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江民李潔
(1.新疆師范大學語言學院;2.新疆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
新疆語言接觸研究綜述
趙江民1,2李潔1
(1.新疆師范大學語言學院;2.新疆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
新疆是四大文明和三大語系的交匯之地。自古以來,各民族之間頻繁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極大地促進了語言的接觸,為語言接觸研究留下了豐富翔實的語料。文章以時間為主線,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漢民語言接觸的研究成果分為三個階段進行了回顧、總結和述評,以求能夠為語言接觸的研究者提供文獻指南和研究參考,為進一步推進新疆語言接觸研究和構建和諧進步的語言生活服務。
新疆;語言接觸;研究綜述
新疆,古稱“西域”,是四大文明和三大語系的交匯之地。民族之間頻繁的經(jīng)濟往來、和諧的民族關系、悠久的文化交流極大地促進了語言的接觸,為語言接觸研究留下了豐富翔實的語料。
從歷史上來看,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漢民語言接觸主要表現(xiàn)在雙語翻譯和雙語學習上;對語言接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收外來語并進行本土化改造和借用外來語成分以豐富西域各語言。西域僧侶鳩摩羅什、惠琳等翻譯大師在進行翻譯時,漢民語言的互借和吸收現(xiàn)象就屢見不鮮。如龜茲語sɑmɑne、bud,漢語音譯為沙門、佛。宋元時期的漢民語言接觸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語言接觸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描述由語言接觸導致的語言變異、語言兼用以及鑒別區(qū)分外來詞。如11世紀語言學大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就曾論述了語言接觸和語言兼用情況:凡是通曉兩種語言并和城市居民有交往的人的語言是不純的,即語言發(fā)生變異;粟特、坎切克、阿爾古等部落就是通曉兩種語言的,即語言兼用;秦人和馬秦人雖各有其不同的語言,但他們的城市居民均通曉突厥語。①明清時期的漢民語言接觸更加深入,語言接觸研究主要表現(xiàn)為雙語或多語詞典的編撰。如成書于永樂年間的《高昌館雜字》、清朝政府編撰的詞典《五體清文鑒》、人名地名辭書《西域同文志》、雙語辭書《西域爾雅》、孫壽昶編寫漢語-維吾爾語對照詞典《漢回合璧》等既列舉了兩種語言的詞語對應形式,又指出了詞語借用現(xiàn)象等。
新中國成立后,在開放進步的語言政策的指引下,新疆漢民語言的接觸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期。由于積極發(fā)展雙語教育,提倡漢民互學,漢民語言接觸程度之深、范圍之廣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并表現(xiàn)出不同于以往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除詞語的相互借用范圍不斷擴大外,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已經(jīng)擴展到了語音與語法層面;產(chǎn)生雙語現(xiàn)象的方式也從口語接觸途徑擴大到學校教育的書面教學途徑;從部分人的接觸擴大到群眾性、全民性的接觸。漢民語言接觸的研究隨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縱觀我國漢民語言接觸研究,通常都是以時間或研究內容為線索進行劃分的。比如袁焱在《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一書中就從20世紀5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個時間段出發(fā),概括了我國對語言接觸問題的關注。彭嬿的《語言接觸研究述評》一文則是根據(jù)國內外語言接觸研究現(xiàn)狀,從語言接觸有界還是無界、語言接觸是否會產(chǎn)生系統(tǒng)的同構和對應以及語言接觸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因素還是結構因素三個根本問題介紹了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并重點介紹了陳保亞的觀點。由于本文著重介紹不同歷史階段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點,因此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語言接觸研究的綜述是從研究史的角度出發(fā)?;仡?0多年來漢民語言接觸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伴隨新中國理論語言學的初步建立和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調查,新疆漢民語言接觸的研究進入了自發(fā)的初始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無意識地進行語言接觸的調查,并對語言接觸導致的詞匯借代現(xiàn)象進行了初步研究。由于詞匯借代是語言接觸的淺層表現(xiàn),因此這些詞匯借代的研究也停留在語言接觸研究的表面上,尚未深入下去。
