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超(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桂林541001)
客家敬祖重孝會通儒佛二教探析——以賴際熙《東蓮覺苑祖堂記》為中心
劉道超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桂林541001)
摘要:賴際熙《東蓮覺苑祖堂記》指出“儒與佛真實顯著之學說”盡在于“孝”??图乙宰嫦葹楹诵牡呢S富生活,實歸結于“孝”??图易婺癸L水信仰的盛行,緣于諸多因素影響,使之最終演化為滿足客家宗教需求的神圣符號,而其本質,則在于符合“孝”的因果律。
關鍵詞:賴際熙;客家;祖先崇拜;因果律
賴際熙先生是客家學研究拓荒者,貢獻良多。惜一直未能拜讀賴先生大作。幸蒙增城地情網(wǎng)上傳賴際熙《荔垞文存》、《崇正同人系譜》等著作,始得一睹。我們認為《荔垞文存·東蓮覺苑祖堂記》深得儒佛二教之旨,且與客家重孝敬祖之實踐吻合,至今仍大有裨益。
此堂記載于《荔垞文存》卷二,文字不多,而意蘊綿長。摘其精要如下:
“佛學自東漢傳入中國,歷魏晉以至今日,已二千余年。遵之者不止恒河沙數(shù)人,詆之者亦不止恒河沙數(shù)人。實則遵之者只得其跡,詆之者亦未得其平。求實能遵之,究其理而非徒誦其言,行其道而不徒襲其貎,使儒與佛真實顯著之學說,會通而踐履之者,帷于靜容女士見之焉。嘗讀《四十二章經(jīng)》有曰:‘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二親最神?!c儒者‘孝為人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宗旨相印合。女士善體之,少日以慎以肅孝其父母,既嫁則以恭以順孝其舅姑。此過去事也?,F(xiàn)在則經(jīng)營東蓮覺苑,建祖堂于其中,崇祀其父母舅姑,更撰文述德,以表揚其父母舅姑,純?nèi)残?,昭著于無窮,此其不匱之孝思,流被于將來者尤久而且遠。此豈古今恒河沙數(shù)侫佛之流,徒誦其言,徒襲其貎者所能見到。洵卓然異矣!”[1]149
靜容女士姓張,父德輝于清末久長九江海關,清廉好施,美譽如潮。母楊氏,亦賢能一時。靜容因得嚴父慈母教育,終成孝敬父母舅姑之楷模。靜容女士嫁于何氏。何氏亦持家謹嚴,所育諸子女均有作為,“令聞廣譽,洋溢中外”。賴先生由此感嘆:“咸知修施獲報,不于其身,而于其子孫”[1]151。
觀賴先生之言,“儒與佛真實顯著之學說”,盡在“孝”之一字。若能真實“踐履”孝之儀規(guī),便是“會通”儒佛二教,并能獲得福報。據(jù)此觀照客家重孝敬祖之行為實踐,實深切吻合。
儒家學說以孝為核心,國人較為熟悉。而于佛教之孝道,則知悉者無多。此略述之。
儒家論孝,以《孝經(jīng)》最集中①自清代起,學者們否認《孝經(jīng)》為孔子或孔子的弟子所作,判為“偽書”。但卻無損其巨大社會影響,《孝經(jīng)》始終是民間道德教育之圭臬。。要旨概有以下數(shù)端:
其一,“以孝治天下”?!缎⒔?jīng)》開篇即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缎⒅握隆穭t明確提出“孝治天下”的口號。
其二,以孝為“德之本”?!堕_宗明義章》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薄稄V揚名章》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nèi),而名立于后世矣。”
其三,視孝為“天道”?!度耪隆氛f:“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其四,孝有五個等級,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行孝事親,分別有不同的要求與規(guī)范,即“五等之孝”。如“庶人之孝”的要求: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薄抖Y記·祭統(tǒng)》則歸納為“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三大方面②《禮記·祭統(tǒng)》:“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養(yǎng)則觀其順,喪則觀其哀,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者,孝子之行也。”。
其五,孝行可通神明。《感應章》說:“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焙笫馈靶⒏小币徽Z即由此而來。
