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國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立法規(guī)定上的不完備,進而導致該項法律制度在司法審判實踐過程中可操作性較弱,容易被法官以及有關當事人誤用和濫用,難以圓滿實現(xiàn)其理論上應有的價值。一個國家審判制度能否高效、公正的運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訴訟制度的設計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完善等,因此加強對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研究有其理論意義以及實務價值。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238(2015)03-0047-07
DOI:10.3969/J.ISSN.2095-7238.2015.03.009
收稿日期:2015-01-12
一、民事缺席審判制度概述
(一)民事“缺席”概念之界定
作為對席審判的法定例外,民事缺席審判在民事訴訟中是一種非常態(tài)的審理方式,一方當事人不予出庭則可能直接導致法庭審理過程和訴訟主體結構呈現(xiàn)出與對席審判完全不同的特性。因此,準確的界定“缺席”之含義是正確理解與把握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關鍵與前提條件。隨著世界不同法系國家民事訴訟理論研究的不斷加深與各國司法審判實踐活動的不斷開展,不同法系國家對“缺席”含義的理解也隨之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
1.大陸法系國家對民事“缺席”概念之界定。大陸法系國家對缺席的界定主要從時間和行為兩方面來判定,其一,缺席的時間界定在言詞辯論日;其二,缺席的行為標準是當事人無故不出席庭審、不經法官準許退庭或者雖然出席庭審但在庭審中不為辯論。
《德國民事訴訟法》第333條規(guī)定:“當事人于期日雖到場但不進行辯論的,視為未到場。” [1]即有關當事人雖然在言詞辯論期日出席庭審但是不進行辯論的,該國家法律認為其有關當事人本質上并沒有進行口頭審理。深度解讀該條法律規(guī)定,我們亦可從側面看出該法律規(guī)定體現(xiàn)出辯論原則的一體化,因法律規(guī)定未進行的口頭審理情況不單包括第一次,還包括后續(xù)的審理期日的不辯論?!抖砹_斯訴訟法》與《法國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雖然與《德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有類似之處但又有其國家自身法律規(guī)定的特別性。《俄羅斯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缺席情形僅包括有關當事人無故不出席庭審或者中途退庭,但有關當事人雖出席庭審卻在庭審過程中沉默不語時不得視為其缺席。現(xiàn)行《法國民事訴訟法》于1935年10月修訂而成,其對缺席的界定為有關當事人經傳喚不出席庭審或者一方當事人未在要求的期限內完成必要的訴訟行為。
2.英美法系國家對民事“缺席”概念之界定。英美法系國家多將訴訟分為審前程序與庭審程序,一方面,審前程序可以為庭審做出先期準備;另一方面,其也具有可以排除庭審,加快解決民事訴訟糾紛的司法功能。故英美法系國家對“缺席”這一概念的界定不僅包含一方當事人于庭審程序啟動當日無故不出席庭審或者中途退席的情形,還包括在民事訴訟中的審前程序中被告一方當事人不積極配合原告一方的訴訟,怠于履行自己的訴訟義務不積極應訴,未能在法定期限內就原告的起訴狀提出答辯意見?!睹绹?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第55條第1款規(guī)定如下:“被請求積極判決的當事人,不應訴或者不行使本規(guī)則規(guī)定的其他抗辯,并且事實已經被宣誓陳述書或者其他方法所明確時,書記官應當?shù)怯浽摦斒氯藶槿毕!薄队袷略V訟規(guī)則》第12章第5條規(guī)定:“在被告未提出送達認收書或者答辯狀時,法院可以不經過開庭審理即可以做出缺席判決,但是對于法律上有相應特殊規(guī)定的案件,原告則不可以取得缺席判決?!?/p>
