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沫
淺析建筑美學的客觀規(guī)律
——形式美法則
文 王 沫
建筑美學是藝術設計美學和建筑學的重要分支,其內容是建立在建筑學和美學的基礎上并研究建筑領域里美和審美問題。形式美法則是人類在創(chuàng)造美及美的形式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guī)律的經(jīng)驗總結和抽象概括。探討形式美的法則,是所有設計學科共同的研究內容。
建筑;美學;形式美法則
建筑在提供人類居住和使用功能之外,其美學意義不可辨駁地存在于人類發(fā)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建筑常有著“城市的雕塑”、“凝固的音樂”之類的美譽,可見建筑以其獨特的藝術形象總是給人以美的陶冶。尋求建筑的形式美,將是不同歷史時代的每一位建筑設計師執(zhí)著追求的最終目標。
在普遍意義上說,美的內容一般決定美的形式。然而在建筑設計中,內容美和形式美之間卻是可以互為主導的。建筑形式美本身便具有其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建筑的形式美主要可分成多樣與統(tǒng)一、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等方面來加以剖析,它們本身并不是建筑美的全部,卻可以決定建筑形式有沒有相對獨立的美的價值,并且深刻地影響建筑形式美的確立及其審美特性。形式美法則是人類在創(chuàng)造美及美的形式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guī)律的經(jīng)驗總結和抽象概括。探討形式美的法則,是所有設計學科共同研究的內容。
多樣與統(tǒng)一,反映了自然事物本身的客觀特點,即對立與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多樣性體現(xiàn)在各類事物的多元對立,統(tǒng)一性則體現(xiàn)了事物之間的共性和普遍聯(lián)系。游離于統(tǒng)一之外的“多樣”,并不可能是美的多樣,而只能是雜亂無章。反之,任何孤立的“統(tǒng)一”,也不可能有美的意味和形式的豐富,過度的統(tǒng)一只能是枯燥乏味的蒼白單調。建筑形式美的評價,不在純粹的“多樣”,也不在單調的“統(tǒng)一”,而在多樣與統(tǒng)一的和諧結合。
美國建筑大師羅伯特·文丘里十分強調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他說:“我喜歡建筑雜而不要‘純’,要折衷而不要‘干凈’,寧要曲折而不要‘直率’,寧要豐富而不要簡單,寧要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截了當,我認為用意簡明不如意義的豐富,我愛‘兩者兼顧’,不愛‘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是黑白都要,或是灰的。”就建筑形式美而言,這是在強調形式的多樣,因為建筑形式一旦多樣,就必然顯得“復雜”與“豐富”。 文丘里同時還指明了多樣與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他明確指出:“但復雜和矛盾的建筑對總體具有特別的責任:它的真正意義必須體現(xiàn)兼容的困難統(tǒng)一,而不是排斥其他的容易的統(tǒng)一?!?/p>
我們設想一座城市,在古希臘羅馬典雅莊嚴建筑的旁邊,生硬突兀地矗立著現(xiàn)代功能主義的“玻璃盒子”,解構主義的“蓋里住宅”,有機主義的“流水別墅”、或在摩天大廈的鬧市之區(qū),突然出現(xiàn)陜北高原式的窯洞,試問,人們對這座城市的整體形象感受將會如何呢?當然是五味雜陳矛盾混亂的一鍋亂燴;反之,如果全是灰色的鋼筋水泥堆砌的現(xiàn)代主義“方盒子”,千屋一面,那么,它給人的總體形象感受又將是如何呢?肯定給人以麻木呆滯、空洞夢境般的荒誕感覺。顯然,就建筑形式美的欣賞角度來說,這些都是無法叫人忍受的,因為它違背了建筑形式美關于多樣與整一的形式規(guī)律。