佛之為教,以離家修道為特色。從表面上看,離家棄君,有“不孝不忠”之嫌,故為歷代士大夫詬病。如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即力斥佛教自外于國家,滅棄倫常,使得“子焉而不得父其父,臣焉而不得君其君,民焉而不得事其事?!保?]其實,佛教十分注重孝道。在浩如煙海的佛經(jīng)及戒律之中,倡言孝道的論述極其常見。歸納言之,概有以下數(shù)端:
其一,父母養(yǎng)育之恩,昊天難報?!蹲顒俜痦斪饎偻恿_尼凈除業(yè)障經(jīng)》說:“父母生養(yǎng),劬勞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長養(yǎng)教誨,艱憂備盡,冀其成立,才藝過人;又望出家,度脫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難報。”
其二,敬順父母有五事:“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父母所為,正業(yè)不斷。”[3]若能讓父母禮佛行善,將是最好的報恩③《毗那耶律》:“若父母無信,令起信心;若無戒,令住禁戒;若性慳,使行惠施;若無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報恩。”。
其三,認為孝養(yǎng)父母,是世間最大的善?!度倘杞?jīng)》說:“善之極莫大于孝,惡之極不孝也?!薄赌┝_王經(jīng)》說:“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yǎng)父母。”由此,常人善事父母,即是奉佛。《大集經(jīng)》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薄缎牡赜^經(jīng)》說:“孝養(yǎng)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薄端氖陆?jīng)》說:“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上之神也?!闭J為孝敬父母的福報最大。反之,不孝父母,當受墮地獄的果報④《閻羅王五使經(jīng)》:“佛告諸比丘: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jīng)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薄陡改付髦仉y報經(jīng)》:“不孝之人,身壞命終,墮于阿鼻、無間地獄?!?。
佛陀在《賢愚經(jīng)》中教導阿難說:“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yǎng)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yǎng)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笨梢娦B(yǎng)父母的福報有多大。
由此可知,佛教對孝道的敬重,并不亞于儒家,在肯定孝可通神明、獲大福報方面,還超過儒家。二者之不同,乃儒家注重以孝治天下,以立身揚名為最大之孝;佛注重以孝修身,以利生成道為最上⑤印光法師說:“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庇」夥◣煛斗鸾桃孕楸菊摗?,鳳凰網(wǎng)佛教,2009年10月23日。;前者側重于社會,后者專注于個人。但由于佛教出家修行的特點,使其對孝道的主張隱晦不張,易使人誤解。不像儒家之孝易為世人所了解。
綜觀客家傳統(tǒng)生活,林林總總,五彩繽紛,其實均以祖先為核心,以孝悌為根本,可以“敬祖重孝”四字歸結,而集中表現(xiàn)為三大方面:
(一)以孝悌為人倫之根基,以祖先為最大、最重要之神
檢閱客家人的譜牒,其家訓、族規(guī),無不以孝悌為人倫之根基,敦囑家人子孫“敦孝悌,重人倫,講仁義,守五常,睦宗族,和鄉(xiāng)黨”??梢哉f,客家族譜中有關敬祖重孝的相關記載,無譜無之,不勝枚舉。而最能說明客家人以孝悌為人倫之本,以祖先為最大、最重要之神明者,當首推客家民間口口相傳的大量俗諺俗語。如廣西客家聚居區(qū)流傳的俗諺:
“人生在世,忠孝為先”;/“養(yǎng)子要教,養(yǎng)老要孝”;/“那儕唔敬老,老哩自家都難?!?;/“還生食四兩,強過死后食豬羊”;/“千跪萬拜一爐香,不如生前一碗湯”;/“不孝枉燒千張紙,虧心空點萬爐香”;/“求神不敬祖,枉燒萬炷香”;/“在家敬父母,何須遠燒香”;/“拜神不如祭祖,念經(jīng)不如讀譜”。