這一階段,新疆漢民語言接觸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xiàn)在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調查和零星的學術論文中。前者代表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調查大綱》(最初采用油印本形式內部發(fā)行,后冠以《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簡志叢書》刊印發(fā)行),書中在論述各少數(shù)民族語言時,均提到有關語言接觸的具體事實。后者的研究主要是從發(fā)掘突厥語中的漢語借詞出發(fā),以論證兩種語言的關系和民族間歷史文化的聯(lián)系。代表性的論文有岑仲勉的《突厥語及其相關外語之漢文譯寫的考訂表》,其主要是將北朝末年至中唐所見突厥譯語加以還原,實質是對漢語、突厥語的對音研究,即漢文史籍中的突厥語借詞。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文革期間我國的語言接觸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文革后,隨著語言學,特別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漸進展開,新疆漢民語言接觸研究進入了恢復發(fā)展的階段。這一時期的研究特點是對語言接觸的研究已經(jīng)從無意識轉向有意識,從詞語借代延伸至語言關系,從借詞搜集擴展到借詞規(guī)范,從語言接觸現(xiàn)狀到語言歷史發(fā)展。因此研究成果主要立足于語言的淺層影響,著重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探討了詞語的借代,進而探究漢民語言關系和民族關系。同時亦涉獵了語音借代的問題以及借詞標準形式的制訂和規(guī)范。
(一)詞語借代
從歷時角度探討借詞,其中代表性的論文有陳宗振的《關于維語中早期漢語借詞的探討》和趙相如的《維吾爾語中的古代漢語借詞——從語言看歷史上維漢人民的密切關系》《哈薩克語中古代漢語借詞初探——兼論kɑzɑk(哈薩克)一詞的源流和涵義》等。這些文章的主旨是從詞語借代出發(fā),嘗試建立漢語同維吾爾語及漢語同哈薩克語的聯(lián)系,進而試圖揭示漢語同維吾爾語及漢語同哈薩克語的同源關系或建立北方原始祖語,為研究民族關系提供佐證。從共時角度研究借詞,首先主要體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少數(shù)民族語言簡志中,如耿世民和李增祥編著的《哈薩克語簡志》、趙相如和朱志寧編著的《維吾爾語簡志》、程適良與阿不都熱合曼編著的《烏孜別克語簡志》等都在詞匯一章列出了漢語借詞,探討了詞語借代的方式,并對借詞的來源和分類進行了初步研究。其次體現(xiàn)在一些學術論文中,主要的代表性論文有朱志寧的《維吾爾語中的漢語借詞》、王志國的《談談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維語口語中的漢語西北方言詞》、巴合提努爾·達爾坎拜的《關于哈薩克語中的漢語借詞》等。上述文章對漢語借詞進行了綜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漢語借詞的借用方法、語音變化、借詞歸化、借詞作用、語法變化等方面。比如巴合提努爾·達爾坎拜就認為,無論從漢語普通話還是從方言中借用的詞,都要遵循哈薩克語的語音、語法規(guī)律,都為豐富哈薩克語詞匯作出貢獻。
(二)語音影響
語音借代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接觸所導致的音位增加或減少和音位變異、借詞語音形式的規(guī)范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趙相如的《維吾爾語的音節(jié)結構和借詞拼寫法的關系》《漢語“氐”和維吾爾語“tεɡ”的關系初探——兼及漢語陰聲韻的輔音尾》、陳宗振的《關于維語中早期漢語借詞的探討》等。趙氏系列論文的研究基礎是語言接觸所導致的語音變異,目的在于總結接觸語言的共變規(guī)律,即借出語言和借入語言的語音同時發(fā)生相應的變異,進而闡述漢語和維吾爾語的歷史淵源。
(三)語言歷史演變