根據(jù)我國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以及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43至145條相關規(guī)定,我國立法上對缺席的界定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為當事人經過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另一方面則為當事人中的任何一方無正當理由中途退庭的情形。
據(jù)上我們看出相較于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有關國家對“缺席”概念的界定,我國立法的相關規(guī)定與之有著較大的差異。一方面,有關當事人雖出席了庭審,但在庭審過程中卻不為本案辯論,或者有關當事人雖在法庭辯論階段沒有出現(xiàn),但是在法庭宣判的時候卻出席了,類似這兩種情況在我國均不屬于缺席所界定的范圍,因而有別于大陸法系國家;另一方面,我國對缺席范圍的界定亦不包括英美法系審前程序中不應訴的行為。
(二)比較分析民事缺席審判與其相關法律概念
“法律概念乃是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限定嚴格的專門概念,我們就不能清楚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沒有概念,我們便無法將我們對法律的思考轉變?yōu)檎Z言,也無法以一種可以理解的方式把這些思考傳達給他人。” [2]比較分析民事缺席審判與其它相關法律概念,對于我們進一步正確理解民事缺席審判這一基本概念,分析、理解、完善我國民事缺席審判制度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民事缺席審判”與“民事缺席宣判”之區(qū)分。我國的民事缺席審判是指人民法院在部分當事人無故未能參加或者當事人未能參加完開庭審理而中途退庭的情況下依法做出的審判。我國學者畢玉謙對民事缺席審判亦做出了如下的定義:“所謂缺席審判是指因民事訴訟采用直接言詞辯論主義,法院所作裁判應當以當事人的言詞辯論為基礎,如因一方當事人經合法傳喚于期日不到場或者雖然到場但是未能進行辯論陳述,為了防止訴訟過分延遲或者終無所獲,法院根據(jù)現(xiàn)已掌握的訴訟資料以及到場一方當事人的辯論而做出審判的情形?!?[3]民事缺席審判是一種全體訴訟程序動態(tài)運行的過程,其包括了審判前提的確立、審判條件的適用、審判程序的選擇、審判程序啟動的通知以及審判結果的送達與程序救濟等一系列相關制度。而民事缺席宣判則是與民事對席宣判所相對應的概念,僅指法官經過審理后宣布判決的一種方法,是非動態(tài)的。如若訴訟中一方當事人僅在法庭宣判階段缺席,卻積極參見了法庭調查、舉證質證與法庭辯論等,則筆者認為不應當適用民事缺席審判制度,而只應當適用民事缺席宣判。
因此,民事缺席審判與民事缺席宣判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對席判決亦可以缺席宣判,因為有關當事人在訴訟中所主張的民事實體權利已經在法庭調查、舉證質證、法庭辯論等庭審程序中得到了充分的解決,即使法官在一方當事人缺席的情況下宣讀判決結果,也不會對缺席宣讀判決程序當事人的實體權利造成不利益的風險。
2.審前的缺席審判與庭審程序中的缺席審判之區(qū)分。英美法系國家多將訴訟分為審前程序與庭審程序,究其原因則為其審前程序具有獨特的作用。一方面,審前程序不單可以為庭審做出先期準備,另一方面,其也具有可以排除庭審,加快解決民事訴訟糾紛的司法功能。故在英美法系的國家,缺席審判既包括審前的缺席審判亦包括庭審程序中的缺席審判。審前的缺席審判,一般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的審前程序中被告一方當事人未能在法定期限內就原告的起訴狀提出答辯意見以及不遵守審前命令,審判法官對其不應訴行為所作出的判決。這種不應訴判決具有制裁性質,法院可以根據(jù)一方當事人不應訴或者不遵守法院命令等原因,對審前不積極應訴一方做出敗訴判決,且這種敗訴判決具有終局性質,非經過法定程序不得撤銷。英美法系國家把當事人在案件審理前積極應訴答辯,將案件事實如實告知法院作為原被告雙方的一種義務,此種義務的積極履行使得法院得以快速、公正的審理,而不積極應訴則會成為司法訴訟程序推進過程中的絆腳石。
