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甜麗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纂錄而成的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雖然只是片段的記錄,而非他一生的完整表現(xiàn),但透過《論語》,我們?nèi)钥商骄砍鏊闹黧w思想。在后世高蹈其入世精神的同時,亦不可否認其實孔子正是后世士人歸隱的濫觴。
毋庸置疑,孔子是一位積極入世、渴望施展宏圖的儒士。長久以來大家對儒士的看法存在著一定的偏見。何為儒士?真正的儒士是心系天下,治國安邦的知識分子,同時又可在功成之時選擇身退的自由之士。歷來“勢”與“道”的關(guān)系決定了儒士必須如此??鬃右簧居诘赖膫鞑?,希望仁政廣施天下。奈何環(huán)境、時機所限,理想不得實現(xiàn)。故而他發(fā)出了“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的呼喊。所以,在《論語》中我們是可以窺探到孔子的隱逸思想的。下面就從他隱逸思想的表現(xiàn),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隱逸思想對后世的影響來探討一下孔子的隱逸思想。
孔子的隱逸思想在《論語》中主要表現(xiàn)為:
1.顯露在日常生活中的隱逸思想。在《侍坐》篇中,孔子與其弟子各談自己的政治理想,子路、冉有、公西華分別談到了自己如何治理國家,唯曾點講了一幅暮春三月郊游圖,灑脫自在,其樂融融。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真情之流露往往恰在生活之細微處,在學(xué)生面前,他是一個真摯的老師,于內(nèi)心處,他是一個真實的人,有著忠實于自己的純粹的感情。由此觀之,他樂得潛藏山水,自由逍遙。作為一個真正的儒士,他深知自身的責(zé)任,做不到不顧天下蒼生而放任于自然。他自己始終都遵守著“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的原則,同時又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努力的機會,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他亦會感慨“道不行,則乘桴浮于?!?《論語·公冶長》),到海外歸隱起來。他曾對弟子們說:“予欲無言”(《論語·陽貨》),欲拯救這個混亂的時代,卻終究無力改變,不得已而說再也不想談自己的政治理想了,此時,孔子對隱居的向往是顯而易見的。他進一步談到自己不言的原因“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是一種聽從命運、消極處世的思想,更是一種無力回天時候的歸隱思想。
2.對隱士的態(tài)度流露出的歸隱傾向。面對荷簣者對自己的鄙視,孔子非但沒有惱怒,反而很是佩服“果哉!末之難矣”(《論語·憲問》);楚狂接輿歌諫孔子,孔子對他心生尊敬,欲與之交談;面對長沮、桀溺的不理解,他憮然曰:“天下有道,吾不與易也”(《論語·微子》);伯夷、叔齊餓于首陽山之下,他稱之為“古之賢人”(《論語·季氏》);籧伯玉能夠做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他贊賞其“君子哉”(《論語·衛(wèi)靈公》)。
概而總之,他對隱居避世、潔身自好的人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講孔子是一個積極的入世者,是因為他遵循著自己作為儒士的倫理方式,是責(zé)任與信念。從他作為一個偶在個體而言,他對歸隱卻是心生向往的。
1.外在原因:“勢”與“道”之間的矛盾。孔子一生致力于道,何謂道?我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王道,國家政治清明,禮樂征伐出自天子,百姓安居樂業(yè),即意味著天下王道盛行。二是作為儒士自身所遵循的獨身之道,不是充耳不聞天下事,而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道。獨身之道遵從自己內(nèi)定的倫理方式,這是一種原則的方式、信念的方式、義務(wù)的方式。孔子作為一個心懷天下蒼生的圣人,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守道的人,只要有道的存在,他就必須毫不猶豫地要去實行,因為這是原則,是信念,更是義務(wù)。壯哉,此等胸懷!