語言歷史演變的因素主要有兩個:語內因素和語外因素。語內因素是指語言內部各要素發(fā)展的不均衡;語外因素是指社會因素的影響。語言接觸是由社會因素所引起的不同語言之間語內要素的連鎖反應,因此從語言接觸的角度研究語言歷史演變是有利于揭示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這一方面的代表性論文有耿世民的《試論維吾爾語書面語的發(fā)展》、烏鐵庫爾的《古代維吾爾文學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魏萃一的《維吾爾語詞匯演變的規(guī)律性》、王遠新的《試論突厥語族語言連接詞的發(fā)展》等。②這些論文的研究目的是描述語言現(xiàn)象的形成過程,進而為新詞術語的制訂、規(guī)范語言的推廣提供參考。同時,這也為研究語言關系(語言接觸和同源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耿世民從歷史發(fā)展角度論述了不同時期維吾爾語書面語中的借詞及其對書面語尤其是詞匯發(fā)展的影響,如用漢語借詞yu?(用)+古代維吾爾語構詞附加字lɑ構成新詞yu?lɑ(用)。
直至20世紀末,語言接觸的研究焦點一直著眼于語言接觸的結果。按照部分學者觀點,語言接觸大致有四種結果:一是語言的同化;二是語言的借用,以詞匯的輸入和輸出為主;三是語言的融合,即產(chǎn)生洋涇浜語和混合語;四是雙語或雙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近年來,語言接觸所導致的語言結構變異、語法化、語言干擾等現(xiàn)象也成為了研究的熱點。世紀之交,有關語言接觸機制和語言演變過程成為研究的新視點。其中陳保亞的無界有階說、袁焱的語言演變過程論、李心釋的影響機制順序論、江荻的語言感染假設說、意西薇薩·阿錯的混合語言異源結構說、托馬森(Thomason)的接觸性演變機制理論、海涅和庫特夫(Bernd Heine&Tania Kuteva)的語言接觸而誘導的語法化學說均引人矚目。
受國際和國內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至今,新疆漢民語言接觸影響的研究也呈現(xiàn)多樣化、全方位、深層次、科學化的態(tài)勢,即語言接觸的研究不僅局限于語言影響,開始探討語言接觸所導致的語言兼用和語言轉用;不僅局限于語言接觸本身的研究,開始探討語言接觸的規(guī)律和演變過程;不僅局限于共時層面上的語言接觸研究,開始擴展到歷時層面的語言接觸歷史研究。新疆語言接觸研究進入深入發(fā)展階段,主要表現(xiàn)在較多著作的出現(xiàn)和學術論文研究內容的多樣化上。
(一)研究著作的不斷出現(xiàn)
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著作主要有《西域翻譯史》《語言的接觸與影響》《現(xiàn)代哈薩克語詞匯學研究》《維吾爾詞匯學簡論》《不同歷史時期維吾爾語中的漢語借詞》《文化的綠洲——絲路語言與西域文明》《新疆的語言現(xiàn)狀及推廣普通話方略研究》《新疆民漢雙語現(xiàn)象與社會發(fā)展之關系》《新疆民漢語言接觸及其對世居漢族語言的影響》等。
由熱扎克·買提尼牙孜主編的《西域翻譯史》雖名為翻譯,實際上是宏觀論述了西域各個時期的語言接觸狀況。徐思益的專著《語言的接觸與影響》的出版揭開了新疆漢民語言接觸研究新篇章。該書通過深入到維吾爾族聚居區(qū)喀什市及烏魯木齊城鄉(xiāng),對維吾爾族使用漢語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分別對維吾爾人說漢語的語音特點、語法偏誤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同時對維吾爾族家庭三代使用漢語的情況及維吾爾族學生使用漢語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由于此課題的研究宗旨是為自治區(qū)實施“雙語制”、幫助少數(shù)民族學習和使用漢語提供依據(jù),故多著墨在少數(shù)民族學習漢語的偏誤上。換而言之,該書主要立足于從應用語言學角度,描述維吾爾族使用漢語的特點,即語言接觸所導致的語言干擾,沒有對漢民語言之間語言結構的相互影響進行研究,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此后成燕燕的《現(xiàn)代哈薩克語詞匯學研究》、馬德元的《維吾爾詞匯學簡論》,不僅羅列了漢語借詞,還對借詞種類及進入方式進行了分析。高莉琴的《不同歷史時期維吾爾語中的漢語借詞》用描寫的手法,將不同時期的維吾爾語中的漢語借詞一一羅列出來,這為其他學者研究借詞的歷史分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牛汝極的《文化的綠洲——絲路語言與西域文明》是新疆學者的集大成之作。尤其是該書的第二章“絲路綠洲上的漢語和民族語:接觸與互動”不僅論述了兩漢時期漢族和其他民族的聯(lián)系及語言接觸,而且論述了漢語對維吾爾語的滲透、維吾爾語對漢語的語法影響。此外,該書還著力論述不同文化的接觸,這為我們今后深入探討語言接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陳世明的專著《新疆民漢雙語現(xiàn)象與社會發(fā)展之關系》非常值得大書特書。該書運用翔實的史料和社會調研材料,準確地分析和論述了新疆雙語現(xiàn)象的發(fā)展對新疆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所產(chǎn)生的促進作用及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其中第二章從歷時和共時兩個平面較詳細地描述了維漢—漢維、哈漢—漢哈、蒙漢—漢蒙語言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的影響結果,展望了語言接觸的發(fā)展前景。
