
②惜墨如金坊
③涂氏牌坊
清明時節(jié),帶上裝備,我第二次去鹽亭。這次,老袁又聯(lián)系了鹽亭縣文物管理所的兩位所長,這讓我喜出望外。兩位所長告訴我,鹽亭有上百個牌坊一定是誤傳,文管所登記在冊且保存完好的也只有三處。其中,最完整的一處在鹽亭縣玉龍鎮(zhèn),叫涂氏牌坊。于是,我們立即驅車前往。去玉龍鎮(zhèn)的沿途風光十分秀麗,不由地讓我想起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來,“馬首見鹽亭,高山擁縣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
涂氏牌坊,又名玉龍花牌坊、玉龍節(jié)孝牌坊,位于鹽亭縣玉龍鎮(zhèn)新家溝村,矗立于梓江東岸。這里山青水綠,夕陽下,打漁人駕一葉輕舟,漂在梓江上,“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M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寧靜、自由至極,令南唐李煜頃刻之間帝位失色。涂氏牌坊保存完整,氣勢宏偉。我們到達時,天已漸晚,遼闊的星空下牌坊顯得尤其高大、挺拔,夜色都未能遮掩牌坊上精美的雕飾。
第二天,我們又尋訪了鹽亭縣城邊的麻秧鄉(xiāng)檬子村的惜墨如金坊、云溪鎮(zhèn)石牌村的五世同堂牌坊。途中我們還順便走訪了當?shù)貛滋幟髑鍟r期的民居,這些古老的民居保存得比較完好。此次同行領路的兩位文管所長功不可沒。特別是訪察了柏梓鎮(zhèn)青山村的程家大院,規(guī)模雖然不小,但院落稍顯冷清,讓我想起宋代鹽亭大詩人文同詩句:“當年讀書處,古寺?lián)砣悍?。不改歲寒色,可憐門外松?!边@些遺落在鄉(xiāng)村的古民居,還有樹立在村口外的牌坊,都代表了某一歷史時期一個家族的興旺,或是代表某一家族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令人十分難忘。我?guī)缀醵纪舜舜巫咴L鹽亭的主題,還是所長提醒說,牌坊只有三處,是否去看看“字庫”?這時我才想起,請兩位專家來,主要是來尋訪和拍攝字庫塔的。于是,我們一行直奔主題——尋訪字庫塔而去。
一路上,所長為我簡單解說了“字庫”。在四川,“字庫”又叫字庫塔、“惜字宮”;其他地區(qū)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爐”的。它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特定建筑物。據(jù)史料記載,字庫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jīng)相當普及。講起字庫塔,所長如數(shù)家珍,鹽亭“字庫”主要有廣庭村文風塔、極庵村的毛罐寺字庫塔、文同村的高院寺字庫塔、云仙村云仙字庫塔、天臺村的天臺字庫塔、櫸溪村玉龍字庫塔、陽春村的陽春字庫塔和蓮池寺字庫塔、建華村的建華字庫塔、華嚴村的櫸溪筆塔、任廣村的真武宮字庫塔等二十幾處。
①櫸溪筆塔
鹽亭的字庫塔大致可分三類:一類是儒道佛相關的寺廟、道觀等附近的,如高院寺字庫塔等;一類是與風水環(huán)境有聯(lián)系的,如廣庭村文風塔、文風塔既是字庫塔,實際上又是風水塔;還有一類是建在村鎮(zhèn)公共空間的,如家族宗祠周邊或集市周圍,往往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一定的標志性和權威性,大部分字庫塔屬于這一類。
兩次鹽亭之行,拍到的“字庫”大概有十來座。從外觀看,字庫塔雖具有不同的風格與造型,但大多采用六角或八角柱體,也有建成簡樸的四柱體。塔身下方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圓,或倒U形,字紙便從這里投入。塔頂及塔身裝飾風格各不相同,一般都雕梁畫棟,特色鮮明;有的則非常古樸,青磚黛瓦,未加修飾。字庫塔挺拔勻稱的總體造型,玲瓏精巧的細部裝飾,古樸典雅的材質色彩,常常給人以簡樸之美的視覺享受。許多字庫塔分布在相對空曠的田野上,但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在茂林修竹之間,字庫塔讓周圍的一切都顯得莊嚴起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知識的至高尊重,似乎都凝固在這一方并不高大的塔身里。
第一次拍攝,我是順著字庫塔的名氣去的。位于櫸溪鄉(xiāng)華嚴村寇家壩的櫸溪筆塔名氣最大,目前屬于市級保護文物保護單位。筆塔又名文峰寶塔、花字庫,建于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坐落于船筆山前,與玉樓山隔河相望。相傳,寶塔象征船篙,我想這是否有普渡之意?