因此審前的缺席審判多是基于司法程序公正與司法訴訟效率的考慮所做出的判決,而庭審程序中的缺席審判則是法官對當事人實體權利與義務,司法程序公正和司法訴訟效率三者之間經過充分權衡后所做出的判決。審前的缺席審判與庭審中的缺席審判在法官裁判對象、法官判決作出時所權衡的利益以及司法訴訟理念部分都存在較大的不同。
(三)民事缺席審判的特征
1.缺席審判乃對審原則適用的例外。對席判決,又稱為對席審理,兩造審理, [4]是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都在場的情況下法官依照法律規(guī)定審理案件后而作出的判決?!斗▏袷略V訟法》第16條規(guī)定:“法官于任何情形,均應命令遵守且自行遵守兩造審理原則。”我民事訴訟法也將對審原則作為民事爭訴程序的一項訴訟基本原則看待。究其原因為,第一,對審原則可以保障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到訴訟程序中來,就案件的證據(jù)、事實和訴訟請求充分表達自己的辯論意見而后進行爭論,法院在此基礎上依照法律規(guī)定作出裁判;第二,對審原則能夠使得法官“兼聽則明”。從權利角度說,對審原則賦予了雙方當事人充分的程序參與權。從職責的角度來說,對審原則要求法院充分保障雙方當事人的程序參與權。法院在沒有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進行的違背對審原則的審判,往往構成當事人上訴或者申請再審的理由。
民事爭訟程序中,很少有排除適用對審原則的情形。但是在法定情形中,比如缺席審判,則可以不適用對審原則。作為對審原則的法定例外,法院只能在具備法定要件時才可以適用缺席審判。因為缺席審判是在訴訟中一方當事人無故不出庭或者未經法官準許中途退庭的情形下,法官基于當前訴訟糾紛解決的必要性與及時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的緊急性而不得已為之的裁決方式。因此這種審理方式無疑會對判決的可信性與權威性帶來很大程度上的影響、挑戰(zhàn)與沖擊。我國畢玉謙教授指出:“當事人的訴訟利益往往決定當事人的訴訟態(tài)度,當事人在訴訟上有時拒不出庭或者怠于從事訴訟防御使得裁判基礎的及時形成受到直接的威脅與損害。作為訴訟程序上所追求的正義信條,當法院在未經聽取一方當事人就案件事實作出陳述之前,不應作出對其不利的裁判。盡管如此,訴訟程序的公法利益又決定了審判不能無止境地坐視一方當事人的惡意懈怠而置另外一方當事人的正當利益要求于不顧,由此而決定了一方當事人拒不出庭或者即便出庭又不行使訴訟防御權利,不能合理地成為法院作出判決的障礙?!?[3]因而,兩大法系的很多國家都明確規(guī)定了缺席審判的適用條件,包括實體條件與程序條件。實體條件主要包括審判法官對出庭庭審當事人提交訴訟資料以及“證據(jù)三性”的審查,法官審查后還需確定本訴是否具有正當性才可對本次審判作出判決。程序條件主要包括缺席一方當事人缺席不具有正當理由,該案缺席判決是依出庭庭審當事人的申請作出,缺席一方當事人已充分知曉本次訴訟的進行等。
2.“兩面”與“單面”相結合的庭審訴訟構造?!懊袷略V訟的主要問題都與訴訟構造息息相關,同時,它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出發(fā)點?!?[5]對席審理的訴訟構造一般被學界稱為“等腰三角形”。一方面,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當中必須始終處于居中裁判的地位,平等的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雙方當事人進行口頭辯論使得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亦使得爭議案件的事實被查明。