民間俗語,既是千百年間民間生產(chǎn)與生活經(jīng)驗的智慧總結,更是民眾普遍認可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的直白體現(xiàn)。上述客家俗語,最直觀地展現(xiàn)了客家民眾以“孝”為人倫根基,以“敬祖”為最大善行的價值觀與道德觀。
(二)以天地祖先為信仰核心
客家民間信仰是多神、多元的,但同時又有一體化的同一性特征,這便是對“天地君親師”的崇拜。五者之中,以天地祖先為核心。再細辨識,天地與祖先,又有區(qū)別。從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宗教實踐看,天尊而遠、而虛、而疏,并且自商周以后,祭天即為帝王所壟斷;地卑而近、而實、而親,所以,民間祭祀以地帶天,實際上是以“社”(土地神)和“祖宗”為核心來建構神祗的世界秩序,同時滿足自己的宗教需求。因此,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民間一直以土地神為區(qū)域信仰的核心[4],以祖先神為血緣信仰的核心。由此再進一步,自三代以來,我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宗法結構基本延續(xù)不變,民間一直奉祖先神為“睦親收族”的精神核心,帝王也將祭祖禮視為治國安邦之根本,并在制度層面形成了“右社稷,左宗廟”的禮法結構①包括物質制度與精神制度兩大層面。《周禮·冬官·考工記》:“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此為物質層面。《周禮·春官·小宗》:“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此為精神層面。??图颐裣涤捎谔厥獾臍v史背景與社會環(huán)境,祖先更是精神生活與日?;顒拥暮诵摹?/p>
(三)祖先成為生命活動的核心
綜觀客家民系之傳統(tǒng)生活,從物質到精神,所有一切,均離不開祖先,率以祖先為中心建構。方一出生,即須到宗祠或祖堂秉告祖先;成人婚娶,必祭告列祖列宗;辭別人世時,在公廳停柩裝殮、出殯,最終魂歸宗祠,實現(xiàn)“認祖歸宗”;居住之時,必以祖先為中心,聚族而居;必不得已而遷徙,則或背負祖先骸骨隨遷,或在立足既定后再回籍遷葬;初一十五或歲時節(jié)慶,必焚香備禮,祭拜祖靈;日常凡有喜慶或較大行動、斬獲(如婚娶、壽慶、入宅、入學、收獲新稼等),亦必祭告祖先,致謝祖靈;至于宗祠祖墓,更是祭祀以時,莊嚴盛大。甚至異姓同儔,為著生存競爭,亦或建異姓宗祠,或結為異姓兄弟。凡此種種,莫不以祖先為核心,以祖先為心靈之最終歸屬。
(一)客家重孝敬祖之性質
如何認識或評價客家敬祖重孝之社會實踐?首先須明確其性質。而欲明確祖先崇拜之性質,必先確定民間信仰之性質。
關于民間信仰的性質,迄今為止,學術界的認知仍極其混亂?;蛘f民間信仰不是宗教,而是一種信仰形態(tài),否定其宗教的本質屬性;或說民間信仰本質上是宗教,但卻是一種與制度化宗教相對的“普化宗教”;或主張對民間信仰的界定不必過于精確,應當模糊一些;或說民間信仰是一種介于宗教與信仰形態(tài)之間的“準宗教”現(xiàn)象;或說民間信仰是一種“不成熟的宗教”。莫衷一是。
造成這種混亂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以西方文化尤其是宗教為標準審視中國民間信仰[5]5;二是將民間信仰與佛、道等制度性宗教人為分割、對立。不知中國民間信仰與儒、佛、道等制度性宗教其實是一不是二。二者雖有精粗、雅俗、上下、集散之別,實質卻是中國宗教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共同完成宗教服務社會、傳承文化的作用。強與分割,不僅造成概念認知之混亂,更無法正確把握民間信仰暨中國宗教自身的存在方式及未來走向。近年雖有學者意識到民間信仰是中國宗教統(tǒng)一體之重要組成部分[5]6,惜仍無深度的研究成果。
筆者在《包容的信仰》中,從儒道釋發(fā)生發(fā)展與民間信仰之關系、從三教與民間信仰相結合影響社會之路徑與規(guī)律,以及三教合一最終結果之角度觀察,認為:“表面上,中國宗教三教合一格局的形成,是儒釋道三教之主動選擇;實質上卻是三教為了爭取信眾、爭搶中國宗教市場而不得不因應廣大民眾宗教需求的被動結果。三教合一的本質,是合于中國社會的宗教需求,合于民間信仰。因此,三教與民間信仰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不可分離。復因民間信仰自有傳承,謂之‘巫教’。故中國傳統(tǒng)宗教其實是‘四教合一’,而非‘三教合一’——儒釋道三教與巫教共同構成中國傳統(tǒng)宗教統(tǒng)一體。……儒釋道三教與民間信仰,其實是一個完整的中國宗教統(tǒng)一體。四者相輔相依,相扶相成,共同完成宗教傳承文化、服務社會的任務。不可強與分別。”