筆塔為石基磚身,六角形制,為五級密檐式,攢尖頂,葫蘆狀塔剎,高11米。正門下層題有“文庫”,有“火侯文章光萬丈,風流人物炳千秋”一聯(lián);上層題有“敬重斯文”,另有“寶塔遠涵仙觀佛,文峰遙對玉樓人”一聯(lián)。第一層塔柱刻有福獅,塔面刻有框紋;第二層棱柱刻有飛龍;第三層棱柱為雕欄,均刻有福獸、人物,第四、第五層刻有較大文字,分別為“文光射斗”“龍海馬翻”。第四層有“蒼頡宮”三字。塔體彩繪精雕,圖文并茂,匠心獨運,故稱為“花字庫”。拍攝櫸溪筆塔時,天藍如洗,在翠綠的苞谷葉映襯下,灰白色的塔身顯得尤其筆立挺拔、典雅清麗。
②盤龍廟塔局部
③文風塔
④毛罐寺字庫塔
位于高燈鎮(zhèn)陽春村的蓮池寺字庫塔,修建于清代,坐西朝東,塔基采用條石砌成,整座塔采用石砌而成,四面形制。每個平面的中部都呈正方形,兩邊立有石柱,其中一根石柱有轉向的痕跡,讓我覺得這些石柱都是可以轉動的。石柱上均刻有對聯(lián),一個立面中間是人物浮雕,而背面則刻寫文字。整個塔共五層,高9米,層層內收,各層兩面相交處均飾有石耳,雕琢著精美的福獸。第三層有一道寬0.4米、高0.7米的石門。蓮池寺字庫塔不僅石刻工藝精湛,而且文化氛圍濃厚。層層石檐已經(jīng)布滿苔蘚,而塔身里面卻顯石料本色,整體上顯得沉穩(wěn)而古樸。
另有一座印象深刻的是文風塔。文風塔位于鹽亭縣大興鄉(xiāng)廣庭村,初見文風塔,只覺得她非常古拙。塔基特別高,有五層石基,而塔身卻只有四層,六面形制,面面之間均飾有石耳,因為塔小而顯得十分密集。面上的浮雕卻不因面小而馬虎,同樣做得精巧,遠觀都十分清晰。如今,文風塔被掩映在樹蔭竹林之中,與農夫、孩子、牛羊相伴,顯得十分親民。這似乎與古代眾多文人追求功名之意有著天壤之別,卻與陶淵明“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有著共同的向往。事實上,文風塔不僅作為一村的字庫塔,也作為一村的風水塔,因此,基石建得相對較高,村民與之親近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坐落于富驛鎮(zhèn)極庵村毛罐寺前平地上的毛罐寺塔,坐北向南,小巧玲瓏,占地面積只有約1.2平方米。塔基大部分已被泥土掩埋,塔身各層迭澀出檐,層層內收。這座“字庫”的塔身六角均有柱式襯耳裝飾,柱上有“滾龍抱柱”,與其他“字庫”的塔耳裝飾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每層塔身上都有彩繪浮雕,色彩呈暗紅;塔頂上面有裝飾性浮雕,也不是一般“字庫”的尖頂狀。這座字庫塔構思巧妙,浮雕精美,掩映在翠竹之間,顯得低調卻奢華,是鹽亭清代寺觀“字庫”的典型代表。
“為惜殘篇歸凈土,先焚斷簡赴清流”,探訪這一座座年代久遠卻美譽冠身的字庫塔,仿佛窺見當年文人的身影。而這一片古代文人圖騰崇拜的載體,似乎又凝聚了古人對于文化向往的禮制與約束。每到一處字庫塔,我們幾乎都能想象出當時字庫塔上青煙裊裊,塔邊燒字紙者虔誠禮拜的情形。
古人為什么要收集字紙,修筑專門的庫塔集中焚燒呢?主要觀點認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等觀念,這種觀念久而久之釀成并傳承為一種習俗。
①嫘祖陵