然而,缺席審判則打破了這種“等腰三角形”的訴訟構造,使得等腰三角形的訴訟構造變得不和諧與不穩(wěn)定,進而造成了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訴訟關系呈現(xiàn)出“單面”性的特征。另外,缺席一方當事人由于沒有參加庭審程序進而使得自己的辯論權利無法有效行使,損害了自己本應擁有的訴訟權利,亦使得出席者因缺少對抗對象而可能在訴訟中顯得強勢,從而使得缺席者在程序開始時就處于不利的地位,造成雙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出“單面”性的特征。
且在一方當事人缺席的情況下,法官應如何作出判決?是應認為缺席方承認了出席方的訴訟請求?還是要進一步審查缺席一方先前提交的訴訟資料以及證據(jù)而后作出依法判決?這種情況就使得法官的中立裁判原則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因為當一方當事人缺席時辯論、舉證、質證等訴訟程序形同虛設,法官很難在法庭調查階段發(fā)現(xiàn)案件爭議焦點,進而造成法官與雙方當事人訴訟關系呈現(xiàn)出“雙面”性的特征。
3.救濟方式有別于一般訴訟程序。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有關學者認為:“缺席判決主義乃于當事人缺席時,法院即得根據(jù)缺席之事實對缺席之當事人為全面不利益判決而終結訴訟之主義。” [6]這也就是說法院在一方當事人缺席的情況下即會判決缺席一方當事人敗訴。但如果一方當事人有正當理由卻迫不得已沒有能參加到訴訟程序中來,法院卻僅根據(jù)有限的訴訟資料與證據(jù)判決其敗訴,那么這種判決的真實度與可靠性就會對法的正義產生挑戰(zhàn),因此世界各國在其民事立法中除了對缺席審判的適用條件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亦對民事缺席審判的救濟程序設置了相應的具體規(guī)定。例如,《德國民事訴訟法》第338條規(guī)定:“受缺席判決的宣誓當事人,可以對判決聲明異議。” [7]聲明此異議就會產生使本次訴訟恢復到缺席判決產生以前的狀態(tài)?!斗▏袷略V訟法》第476條規(guī)定:“對缺席做出的判決,可以提出(取消缺席判決的)異議,但如此途徑經明文規(guī)定被排除之情形,不在此限?!?[8]
二、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正當性
邁克爾·D.貝勒斯指出:“拖延審判即否定正義,這一諺語實質上是不對的,因為推延作出的判決實質上可能是正確的。不過,拖延審理妨礙人們安排其他生活?!?[9]司法的重要作用就是及時保障當事人訴權的實現(xiàn)并消減社會糾紛。因此,倘若法律規(guī)定在一方當事人無故缺席的情況下,法院可以拒絕裁判并延遲案件的審理過程,就會使得同為司法審判標準的公正與效率有所偏廢,進而使得司法正義偏離正義的坐標?!霸V訟制度是歷史的產物。如果不了解歷史,就不能正確理解現(xiàn)在的制度?!?[5]為此,筆者試圖從該訴訟制度的歷史發(fā)展脈絡與法理據(jù)依據(jù)兩發(fā)面來探尋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正當性所在。
(一)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歷史發(fā)展脈絡
1.雅典法統(tǒng)治時期的民事缺席審判制度。從已有的史料記載來看,民事缺席審判制度最早起源于古希臘的雅典法,雅典法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古希臘具有典型性,它是通過各個歷史階段的多次立法活動而逐步發(fā)展和完善起來的。我們可以通過有關古希臘的歷史文獻,搜尋到一些民事缺席審判制度在古希臘歷史時期運用的案例。例如:色諾芬為大哲學家、法律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其曾經被雅典公民大會缺席判決為終身放逐外國,只因人民懷疑他投靠斯巴達而與自己的祖國為敵。在古希臘的雅典時期,法律規(guī)定訴訟可分為公訴與私訴,在私訴程序中,法律對一方當事人缺席庭審程序的行為作出了相關的具體規(guī)定:“傳喚被告,由原告負責,如若被告無故缺席不出席庭審,則作缺席審判?!?[10]