(二)學術論文研究內容的多樣化
學術論文研究內容的多樣化主要表現(xiàn)為:研究語言接觸對語言結構的影響,從詞語借代已擴展到語法滲透、語音干擾;研究語言接觸對語言使用功能的影響,主要是語言的兼用;研究漢民語言的接觸歷史及規(guī)律;研究語言接觸帶來的與語言使用有關的問題,主要包括雙語教育和語言態(tài)度;文化交流和雙語、雙文化現(xiàn)象。
1.詞語借代
詞語的借代,即借詞研究成為了語言影響研究的熱點。袁生武的《50—80年代現(xiàn)代維語中漢語借詞的發(fā)展及借用形式》、彭嬿的《維吾爾哈密土語中的漢語詞》、黃中祥的《哈薩克語中的漢語詞》等,具體探討了新疆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的漢語借詞現(xiàn)象。喻捷的《略談漢語中的突厥語借詞》、張洋的《論新疆漢語方言中的維吾爾語借詞》、劉俐李的《焉耆話的借詞系統(tǒng)和人文背景》等論述了新疆漢語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借代。
2.語音變化
從語音角度考察語言接觸對語言產(chǎn)生的影響,代表性的文章有廖冬梅的《新疆漢語方言中維吾爾語借詞的讀音》、努爾哈畢的《談漢語借詞在哈薩克語的正音問題》、范祖奎的《新疆漢話中維吾爾語借詞的漢化現(xiàn)象》等。這類文章立足語言接觸,揭示了借詞通過音素替換、增加音素、減少音素等手段進入目的語后的語言變化,這種變化是雙向的,而且是有規(guī)律的。
3.語法滲透
語法滲透是語言深層次接觸影響的必然結果。李祥瑞的《維吾爾語對新疆漢語的一些影響》、閔爽的《新疆維漢語言接觸中部分語法現(xiàn)象探討》等探討了民族語言對新疆漢語語法的影響,主要是否定副詞的變序、補語用作狀語、把字句的泛化等。這些語法現(xiàn)象其實就是語言干擾的表現(xiàn),即中介語的語法特征。
4.語言使用的影響
研究語言接觸對語言使用功能影響的代表性論文主要有丁石慶的《新疆達斡爾族語言使用類型及相關因素分析》、陳世明的《清代新疆雙語現(xiàn)象及其對各民族語言的影響》、王遠新的《影響新疆哈密地區(qū)各民族語言使用特點的主要因素》等。上述論文主要探討語言接觸所導致的語言功能的變化,即強勢語言(使用人口多)語場的上升和使用范圍的擴大、弱勢語言(使用人口少)語場的降低和使用范圍的縮小。
5.語言接觸史和規(guī)律研究
除了語言結構和語言功能的研究外,一些學者依據(jù)民族學理論和翔實的史料,論述了新疆各民族語言的接觸歷史,如武金峰的《新疆各民族之間的語言影響略探》、張洋的《新疆語言的多元和交融》、牛汝極的《西域語言接觸概說》等。語言接觸是語言影響的先決條件,語言影響是語言接觸的必然結果,二者均是語言演變的外在因素。探討其中的聯(lián)系、作用、分類和規(guī)律是研究的亮點,如徐思益的《試論語言的民族變體》、高莉琴的《接觸影響吸收趨同》、洪勇明的《論語言影響的若干規(guī)律——以新疆語言接觸為例》等。其中,洪文借鑒了語言聯(lián)盟的理論,以新疆語言為例,探討了語言接觸的圈層規(guī)律。洪氏指出:漢語處于接觸的中心,它在對外圈語言的結構、功能產(chǎn)生影響的同時,根據(jù)語言傳播的波浪特點,也會受到外圈語言的反作用。這一研究成果的產(chǎn)出為研究新疆語言接觸規(guī)律提供了可借鑒的視角。
6.與語言使用有關問題的研究
有些學者還對語言接觸帶來的與語言使用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圍繞雙語教學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如葛豐交的《試論新疆錫伯族雙語教學問題》、梁云和秦燕的《淺析語言接觸與雙語教學》、劉惠彬的《新疆民、漢“雙語教學”實踐之初探》等。對語言使用的態(tài)度問題,也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如王洋的《新疆烏魯木齊和吐魯番地區(qū)維吾爾族語言態(tài)度探析》。在目前的研究中,由語言態(tài)度所延伸出的語言情感問題已經(jīng)成為熱點,母語維持和學習漢語的矛盾在一定范圍內存在。
7.雙語雙文化現(xiàn)象研究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伴隨雙語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就是雙文化現(xiàn)象。當不同的語言互相接觸的時候,不同的文化也隨之產(chǎn)生交流。筆者認為語言接觸是指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這一接觸可以發(fā)生在不同語言使用者之間,也可發(fā)生在雙語使用者自己身上;其特點既有語言本體的,如語言成分的借代和語言結構的趨同,又有語言功能的,如語言兼用和語言轉用;不但可以從普通語言學的視角研究語言接觸,而且可以從社會語言學,特別是雙語學和雙文化的角度考察語言接觸。