縱觀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建筑作品,盡管在形式處理方面有很大的差別,但都遵循一個共同的準則——多樣與統(tǒng)一。在多樣的造型元素中體現(xiàn)整體建筑理念,在統(tǒng)一的造型結構中反映出豐富多樣的設計思路,綜合起來,經(jīng)過捏合后的建筑表現(xiàn)出來的是全面完整的審美形式,因此,多樣與統(tǒng)一是建筑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則。
圖1 流水別墅
圖2 鳥巢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韻律正如完整樂章一樣,不論每個小節(jié)的具體節(jié)奏怎樣都要有一個貫穿全部章節(jié)的主旋律,并在此基礎上再來考慮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手法,這樣才能稱為完美。建筑形式需要在多樣性中尋求統(tǒng)一性,就需要在材料、結構、形體、環(huán)境、功能、平面布局、空間序列、色彩、質地等多元因素的相互協(xié)調中尋找出路。
建筑形式的對立統(tǒng)一有時采用夸大對比的手法,在諸多因素中突出一個主導要素以引起注意,并在對比的細節(jié)中尋求統(tǒng)一的調性。建筑立面或以橫線條為主,或以豎線條為主,或曲線形為主要構圖特征,在夸大對比的構圖形式中突出異類的造型要素,在建筑理性模數(shù)的規(guī)整下收拾具體對立的矛盾細節(jié)。
賴特的流水別墅(圖1)在一定垂直線條的對比中,強調水平線條,且質感堅硬的垂直,水平線條與柔和的流水曲線在對比中求得呼應,增加了這座著名建筑的多樣統(tǒng)一的美感。眾所周知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鳥巢(圖2)也是多樣與統(tǒng)一的完美展現(xiàn),“鳥巢”的建筑造型來源完美純凈的被體現(xiàn)出來,高低起伏的外觀緩和了建筑的體量感,但其建筑結構卻是由錯綜復雜、變化多樣的網(wǎng)格構架搭建而成,外觀看上去就像樹枝編織而成的鳥巢。
比例與尺度是建筑造型中組成建筑各局部與人、物、建筑之間的相互關系。
比例是局部之間和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局部與細節(jié)之間的比較關系。而尺度,則是建筑整體和局部構件與人或某些待定標準物象間的數(shù)據(jù)關系,也可視為存在于審美主體與建筑客體之間的一種感受的比例關系,它是在主體與客體兩個因素的對應、對比關系中確立的。
成功的建筑物都具有唯美良好的比例關系和把握精準的尺度關系。各個民族、各個時期的建筑都具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這些比例和尺度的效果如何,也是決定著建筑形式美的主要因素。而建筑形式美要素一般是由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建筑的工程技術和材料性能、建筑形式的傳統(tǒng)手法,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某些具有特定比率的幾何模數(shù)等因素所組成。
建筑的工程技術和材料性能是建筑構造形式具有良好比例、精準尺度的物質基礎。技術條件和材料性能改變了,建筑的比例就隨之而變。例如,古希臘帕特農(nóng)神廟(圖3)多立克式立柱的雄壯比例是由石材的材料性所決定的,但當構造工藝以及新材料出現(xiàn)之后,古希臘建筑的比例與羅馬建筑的比例在面貌上也就迥然兩樣了。也就是說建筑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建筑主體與具體構件之間的比例、門窗柱式與裝飾細節(jié)之間的比例、建筑中長寬高的比例、凹與凸的比例、虛與實的比例等,都直接影響到建筑美的具體形態(tài)。哥特式的高直建筑主體外側的飛扶壁以及室內的尖卷肋拱結構改變了建筑以及室內空間的比例。再如2010年世博會的中國館(圖4)的木結構系統(tǒng)之所以形成了一定的風格,也是因為材料和技術條件起著很大的作用。無論是古埃及建筑規(guī)整比例的神秘莫測,哥特式建筑高聳入云的神權至上,還是中國建筑群落布局的端莊典雅,都是通過對各種比例關系的處理,來實現(xiàn)造型豐富的建筑審美,來體現(xiàn)風格各異的建筑形式。
關于建筑的美,維特魯威有這樣的描述:“當建筑物的外觀優(yōu)美悅人,細部的比例符合正確的均衡時,就會保持美觀的原則。”因此,對于建筑設計來說,建筑美的關鍵是由細部適當?shù)谋壤龢嫵烧w的均衡外觀。換句話說,在維特魯威的觀念中,比例就是建筑美的核心所在。