2.羅馬法統(tǒng)治時期的民事缺席審判制度。古希臘法于公元前2世紀被古羅馬法所滅亡,西方學者認為,古代羅馬社會傳給我們有形的精神文化遺產,最著名的是兩項:一項是《圣經》;另外一項就是羅馬法。在古羅馬時期,公共訴訟與私人訴訟兩種不同的訴訟形態(tài)組成了這一時期完整的訴訟體系。因訴訟審理階段、訴訟程序的不同私人訴訟在這一歷史時期呈現(xiàn)出三種形態(tài)。
(1)法定訴訟。“法定訴訟因原告必須按照法定的訴權起訴,當事人在訴訟中必須使用法定的語言以及動作,稍有出入,即招致敗訴,故得此名?!薄妒~表法》第一表規(guī)定:“原告?zhèn)鲉颈桓娉鐾?,如若被告拒絕,原告得請第三人作證,強制前往。如果被告托詞不去或者企圖逃避,原告有權拘捕。如若因為被告年老或者有病不能出庭的,原告應備車馬,供其乘騎?!薄胺矠槿似鹪V者,不可不如期出庭,若助被告使不應傳喚,或使逃走,或故意遲延,經過出訴期限者,法院即以之為一罪而科以刑罰?!睋?jù)上,在古羅馬共和國初期,原告一方如若與被告發(fā)生糾紛,想要將利用訴訟的方式解決糾紛,原告?zhèn)鲉颈桓婧笕缛舯桓婢芙^,原告可以采取拘捕的方式。但如若被告因自身可被諒解的因素不能獨立前往的,原告亦應當以已之力提供便捷的條件。
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為法定訴訟時期,原告欲起訴被告所必經的兩個法律程序。由于法定訴訟是模仿仲裁契約所產生的,因此在該訴訟階段,訴訟程序的啟動應首先經過審理官對當事人訴訟要求的審理,進而決定該案是否可以被受理。在此階段,原、被雙方當事人亦必須選定出該案的審判人員并由審判官整理出該案件的重要爭點。如若前述程序進行過程當中,原告缺席則按照撤訴處理,被告缺席則本案審判官可以允許原告自行執(zhí)行其所主張的訴訟權利。因此,在法律審理階段不會發(fā)生缺席審判的問題。事實審理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可以在庭審過程中充分行使各自的辯論權并提出對自己有理的證據(jù)以及要求對自己有利的證人出庭,由雙方當事人共同選定的審判官結合雙方的辯論意見以及與本案相關的物證以及證人證言等充分調查本案的事實真相。《十二銅表法》第一表第七條規(guī)定:“訴訟當事人一方過了午時仍不到庭的,承審員即應判決到庭的一方勝訴?!薄妒~表法》第一表第八條規(guī)定:“到了午后,長官則對出席受訊時出席一方的要求予以批準?!?/p>
據(jù)上,我們可以總結出在古羅馬法定訴訟時期,還沒有建立起以國家力量為救濟手段的訴訟制度。原、被告雙方選定的審判官只充當了中立的角色,原告也只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強制傳喚被告出席庭審。
(2)程式訴訟。程式訴訟在古羅馬帝國初期比較流行,由最高裁判官創(chuàng)立。因當事人的陳述需經過裁判官審查認可后方可作成程式書狀,載明案情的爭論要點和審判原則,再由審判官按照程式書狀所載內容而審判,故得此名。程式訴訟仍然分為法律審理與事實審理兩個階段。法律審理階段原告與被告雙方都需按時出席庭審,雙方當事人必須選定出該案的審判人員并由審判官整理出該案件的重要爭點。因此,在程序訴訟法律審理階段,亦沒有缺席審判之規(guī)定。但程式訴訟較法定訴訟進步之處在于,首先,程式訴訟時期當事人可用訴訟代理人進行代理,法律規(guī)定“被告不論處于何種原因不到場,他都可以這樣做,但必須就訴訟標的價值限度內提供擔保,以保證按照判決清償;如不提供擔保,任何人不得為他人應訴”。其次,原告對被告進行傳喚時,原告必須告明被告本案“案由”。
程序訴訟與法定訴訟事實審理階段規(guī)定基本相同,原、被告雙方當事人都需出席庭審或者委托代理人出席庭審。否則,審判官過了午后,即可以作出缺席審判,判決出庭庭審的一方當事人勝訴。
據(jù)上,程式訴訟相較于法定訴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進步,在原告?zhèn)鲉颈桓娴某绦蛑校捎昧烁鼮殪`活的方式,如原告不再可以粗暴地強制被告到庭,且原告在開庭前必須告知被告本案案由,以此給被告充分的當庭答辯的準備。程式訴訟時期的庭審仍然分為法律審理與事實審理兩個階段,但是相區(qū)別于法定訴訟,此訴訟時期審判官必須在法律審理階段制作出程式書狀。程式書狀的制作以審判官依法審查案件的事實真相和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的辯論為前提,該書狀即為第二階段事實審理的判決基礎。此訴訟時期,對一方當事人不服判決結果的,也規(guī)定了相應的救濟辦法,如當事人可以抗訴,敗訴方可以提起撤銷原判決之訴等。