我國古代有自然神崇拜的淵源,先人對文字的敬畏,最早源于倉頡造字的傳說。相傳,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出文字時,“天雨粟,鬼夜哭”“龍乃潛藏”,這種驚天動地的奇觀,寓意文字在人類文明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巨大而深刻的意義。文字的神秘威力和少數(shù)祭司與權貴掌控文字的知曉權,讓普通大眾對文字產(chǎn)生極大的敬畏。人們不敢對文字有一絲一毫的褻瀆。在紙的發(fā)明與大量制造之前,文字的傳播極其有限,人們不會輕易拋棄書寫文字的絲帛與竹木簡。而在印刷術發(fā)明之前,抄錄紙上的文字依舊十分珍貴。字紙,也非普通大眾所能輕易擁有的。
宋代是繼唐代以來我國經(jīng)濟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歷史時期,活字印刷的發(fā)明,商業(yè)的繁榮,科舉的興盛,都使得文化發(fā)展與普及大大超越前代。也許就在這樣的一個歷史時期,字紙大量產(chǎn)生,但在傳統(tǒng)“敬字”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對字紙依然十分珍惜,不敢隨意毀棄。明清時,坊間就存有諸多惜字勸善書,記載敬惜字紙的因果,列舉敬惜字紙的行為。清光緒十三年的《文昌帝君惜字律》中就有“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以字紙焚疏爐……”的主張。另外,唐宋以來的科舉制,也使得整個社會對于文人苦讀、以求功名表現(xiàn)出特有的敬慕,而廢棄的字紙則飽含文人的功夫與艱辛,即使棄之也應抱有尊重之意。宋代以來,一種焚燒字紙的功能性小型塔式建筑應運而生。
珍惜字紙其實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宋代是理學的形成時期,因此,焚燒字紙的儀式,從某種意義上宣示了傳統(tǒng)倫理綱常與道德規(guī)范作為天理的教化與約束作用。以“敬惜字紙”“惜字祈?!睘樾叛鲎非蟮淖謳焖?,成為禮制文化的凝固符號。古人對于禮制文化的遵從與敬意,同樣全心全意地呈現(xiàn)在小型的字庫塔建筑上,字庫塔往往要供上倉頡、文昌帝君、孔子等文神之位,這些圣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普通大眾寄托希望的化身?!白謳臁彼沓丝逃芯杞ㄈ诵彰?、所捐錢數(shù),更多的是宣揚忠孝節(jié)義、尊文重教、德才兼?zhèn)?。我們探訪的“字庫”塔上,就能讀到如“品端登品地,功到得功名”“自古文章無定衡,全憑陰騭對天庭。可恨世間求名子,有何片善問寸心”“丙丁焚斷簡,甲乙定佳文”,等等。
在探訪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雖然全國各地都有“字庫”遺存,卻唯獨鹽亭最多。是鹽亭人最尊孔嗎?從鹽亭縣安家鎮(zhèn)鵝溪村保存著的始建于明的文星廟來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孔子的故鄉(xiāng)——山東曲阜為何沒有如此之多的“字庫”呢?