既然民間信仰是中國宗教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作為民間信仰之核心的祖先崇拜,其性質必然為宗教而無可疑。
(二)客家祖先崇拜的宗教功能
客家祖先崇拜體現(xiàn)在宗祠、族譜、祖墓、宗族組織、族產(chǎn)、族學、族規(guī)族訓、堂號、楹聯(lián)等方面,范圍至廣,難以一一備述。此以祖墓為例,析其宗教功能及其對儒佛精神之會通。
客家祖塋有骨骸葬、衣冠葬、銀牌葬、招魂葬等不同類型,尤其注重風水。賴際熙先生曾在《崇正同人系譜》一書力辟其“愚陋”,實犯“大不孝之罪”。其文曰:
“葬惑于風水之說,未得吉壤則權掩埋于山麓,封而不樹,不起塋不豎碑,有數(shù)十年不改者。或葬數(shù)年,必啟視洗骸,貯以瓦罐,厝諸山邊田塍間至數(shù)百年。遠祖猶為洗視,或屢經(jīng)起遷,遺骸殘蝕數(shù)片,仍轉徙不已。甚且聽堪輿營謀吉穴,侵墳盜葬,構訟興獄,破產(chǎn)以爭尺壤。俗之愚陋,以此為甚?!淞鞅讋t至于家有疾病,或不如意,咎于地之不吉,又復起骸。一時不得吉地,而寄于田廠巖穴之間。愚民易惑,犯大不孝之罪。此而謂為蠻夷之陋俗,豈得為過!”[6]
賴先生之鞭辟誠可謂深刻、有力。然客家之所以如此篤信祖墓風水,并成為整個民系的普遍行為,實大有緣由。即由于鬼神觀念、祖先崇拜、土葬習俗、擇居實踐與風水理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使塋墓從單純的掩埋祖先骸骨的處所,演變成祖先神靈佑護后裔的圣地,以及后裔子孫向祖先表示懷念和崇敬之情,同時獲取宗教滋養(yǎng)的神圣處所。就是說,祖塋已經(jīng)演變成祖先信仰的重要支柱,擇地、筑墓、記錄、祭祀,已經(jīng)成為客家民眾滿足宗教需求的民俗機制。大略言之,祖墓風水信仰在滿足客家人宗教需求方面,有三方面的作用。
其一,祖墓在客家人精神歸宿與文化認同方面的作用
客家人歲時祭祖,規(guī)模最大者,為祠、墓二祭。兩相比較,因為空間的關系——祠祭在屋內(nèi),墓祭在野外——墓祭規(guī)模比祠祭還要隆重、盛大。每屆其時,裔孫們從不同的地方,甚至是外國奔赴而來,組織龍隊、獅隊、車隊,高舉著“某某氏春季(或秋冬季)祭祖團”的巨額條幅,匯成浩浩蕩蕩的祭祖隊伍,攜帶著豐盛的祭品,奏鼓鳴炮,舞龍、舞獅,如同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
人們借助祭祖這一平臺,聯(lián)絡宗親情誼,在向祖先表示紀念、感激、禮敬和祝盼之情的同時,也在享受豐碩而深刻的精神洗禮,獲得一種歸屬感、自豪感、認同感,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更大希望和自信。就是說,通過參與祭祖——尤其是大規(guī)模的墓祭、祠祭,人們在向祖先致敬、禮拜的同時,無形中解決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等深層次的精神需求。即在與數(shù)以千萬計的族人的聯(lián)誼祭奠中實現(xiàn)了文化認同,獲得了自豪感;同時,彰顯了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最終滿足了“落葉歸根”的宗教情懷,使精神獲得歸宿。
從宗族整體角度看,則是通過文化認同達到“收族”——凝聚族人的效果。
其二,祖墓在精神激勵方面的作用
客家民間流傳一句俗諺:“求神不如敬祖”。此話內(nèi)涵有二:一是說敬祖可促使人從修身做起,成為一個內(nèi)孝尊親,外求立世揚名的具有上進心的人;二是說祖先神同樣可以保護后人,佑助成功。而祖先神給予后人的佑護,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祖墓風水。
我們在廣西各地實地考察,與父老鄉(xiāng)親交談,聽聞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某姓祖墓風水之神奇。各村各姓,均為其祖墓風水而自豪、驕傲。若某姓某人仕途亨通,官至高位,或經(jīng)商發(fā)達、人才輩出,必謂其祖墳葬得好。反之,則謂祖墳風水不佳。若同一姓氏房族發(fā)展差異過大,較差一房常責怪祖墳風水“只發(fā)彼房,不發(fā)己房”。若村落某宗族狀況長期低迷(如經(jīng)濟狀況長期低于當?shù)仄骄健⑷硕〔煌?、族中子弟讀書效果長期不佳等),常謂祖墓風水不佳,或歲月久遠“龍氣不旺”?;蛴ㄟ^改葬改運,或請術士“安龍”以旺“龍氣”。
這些都表明客家民間真誠地相信祖墓風水具有一種神秘的無形能量,能夠影響甚至決定子孫富貴窮通。我國民間歸納人生成功俗諺:“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風水”更多的是指陰宅風水。