(3)特別訴訟。特別訴訟在古羅馬帝國后期成為主要的訴訟制度。“它是指最高裁判官憑借其權力,發(fā)布強制性命令采取特殊保護的方法,而不按一般程序進行,以保護不能用一般司法方式來保護的特殊利益的訴訟程序?!?/p>
特別訴訟廢除了過去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的劃分,使得整個審判活動自始自終由一個官吏來擔任。且該訴訟時期國家權力機關開始介入傳喚程序,審判官以國家的名義開始傳喚當事人并調查案件的事實聽取當事人的辯論意見以裁判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爭議。此訴訟階段審判程序開始后,雙方當事人一般情況下是都需要按時出席庭審的,除非自己有很重要且合理的理由。如果一方當事人無故不出席庭審,那么審理仍然可以照常進行。原告不出席庭審,則視為其喪失自己所主張的權利,被告不出席庭審,則審判官得為第二次傳喚,被告接到第二次傳喚后仍拒不到庭的,則審判人員過了午后,即可以作出缺席審判,判決出庭庭審的一方當事人勝訴。
3.我國古代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歷史。在我國古代民事訴訟中,為使案件事實得以充分查明,法律規(guī)定了嚴格的兩造審理制度。西周時期,《尚書·呂刑》規(guī)定訴訟之進行必須要“兩造具備,師聽五辭?!蔽髦軙r期開創(chuàng)兩造具備的審判制度對我國后世歷朝歷代的司法審判實踐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相對比與兩造具備的審判形式而言,只有一方當事人出席的審判則很容易使法官難以查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偏聽偏信進而產生只利于一方當事人的不公正裁判?!胺蛞辉鞂徖?,當事者一方之陳述,必各偏其見,各執(zhí)其是,各掩其非,人之常情,無足為怪。若兩造具備,則獄有兩辭矣;即其兩者之辭,而折之以中道則獄清而民治。”
兩造具備的審判形式強調當事人雙方都應當親自到庭,但身份特殊的人可以委托其他人員代理。例如古代奴隸主和其他貴族,如果不愿意出席法庭審理則可以指派他們的部下或者其他親屬出席庭審代理訴訟。受皇家統(tǒng)治階級無訟以及息訟思想的制約,我國古代社會逐漸形成了農忙止訟制度,該制度規(guī)定在農忙時節(jié),禁止臣民開展民事訴訟行為。該項制度亦在客觀上保障了我國古代農業(yè)文明的繁榮發(fā)展。
在我國古代司法審判實踐中,絕大多數(shù)當事人還是會因為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重刑事輕民事的法律傳統(tǒng)以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為了追求大同社會灌輸給人臣的無訴、厭訴等觀念而不出席庭審程序進而導致缺席審理。我國古代社會的民事缺席行為從性質上來界定不單單是對自己訴訟權利的放棄,更是蔑視皇帝在地方治理百姓的代表即父母官吏的一種“不敬”行為。
(二)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法理依據(jù)
司法公正,需要法律程序來保障,司法的目的也是為了保護客觀的正義,司法運作也需要受到相關程序規(guī)范的制約,因為只有正當?shù)某绦虿攀鞘沟门袥Q或者和解獲得正當性的源泉。自古以來,就沒有純粹不講程序的司法,也沒有只講程序不講客觀正義的司法。古羅馬法中關于自然正義最重要的規(guī)定就是法官應先聽取訴訟雙方當事人的自我陳述后,才可以作出判決。此條自然法意味著某人的利益如若存在被剝奪的可能性,一定要有先行告知的程序并要使自己的陳述被充分傾聽。在對席審判的條件制約下,雙方當事人都出席庭審程序,法官即會當庭組織雙方進行法庭辯論,其辯論結果也會對法官審理該案產生約束力,促使法官居中裁判。但在民事缺席審判的條件下,因只有一方當事人出席庭審,便會使得雙方辯論模式轉為單方陳述模式,那么在該種條件下產生的審判結果是否能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就需要我們從缺席審判的法理依據(jù)上進行相關的闡述。