對稱是同形同量的形態(tài),建筑形式的對稱是說如果用直線把畫面空間分為相等的兩部分,它們之間不僅質量相同,而且距離相等。中外很多古代建筑都以“對稱”為美的基本要求。對稱的構成能表達秩序、安靜、穩(wěn)定、莊重與威嚴等心理感覺,并能給人以美的傳達。這與教堂、廟宇、宮殿等古代建筑所需求的建筑心理空間的要求不謀而合。
均衡是同量不同形的形態(tài),是指在特定空間范圍內,形式諸要素之間保持視覺上力的平衡關系。均衡是根據(jù)形象的大小、輕重、色彩及其他視覺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視覺判斷的平衡。建筑形式的均衡則更需要把握體量的合度、造型的銜接、細節(jié)的搭配和裝飾的調和。
談到建筑形式的對稱性,人們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例如古希臘的帕特農(nóng)神廟,由于其正立面那八根多立克石柱整齊排列,山花墻尖正好安排在第四、五兩根石柱中間的上方,而使廊柱呈四四對稱的態(tài)勢。巴黎圣母院(圖5)的正立面也是對稱型的,三座透視門中間一座最大,左右兩座尺寸相等,彼此呼應,并且從正立面觀賞,其精美絕倫的超大尺寸玫瑰窗位于建筑正中,正立面后方的大尖塔,也正好處在整個建筑的中軸線上,使這座著名哥特式建筑的對稱性極其工整,建筑形式美感十分濃郁。
中國古代建筑的對稱性構圖更是多見,被譽為世界五大宮(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之首的北京故宮(圖6)就是如此。故宮在建筑構圖上的對稱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的位置關系、各建筑體量關系,各具體建筑的造型關系,建筑與建筑裝飾細節(jié)和制式等級等。所以建筑的對稱常常給人一種肅穆莊重的威儀,更顯崇高的美感。
圖3 帕特農(nóng)神廟
圖4 中國館
圖5 巴黎圣母院
追求均衡的建筑形式,貫穿于整個建筑歷史之中。例證不勝枚舉,無論從希臘、羅馬以來的西方建筑發(fā)展歷史,還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古波斯的安納波利斯,印度的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的璀璨的東方建筑文明史,再到印加、瑪雅、阿斯特克文化的諸神殿堂,眾多著名建筑均是以均衡穩(wěn)定而著稱的,這里,我們仍以故宮為例。故宮的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條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展開,整個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故宮宮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
建筑追求視覺上的平衡,以對稱的形式是比較容易達成的。歷代的建筑理論家經(jīng)常以人體的對稱性,來類比建筑物應具有的莊嚴而優(yōu)雅的對稱美。但有時候就像蹺蹺板一樣,不同重量的兩邊,可以因距支點的距離不同而達到平衡的關系。我們可稱這種關系為不對稱均衡。
例如,柯布西耶在巴黎郊區(qū)的薩瓦耶別墅(圖7),第一印象,該建筑具有左右對稱的平衡,然而仔細觀察后發(fā)覺左上方幾個圓柱體卻破壞了這樣的對稱關系,但經(jīng)過具體分析后,建筑總體輪廓仍然是平衡的,因為左上方的突出物加上左下方的空虛部分,與右上方的虛體加上右下方的實體比較起來,維持了一種不對稱的平衡美。
視覺的平衡還可以是向心或放射狀的平衡。許多歐洲城市都有放射狀的空間,這種平衡關系的中央焦點,經(jīng)常是具有紀念性的地標,如賴特的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圖8),中國皇帝祭天的天壇(圖9),都因為使用了圓形的空間,而達到了向心與放射狀的平衡。
在建筑形式美的要素中,節(jié)奏是建筑形式要素有規(guī)律、有條理、連續(xù)的重復、交替或排列,各要素之間保持恒定的距離與關系,使人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態(tài)的連續(xù)性,從而產(chǎn)生節(jié)奏感。韻律是指建筑形式要素在節(jié)奏基礎之上的有秩序的變化,高低起伏,婉轉悠揚,富于變化美與動態(tài)美。