世人大多具有自卑感。著名心理學家A·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改進的?!保?]世人普遍缺乏自信心。問題還在于,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很難通過自身努力戰(zhàn)勝自卑實現(xiàn)超越,而必須仰仗外力。或是他人的激勵,或是信仰神靈。人類產(chǎn)生之后的大部分時間,人們主要是通過信仰神靈參加宗教活動獲得精神激勵[8]280。并且是信之越誠,所獲激勵越大。從客家民眾對祖墓風水的信仰實踐,我們看到,祖墓風水已經(jīng)擁有宗教般的力量,成為廣大民眾精神動力的重要源泉:他們通過信仰祖墓風水,獲得巨大的精神激勵,變得更加自信,使之“感到自己更有力,不僅可以經(jīng)受生活的考驗,而且也能夠戰(zhàn)勝困難”[8]550。
其三,祖墓在道德教化方面的作用
無論哪一種宗教,其核心內(nèi)涵,就是道德。而事實上,人類社會的神靈信仰,就是圍繞道德觀念建構的。涂爾干認為,在“事實上,宗教力不過是實體化了的集體力,也就是道德力。它是由我們從社會角度出發(fā)在內(nèi)心中所喚起的各種觀念和感情構成的,而不是來自對物質世界的感知”[8]418-419。祖墓作為祖先崇拜亦即民間信仰的重要內(nèi)容,其核心內(nèi)涵也是道德。
祖墓作為祖先形骸的載體,乃祖先靈魂之所寄。它所承載的道德內(nèi)涵,首先是對父祖尊長的孝敬、恭順,然后是對天地神明的敬畏,以及父子、君臣、兄弟、長幼、夫婦、男女等之間的人倫關系?!抖Y記·祭統(tǒng)》曾對祭祀中蘊含的倫理觀念做過精彩總結,認為傳統(tǒng)祭祀包含十種倫理觀念,即:事鬼神之道、君臣之義、父子之倫、貴賤之等、親疏之殺、爵賞之施、夫婦之別、政事之均、長幼之序,與上下之際。謂之“十倫”。墓祭雖不能完全等同于傳統(tǒng)祭祀,卻是傳統(tǒng)祭祀中最具代表性者?!抖Y記》所歸納的“十倫”,墓祭中大多有所蘊含,可見其道德內(nèi)涵之豐富。
不僅如此,祖墓風水信仰的根底最終仍然是道德。
國人普遍崇信風水,同時又普遍信奉“好陰地不如好心地”。我國民間古有“積德余慶”、“積惡余殃”之說,佛教傳入后形成系統(tǒng)的善惡報應觀念。唐宋時期由于風水理論的完善與普及,講求陰宅風水的風氣十分熾熱。也在此時,社會上出現(xiàn)一種認為“好陰地不如好心地,好住場不如好肚腸”的輿論。如應俊《琴堂諭俗編·積陰德》詩云:
“好陰地不如好心地,好住場不如好肚腸;/心地肚腸好,子孫代代昌;/心地肚腸惡,子孫代代殃”。[7]
不僅應俊,宋代眾多士大夫,均意識到“好陰地必以好心地為根基”,“好心地”勝于“好陰地”的道理①明·李詡《戒菴老人漫筆》卷八引宋代倪思父詩云:“住場好不如肚腸好,墳地好不如心地好?!庇忠X水部仁夫詩云:“尋山本不為親謀,大半多因富貴求??闲湃碎g好風水,山頭不在在心頭?!保ā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173冊,子部)又。宋張洞玄撰《玉髓真經(jīng)》(宋劉允中注釋)卷十八:“大抵積德有厚薄,遇地有大小,無非遇耳。使其明識洞曉愈來愈逺,或是在目睷而竟不能見。故曰好陰地不如好心地是也”。??梢哉J為,這一觀念,基本成為宋代有識人士的共識。由宋及元以至明清,這一認識越來越普遍,成為社會共識②清趙翼《陔余叢考》卷四十三引宋末元初周密《癸辛雜識》:“倪文節(jié)家與秀王邸為鄰頗被侵占,文節(jié)常語曰:住場好不如肚腸好,陰地好不如心地好”。清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二:“心地好陰地自好,卽不好亦化兇為吉。心地不好陰地自不得好,卽好亦化吉為兇”。。時至今日,由于佛教善惡報應觀念的廣泛影響,眾多世人意識到,積德行善才是風水的根本、好心人才有好風水。
由此可知,在傳統(tǒng)的祖墓風水信仰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相信祖墓風水并期盼獲得佑助者,會在道德法則下求取功名富貴,并樂意積德行善——因為“好心地”是陰地發(fā)揮神奇功用的前提。因此,傳統(tǒng)祖墓風水信仰道德教化的作用是顯著的。當然,這是佛教長期宣教與熏陶的結果。
以上是祖墓崇拜宗教功能的主要方面,也是客家熱衷于祖墓風水的原因。
(三)客家祖先崇拜會通儒佛精神
祖先崇拜的人倫根基為“孝”。儒家以孝為“德之本”;認為孝敬父母的人,不會為非作歹,并能守法修身,忠君重友,發(fā)奮努力,追求立功揚名,以彰顯父母,所以主張“以孝治國”。佛教認為父母恩重如山,“昊天難報”;孝養(yǎng)父母,是天地間最大的善。因此,在重孝問題上——亦即賴際熙先生所言“儒與佛真實顯著之學說”——儒佛一致。
不僅如此,佛教認為,孝敬父母與禮佛等,可獲最大福報。儒家也認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贝搜缘母疽庵?,在收獲“福報”。由此,在孝行的結果上,儒佛也相一致。