不同的語言互相接觸,不管是個人之間的直接接觸,或是通過媒體的間接接觸,都有一個共同的結果,就是文化跨越語言的地理疆界進行擴散。文化接觸是以語言接觸為先導的,對文化交流的研究實質是語言接觸影響研究的延伸。朗櫻的《論西域與中原文化交流》、王智娟的《“文化整合”語境下的西域文化》、賀萍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變述略》等是從宏觀上描述新疆文化的形成和特點。武金峰的《從借詞看新疆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文化交流》、廖冬梅的《新疆漢語方言中的維吾爾語借詞所體現(xiàn)的語言文化交流》等是從語言借用、語言使用的角度探討文化交流。侯燦的《環(huán)塔里木盆地的早期居民及其文化》、陳國光的《伊斯蘭教與古代新疆文化》、劉文鎖的《漢文化和古代新疆》、南快莫德格的《試論西域文化對入駐蒙古人的影響》等則從歷史、宗教出發(fā),挖掘古代文化,描繪文化交流史。專名學,尤其是地名學,是文化語言學的重要課題。對地名,特別是雙語地名的研究,不但能勾勒出文化交流、語言接觸的歷史,而且能構擬底層語言。諸如此類的代表性論文有牛汝辰的《新疆地名的語言考察》、牛汝極的《新疆雙語地名的類型及其成因》、趙杰的《新疆多語地名的語言探析》、賀靈的《西域地名的文化意義》等。
縱觀新疆漢民語言接觸的研究史,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其一,有關漢民語言接觸研究的專著寥寥無幾,僅有的大都是從雙語教學和推廣普通話來著手論述;其二,研究方法上,共時描寫多,歷時研究少,將歷時與共時結合起來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其三,在語言接觸影響方面,漢語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影響的研究多,少數(shù)民族語言對漢語影響的研究少,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語言對新疆世居漢族語言的影響??偠灾瑢π陆Z言接觸的研究,目前還處于表面階段,研究只局限在某一個方面,很不系統(tǒng)。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研究成果在給我們提供豐富經(jīng)驗和寶貴資料的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研究的空間。因此,漢民語言接觸的系統(tǒng)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和美好的前景,它能指引我們從語言結構和語言功能兩個角度來觀察新疆世居漢族語言與漢語普通話的差異。
注釋:
①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語大辭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頁。
②王遠新:《中國民族語言學史》,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289頁。
[1]熱扎克·買提尼牙孜.西域翻譯史[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
[2]徐思益.語言的接觸與影響[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3]成燕燕.現(xiàn)代哈薩克語詞匯學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馬德元.維吾爾詞匯學簡論[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5.
[5]高莉琴.不同歷史時期維吾爾語中的漢語借詞[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5.
[6]牛汝極.文化的綠洲——絲路語言與西域文明[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7]高莉琴.新疆的語言現(xiàn)狀及推廣普通話方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8]陳世明.新疆民漢雙語現(xiàn)象與社會發(fā)展之關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9]耿世民,李增祥.哈薩克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10]趙相如,朱志寧.維吾爾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1]程適良,阿不都熱合曼.烏孜別克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12]岑仲勉.突厥語及其相關外語之漢文譯寫的考訂·突厥集史[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3]趙相如.維吾爾語中的古代漢語借詞——從語言看歷史上維漢人民的密切關系[J].語言與翻譯,1986,(2).
[14]趙相如.維吾爾語的音節(jié)結構和借詞拼寫法的關系[J].民族語文,1984,(4).
[15]趙相如.漢語“氐”和維吾爾語“tεɡ”的關系初探——兼及漢語陰聲韻的輔音尾[J].延邊大學學報,1984,(4).
[16]趙相如.新疆艾努人的語言[J].語言研究,1982,(1).
[17]朱志寧.談談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維語口語中的漢語西北方言[J].中國語文,1965,(5).