節(jié)奏是韻律形式的提煉,韻律是節(jié)奏形式的升華,節(jié)奏富于理性,而韻律則富于感性。只有節(jié)奏的重復而無韻律的變化,作品必然會單調乏味;單有韻律的變化而無節(jié)奏的重復,又會使作品顯得松散而零亂。建筑藝術當中的協(xié)調與變化離不開節(jié)奏與韻律因素的相互滲透和統(tǒng)一。因此,節(jié)奏與韻律是建筑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長期從事建筑實踐活動中審美意識的積淀和升華。人類在建筑實踐活動中,不僅創(chuàng)造了建筑的節(jié)奏與韻律,還使得建筑形式美獲得豐富的內涵和相對獨立的建筑美學價值。
圖6 故宮鳥瞰圖
圖7 薩瓦耶別墅
圖8 古根海姆美術館
圖9 天壇
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說:“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無論是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節(jié)奏和韻律?!痹诮ㄖ囆g中,群體的高低錯落、疏密聚散,建筑單體中的整體風格和具體的建構,都有其音樂般的、獨具特色的節(jié)奏韻律。
圖10 羅馬競技場
圖11 古羅馬的萬神殿
圖12 米蘭大教堂
圖13 艙體大樓
圖14 悉尼歌劇院
建筑的節(jié)奏與韻律美表現(xiàn)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建筑的細部處理(如門窗形式、裝飾線腳、柱式等裝飾手法)來表現(xiàn),另一方面往往是與結構形式的完美結合體現(xiàn)出來。例如,希臘羅馬時期的建筑多是由石梁柱結構的三套柱式(多立克柱、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構成的,柱式有規(guī)律、有條理的反復出現(xiàn),使人在視覺上產(chǎn)生了很強的節(jié)奏感,也更強化了建筑本身的典雅和高貴(圖10)。古羅馬公共建筑多是由水平很高的拱卷結構來完成的,在解決了公共建筑的大跨度問題后利用新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和新的建造工藝來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如古羅馬的萬神殿(圖11)的主體圓形穹頂就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有節(jié)奏的逐漸變化,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哥特建筑的飛扶壁和室內的尖卷肋拱也很好的展現(xiàn)了建筑的節(jié)奏與韻律美(圖12);現(xiàn)代建筑中能把建筑的節(jié)奏與韻律美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的還有日本黑川紀章設計的艙體大樓(圖13)、悉尼歌劇院(圖14)以及中國的鳥巢等等。
建筑形式的多樣化和復雜化是建筑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之所在,形式美法則并不是給建筑形式建立框架和標本,而是研習相對穩(wěn)定和通用的設計方法,這些原則可以根據(jù)實際設計項目靈活調整和變更。我們理解建筑形式美法則的目的既在于正確解讀前人的建筑藝術作品,同時還在于我們正在完成的任何建筑設計活動的點滴實踐,這樣的學術理解才是有現(xiàn)實實踐價值的分析。形式美法則主要解決了建筑形式的“可讀性”,因為受眾解讀作品的過程就是運用形式美法則去分析和思考建筑形式的過程。
[1]羅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1.
[2]張華.建筑的形式[J].美術觀察 ,1996(7).
[3]劉維民.淺談建筑的形式美[J].山東煤炭科技,1999(S1).
[4][意]布魯諾·賽維.建筑空間論——如何品評建筑[M].張似贊,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
王沫,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J59
A
2095-7556(2015)04-006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