帶著疑問,再去鹽亭,我在鄉(xiāng)下遇上一位識文斷字的長者,他說:“人無祖宗,根從何來?人無父母,身從何來?”追根溯源,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的元妃、養(yǎng)蠶抽絲發(fā)明家嫘祖誕生并歸葬于鹽亭,這里素有“嫘祖故里”“絲綢源頭”的美譽。嫘祖教民養(yǎng)蠶織絲,還教化子民,功德無量。今年清明,帶著一種崇敬的心情,專程去祭拜了嫘祖陵,夕陽下的嫘祖陵顯得更加莊重古樸。而黃帝命倉頡造字,“是誠肇文明之鼻祖,開萬世之端蒙”。儒家就勸勉人們“隨地設立奉祀,如在城則有書院義學,在鎮(zhèn)則有會館公所,在鄉(xiāng)則有水口文峰”,“惜字報本之心,得盡萬一”。在紀念造字圣人的殿宇附近建造“字庫”塔,那是順理成章的事。
鹽亭自東晉義熙元年建縣,迄今已1600余年。這片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孕育出了無數(shù)彪炳史冊的先哲名流,其中有才智出眾的宰相,有造福一方的縣令,也有超脫世俗的高士名流、書畫名家。鹽亭自古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這是一片璀璨的文化星空,人才輩出,因此,大量“字庫”塔立于鹽亭之地也在情理之中。
三十多年前,鹽亭人有句自嘲的話“重工業(yè)打石頭,輕工業(yè)打餅子”,這體現(xiàn)出鹽亭人的豁達與自信,也可知石材打造在鹽亭是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豐富的石材為古人建造“字庫”塔提供了主要建材,而石匠們匠心獨運,其高超的技藝又成就了“字庫”的精美工藝。這種工藝又代代相傳,至今,鹽亭依然有一批巧奪天工的手工匠人活躍在采石場所。
②陳家庵老戲臺
陽春村
在了解鹽亭“字庫”存量的過程中,我還心存疑慮:從明清走來的“字庫”,經(jīng)歷了反傳統(tǒng)、反封建的年代,又歷經(jīng)文化“浩劫”,為何還有十幾座留存?
詢問字庫塔周邊居住的村民后,我才知道字庫塔基本上不是官方所建,而是由當?shù)厥考澇鲥X捐建。所有字庫塔都刻有修建的時間、修建時捐錢人的名字及所捐錢的數(shù)量。明清時期,一個村落的居民,一般都是由某一大姓構成,大戶姓氏無疑具有十足的威嚴,幾乎是該地公共權力的象征。傳統(tǒng)文化倫理觀念鮮明,敬惜字紙的善報觀念包含父慈母賢,子孫延綿,家庭和睦,富足安康。因此,許多大戶人家將“惜字”寫入家規(guī),也在宗祠附近建造字庫塔,以此紀念祖先,以希冀富足昌盛。字庫塔周邊的村民一般都認為,他們就是當時捐款士紳的后代,因此,也就一代又一代地守護著祖先留下來的傳統(tǒng)承載物。村民們說,當時也有當?shù)氐摹靶£J將”想來毀損字庫塔,但他們沒有城里“小闖將”有狠勁,也懼怕字庫塔所屬家族的威嚴,只敢偷偷摸摸地把字庫塔頂上塑的人像或容易毀損的邊角破壞一些,但整個塔身得以保存。說起這些,當?shù)卮迕褚荒樧院馈?/p>
字庫塔承載著器物、建筑、藝術、文化等屬性,是珍貴的文化遺存。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歷史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貫穿其中,這是基于傳統(tǒng)文化對自然的態(tài)度,是一種感恩型的崇拜。字庫塔作為社會群體向自然神力祈福的一種媒介,在建筑過程中經(jīng)常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因地制宜,順其自然。鹽亭字庫塔,或質樸無華,或精巧俊秀,或威武古拙,在相應的環(huán)境中,都曾是點睛之筆。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鄉(xiāng)村新規(guī)劃實施、新道路開辟,以及社會上“敬天惜字”“惜字如金”等傳統(tǒng)觀念的逐漸淡化,人們對字庫塔的記憶也幾乎消失殆盡。字庫塔在鄉(xiāng)鎮(zhèn)村寨的角落里幾乎成為歷史記憶的孤獨承受者。字庫塔與其他承載著文化記憶的建筑物一樣,也面臨保護與傳承的難題。
鹽亭縣屬川北低山向川中丘陵過渡的地帶,要跑遍各個鄉(xiāng)鎮(zhèn),途中所經(jīng)都是村道,路窄彎多,交通多有不便。此次尋訪已屬不易,而保護字庫塔比我拍攝字庫塔要走更長更遠的路。從兩位所長的言談中,我能深切感受到基層文物保護的艱難。
遺憾的是,無論是古人文同、杜甫的詩詞里,還是今人所作鹽亭的詩賦里;無論是宣傳鹽亭的網(wǎng)站資料《走進鹽亭》,還是鹽亭本土攝影界的朋友,對鹽亭“字庫”的關注度仍然不夠。細致地記錄與整理字庫塔資料,延續(xù)地方文化的根脈,對于鹽亭人來說,更是任重而道遠。(責任編輯/盧勇軍 設計/張籍勻)
永壽村字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