[18]王志國.維吾爾語漢語借詞新探[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7,(3).
[19]巴合提努爾·達爾坎拜.關于哈薩克語中的漢語借詞[J].語言與翻譯,1985,(3).
[20]袁生武.50—80年代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漢語借詞的發(fā)展及借用形式[J].語言與翻譯,1998,(1).
[21]彭嬿.維吾爾哈密土語中的漢語詞[J].民族語文,1999,(5).
[22]黃中祥.哈薩克語中的漢語詞[J].滿語研究,2002,(1).
[23]喻捷.略談漢語中的突厥語借詞[J].民族語文,1994,(3).
[24]張洋.論新疆漢語方言中的維吾爾語借詞[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8,(4).
[25]劉俐李.焉耆話的借詞系統(tǒng)和人文背景[J].民族語文,2000,(1).
[26]廖冬梅.新疆漢語方言中維吾爾語借詞的讀音[J].民族語文,2005,(1).
[27]努爾哈畢.談漢語借詞在哈薩克語的正音問題[J].語言與翻譯,1998,(4).
[28]范祖奎.新疆漢話中維吾爾語借詞的漢化現(xiàn)象[J].語言與翻譯,2008,(1).
[29]李祥瑞.維吾爾語對新疆漢語的一些影響[J].語言與翻譯,1995,(2).
[30]閔爽.新疆維漢語言接觸中部分語法現(xiàn)象探討[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5,(6).
[31]丁石慶.新疆達斡爾族語言使用類型及相關因素分析[J].語言與翻譯,1994,(3).
[32]陳世明.清代新疆雙語現(xiàn)象及其對各民族語言的影響[J].新疆大學學報,1995,(1).
[33]王遠新.影響新疆哈密地區(qū)各民族語言使用特點的主要因素[J].語言與翻譯,1998,(1).
[34]徐思益.試論語言的民族變體[J].語言與翻譯,2000,(4).
[35]高莉琴.接觸影響吸收趨同[J].語言與翻譯,2001,(3).
[36]洪勇明.論語言影響的若干規(guī)律——以新疆語言接觸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7,(3).
[37]葛豐交.試論新疆錫伯族雙語教學問題[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1995,(4).
[38]梁云,秦燕.淺析語言接觸與雙語教學[J].語言與翻譯,1999,(1).
[39]劉惠彬.新疆民、漢“雙語教學”實踐之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6,(5).
[40]王洋.新疆烏魯木齊和吐魯番地區(qū)維吾爾族語言態(tài)度探析[J].新疆大學學報,2007,(3).
[41]朗櫻.論西域與中原文化交流[J].西域研究,2001,(4).
[42]王智娟.“文化整合”語境下的西域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43]武金峰.從借詞看新疆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文化交流[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1).
[44]侯燦.環(huán)塔里木盆地的早期居民及其文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2,(2).
[45]陳國光.伊斯蘭教與古代新疆文化[J].世界宗教研究,1995,(2).
[46]南快莫德格.試論西域文化對入駐蒙古人的影響[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47]牛汝辰.新疆地名的語言考察[J].民族研究,1992,(2).
[48]牛汝極.新疆雙語地名的類型及其成因[J].語言與翻譯,1993,(3).
[49]陳國光.伊斯蘭教與古代新疆文化[J].世界宗教研究,1995,(2).
[50]趙杰.新疆多語地名的語言探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3,(4).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Explanation of Language Contact
ZHAO Jiang-min1,2LI Jie1
(1.College of Languages,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2.Xinjiang Ethnic Groups Bilingu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Urumqi Xinjiang 830054)
Xinjiang is the intersection place of four civilisations and three World language systems.Since ancient times,the ethnic groups'rapid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have promoted language contacts and left rich and 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s for research on language contact.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chronically reviewed,summarised and comment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Xinjiang Chinese and ethnic group language contacts of three time period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The aim is to provide a literature guide and research reference to researchers of language contact;and to further promote research on Xinjiang language contact an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and progressive language and living.
Xinjiang;Language contact;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explanation
HO
A
2095-6967(2015)01-058-07
[責任編輯:賀飆]
2014-09-11
本文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社科基金項目“新疆民漢語言接觸影響規(guī)律及其在雙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11BYY111);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新疆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重點課題“人文應用型維吾爾語專業(yè)雙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040412B03)的階段性成果。
趙江民,新疆師范大學語言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新疆師范大學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新疆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潔,新疆師范大學語言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