1.辯論原則與缺席審判。辯論原則作為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早已經存在于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之中。民事訴訟作為解決民事糾紛的程序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揭示案件的事實。作為糾紛的當事人無疑是對該糾紛的發(fā)生過程作為了解的人,具有對立矛盾的雙方當事人為了達到各自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個人利益,不得不在最大限度內揭示有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實。辯論原則則作為激勵機制激勵著最了解案件事實的當事人在揭示案件事實方面發(fā)揮著基本的作用。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的基本定型是裁判者,當事人的利益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當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會把盡可能有益于自己的事實揭示出來;另一方面,當事人也會因為利益的約束,而將不益于自己的真實事實給掩蓋起來。正是這種糾紛當事人利益的對立性質,才要求作為裁判者的法院必須處于中立的位置上。法院在訴訟中的作用就是審查判斷正確適用法律,法院的基本地位是一種消極的地位,而當事人基于與案件的利益關系始終是處于積極的地位。
辯論原則一體化要求法官不能因為缺席方沒有出席庭審就直接判決其敗訴,而是要求在只有一方當事人出庭庭審程序時,辯論原則也要貫穿于庭審程序的始終。案件主審法官必須考慮缺席方在庭審前就已經提供的證據(jù)資料和先前提供的事實和理由,不可以只是單純的聽取出席庭審一方當事人的辯論意見。法官這種將缺席當事人在答辯狀所作的主張或者先前提供的證據(jù)資料作為缺席一方的陳述的審判行為,最大程度上使得庭審現(xiàn)場的攻擊與防御達到平衡,且更容易在當事人的自主意識范圍內發(fā)現(xiàn)案件的事實真相,既保證了缺席當事人的辯論權利,又有益于程序公正的實現(xiàn)。德國、日本對于缺席行為的界定,尤為明顯地體現(xiàn)了辯論原則作為民事訴訟基本原則應有的地位?!兜聡袷略V訟法》第333條規(guī)定:“當事人于期日雖到場但不進行辯論的,視為未到場。”據(jù)上,可以看出我國只將無故不出席庭審或者未經法官允許中途退庭的情況作為缺席行為,而不將到庭后不進行辯論,不充分行使辯論權的行為認為是缺席,這種認定是不全面的且有缺陷的。
2.處分原則與缺席審判。當事人是否啟動訴訟程序,以何方為訴訟程序對象、何時啟動訴訟程序或者終結這次訴訟程序,提起何種訴訟程序以及對訴訟程序涉及的范圍,國家均不能強制干預,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是處分原則的基本含義。
作為一項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處分原則從本質確定了只有當事人才可以把爭議的事項導入程序并判斷法院是否有必要對此作出決定,同時也只有當事人才有權要求法院作出決定。作為程序規(guī)范,法院自身則不可以考慮雙方當事人都未提出的案件事實,且不可以根據(jù)的主觀判斷主動收集或者審查任何證據(jù)。
《十二銅表法》第一條規(guī)定:“若有人被傳出庭受訊,則被傳人必須到場。若被傳人不到,則傳訊人可以于證人在場時,證實其傳票,然后將他強制押送?!?4由此可見,不出庭庭審在古代社會中,不單單是被相關法律規(guī)定所禁止的,更是嚴重違反訴訟義務的行為,如果被訴方當事人無故不應訴將會產生十分嚴重的后果。隨時現(xiàn)代訴訟理念的不斷發(fā)展,缺席審判不應該再被視為對于缺席一方當事人的一種懲罰。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缺席審判是在一方當事人無故不出席庭審或者未經法官準許中途退庭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制度。