舊時民間流傳一句古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案H恕?,實即有德之人。意謂上天對有德、行善之人,會在冥冥中巧妙安排,使其所居及所為,將來都能獲得好結果。
此訓何據(jù)?臺灣星云法師說:“你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為不信佛,佛祖不會怪罪我們;若不信因果,則后果不堪設想。因為“因果”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是宇宙發(fā)展之法則。通俗地說,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因此,這一古訓其實暗合了佛理(因果律)的奧妙:一個人只要行善積德,修行念佛,必然暗合天地妙道,獲得上天相助;即便是一般的甚至是常人認為有明顯欠缺的宅居地,也會變成風水寶地。
由此可知,民間所謂某某因祖墓風水而富貴榮華云云,其實根本上是其行為符合“因果律”:敬祖重孝且守法行善。故客家包括祖墓崇拜在內(nèi)的祖先信仰,本質上與儒佛精神是相一致的。大眾不明其中奧秘,誤將“軍功章”歸于祖墓風水,遂終不免于迷信。賴前輩所斥所譏,不亦當乎!
參考文獻:
[1]賴際熙.《荔垞文存》卷二,賴際熙撰,羅香林輯,學海書樓叢書,北山堂基金贊助重印,1974年初版,2000年再版.
[2]韓愈.《原道》.
[3]《長阿含經(jīng)》.
[4]劉道超.信仰與秩序:廣西客家民間信仰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路遙,等.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述評序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
[6]賴際熙.崇正同人系譜:卷四,香港崇正總會,1995:12-13.
[7]A·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6.
[8]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古語)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348(2015)07-0001-06
[收稿日期]2014-12-2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廣西客家族群民間信仰與鄉(xiāng)村社會穩(wěn)定研究”(11BZJ027),廣西文科中心重點項目“客家文化研究”(KW276)
[作者簡介]劉道超(1955-),廣西柳城人,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客家歷史文化。
Exp loration on Hakka and Filial Piety Teaching of Two Buddha of Tong Ru:Focused upon Lai Jixi”s Zutang Tung Lin Kok Yuen
LIU Dao-chao
(College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1,Guangxi,China)
Abstract:Lai Jixi"Zutang Ji"Tung Lin Kok Yuen pointed out that the theory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as true as is“filial piety”.Hakka ancestors as the core of the rich life,it comes down to“filial piety”. The popularity of the Hakka Ancestral tomb Feng Shui has been accepted,due to many factors,so that the ultimate evolu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Hakka religious symbols,and its essence,is in line with the“filial piety”of the causal law.
Key words:Lai Jixi;Hakka ancestor;worship;causal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