而代表封建統(tǒng)治的“勢”,它亦有自己所特定的倫理方式,這是一種責(zé)任的方式、結(jié)果的方式、目的的方式。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統(tǒng)治者從來沒有固定的原則可遵循,如若有,那也是自己的目的。為了目的,他將選擇達到目的的最佳方式與途徑。所以,“道”從不會構(gòu)成對“勢”的約束,而“勢”只是有選擇地去利用“道”。不同的人或勢力遵循著不同的倫理方式,那么,作為儒士,內(nèi)心必然會有矛盾出現(xiàn)。這就是孔子為何在諸侯國雖受禮遇卻不得重用,這就是其為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借助“勢”來弘揚自己的“道”是一種最為快捷的方式,故而孔子游說十三國,不畏艱辛,可惜頻頻受打擊,只好選擇隱居講學(xué)。隱居講學(xué)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一種慢速的弘道方式。
由此可知,孔子作為“道”的代表,固守自己的信仰,“有道則現(xiàn)”,但在始終得不到“勢”的真正重用之下,無力扭轉(zhuǎn)局面之時,作為一個偶在個體,亦會選擇“無道則隱”?!坝弥畡t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
2.內(nèi)在原因:孔子高尚的品格與儒士的文化習(xí)性。
第一,孔子歸隱的原因與自己的高尚品格是密不可分的??鬃右簧芍^奔波勞碌,為達于治世而奔走呼號。作為擁有三千弟子的至圣先師,他傳授給學(xué)生的亦是“學(xué)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無可否認,他是一個積極的入世者。但入世不是為謀求富貴,而是為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寧,百姓幸福的信念。故而出仕必須具備特定的前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天下有道,政治通達,則出來從政,為國家盡自己的責(zé)任;天下無道,社會混亂,則隱居草澤,修身養(yǎng)性。同時,“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若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被君主采納,不能按照自己的道的原則行事,那寧可辭官歸隱,潔身自好,也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如芙蓉般純潔的高尚情操決定了即使自己惶惶如喪家之犬,也不會助紂為虐?!帮埵枋常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第二,儒士的文化習(xí)性??鬃涌芍^是儒士中的最高典范,在他身上有著內(nèi)嵌于自身的特定文化結(jié)構(gòu),我們可以稱之為儒士的文化習(xí)性。其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保守性,作為一個內(nèi)為圣、外可王的德高望重者,完全可以選擇推翻君王這條道路,盡管甚是艱難,卻不是完全不可施行。但他受自己文化習(xí)性的影響,絕不會去想取而代之。這正是孔子凄涼之所在,更是他選擇隱居避世的原因。
所以,“勢”與“道”構(gòu)成的矛盾,潔身自好的高尚品格與儒士的文化習(xí)性,使得孔子的宏圖不能施展,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這樣,隱居講學(xué),慢速弘道的歸隱思想也就成了孔子的必然選擇。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不是對出仕頑固執(zhí)著,而是對道不懈堅持。這源于他內(nèi)心對黎庶對天下的人道關(guān)懷,正是此博大的胸懷、高尚的品格才成就了其圣人的地位與高度。我們在為他“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口號積極吶喊的同時,更應(yīng)注意到孔子的隱逸思想對后世知識分子不可埋沒的影響。
“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他當(dāng)仕則仕,當(dāng)隱則隱的為官之道為后世士人很好地發(fā)揮和應(yīng)用,他高尚的品格和強大的內(nèi)心亦成為大家效仿學(xué)習(xí)的典范。
有老師的以身作則,孔子的弟子中亦是有隱居以求志的,閔子騫拒絕做費城的長官,朱熹對這一做法深表贊賞,并說處亂世,遇惡人當(dāng)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作為亞圣的孟子提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處世之道;荀子深受孔子的影響,講說:“人主用之,則勢在本朝而宜;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愨”,此與孔子的思想是血脈相連的;東漢隱士戴良甚至自詡“我若仲尼”;先隱后仕的諸葛亮,正是在“勢”與“道”的矛盾中艱難前行的中國古代文人的典范,在他的身上印有孔子的深深烙痕。歷來大家都認為是劉備的三顧茅廬打動了諸葛亮,其實不然,聰慧的他怎會不知這其中的緣由,劉備的一句“先生不出,奈天下蒼生何”正中他的心坎,是他的重民思想讓他決定為之服務(wù),同時也是達于治世時機成熟下的一種舉措。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孔子的光輝。這種情況并不是個別例子??v觀中國古代儒士,他們當(dāng)中追求純潔高尚品格卻又不愿隱居草澤的大有人在,孔子對他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隱居以求其志”,臥薪嘗膽,固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是消極的隱退,而是以退為進。
以上就是孔子隱逸思想的積極影響。他倡導(dǎo)“有道則行,無道則隱”的仕隱原則,有人認為對后世產(chǎn)生了消極的影響,在世道昏暗的情況下,有志之士更應(yīng)該出仕為達于政治清明貢獻自己的力量。細分析之,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我們應(yīng)該將孔子一生的經(jīng)歷、作為與他提出的原則相結(jié)合,如此,便可以充分理解他提出的仕隱原則。孔子以他切身的經(jīng)歷向我們展示了,他并不是在天下混亂的時代就隱居山林,而是明知前途渺茫,仍不懈努力,他注重的是推行自己仁政的過程,而不是汲汲于結(jié)果。最終在無力回天的情況下,才會選擇隱居以求志的慢速改變政治的方法。值得商榷的是,這與一開始看清政治黑暗就選擇避世的隱士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
總之,孔子隱逸思想的影響是利大于弊的。他讓后世的士人懂得在亂世保全自己的性命,韜光養(yǎng)晦,靜待時機與環(huán)境的成熟,從而為國家貢獻自己的才華。無可諱言的是,他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弊端,在政治昏暗的時代,一些有才者可能未做百分的努力直接選擇遁世隱居,消極待事,而正當(dāng)此國家急需人才之時必然會對社會產(chǎn)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十三經(jīng)注疏·孟子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4]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范曄.后漢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 朱明勛.論孔子的隱逸思想[J].名作欣賞,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