此種情況下,當事人在收到法院傳票后,明知訴訟程序已經啟動,但仍出于自己各方面的利益衡量,有權決定自己是否出庭應訴或者部分參加訴訟程序。在我國司法審判實踐中,此種情況下多數(shù)法官會僅僅依據(jù)出席庭審一方當事人提供的利己證據(jù)對缺席方當事人做出敗訴的判決。僅僅認為缺席方當事人沒有正當理由缺席庭審程序是違法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而不會認為是缺席當事人通過充分思量后,對訴訟權利的一種處分行為。顯然,當事人缺席就很可能會承擔敗訴判決這一司法審判實踐中通常的操作方法是限制當事人處分原則的一種表現(xiàn),更是對處分原則規(guī)定的一種違背。
誠然,處分原則作為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應當受到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保護。但在當今社會中,當事人的處分權利是否就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呢?答案是否定的,即當事人的處分權利應當受到限制,但對當事人處分權利的限制應當是有限的。限制和干預當事人行使處分權利的理由之一就是當事人行使處分權極有可能侵害到其他當事人的權利或者更甚者侵害了社會的公共利益,因此如果當事人行使處分權利侵害了其他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或者社會的公共利益,則其處分行為就應當遭到否定或者限制。
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有權決定自己是否要參加庭審程序,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如果一方當事人無故缺席庭審或者無故中途退席庭審,就會對積極出庭庭審的另外一方當事人的合法訴訟權利造成侵害。且如若所有涉案當事人都認為不出庭是其對自己訴訟權利的處分,而忘記積極配合訴訟程序的進行也為自己的一項訴訟義務,那么就會大大影響到訴訟進程,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綜上,筆者認為不能因為處分原則是私法自治的一項重要原則,就縱容當事人沒有正當理由缺席庭審程序的這種行為,而是應該在保障當事人在一定限度內可以合法合理處分自己訴訟權利的前提下,使其充分參與訴訟過程,使得案件的事實真相得以查明。
3.訴訟效率與缺席審判。從目前世界范圍的司法實踐來看,可以說各國的司法都不同程度存在著效率低下的問題。就其原因而言,這種效率的低下有的是因為法官的主觀原因造成的,有的則是因為客觀原因造成。
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設立可以在一方當事人怠于履行自己的訴訟義務,無故不配合訴訟程序的進行的情況下極大提高訴訟效率,這正與法律不會放縱訴訟程序無休止的中止下去的初衷相吻合。盡管筆者上文提到當事人在收到法院傳票后,明知訴訟程序已經啟動,但仍出于自己各方面的利益衡量,有權決定自己是否出庭應訴或者部分參加訴訟程序,并對自己不出庭的法律后果承擔責任,但是當事人亦具有促進訴訟順利進行的義務,此項義務貫穿于訴訟程序進行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中,如適時提出答辯狀、適時進行證據(jù)交換、適時參加庭審等。法律不會縱容訴訟程序無休止的拖延下去,因為如果法院與出席庭審一方的當事人對缺席一方無休止的等待下去,顯然會浪費出庭當事人與法院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古老的法律中規(guī)定如若當事人對自己的權利漠然不關心,那么責任歸屬于當事人本人。法律諺語亦有云:“法律不保護那些權利沉睡者?!狈蓪τ诘∮趯嵤┳约簯敵袚脑V訟行為的當事人應當給予否定的評價。
但是法院如果一味的追求較高的訴訟效率,而在尚未保障訴訟當事人被提供了充分參加庭審機會的前提下,就大量運用缺席審判,也可能帶來錯誤裁判率的相應上升,從而不能更好的實現(xiàn)實質正義以及程序公正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