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忠峰等
摘 要:為了幫助廣大果農在套袋前后正確用藥,在生產(chǎn)調查的基礎上,總結了目前生產(chǎn)中套袋前后存在的問題,如藥劑混用不合理,噴藥和封扎袋口不規(guī)范等,并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紅富士蘋果;套袋;摘袋;用藥
文章編號:1005345X(2015)01002703中圖分類號:S661.1文獻標識碼:B
紅富士蘋果套袋是目前提高果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辦法。在本地,這項技術已實施多年,但摘袋后果實往往表光暗淡不亮麗,裂紋(口)多、果面皸皮粗糙、外觀質量差、果品等級低,直接影響了果品銷售,減少了果農的經(jīng)濟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蘋果套袋、摘袋前后的用藥上存在問題。為此,筆者結合多年的生產(chǎn)實踐就其存在的問題談幾點看法,旨在為生產(chǎn)提供借鑒。
1 存在問題
1.1 套袋前后存在的問題
1.1.1 藥劑混合種類多、濃度高 在本地,紅富士蘋果一般從謝花后7~10 d開始到套袋前要噴3次藥(肥),以殺滅病蟲,補充營養(yǎng),保證果實安全入袋。多年來,不少果農唯恐套袋前病蟲防治不徹底,影響后期果品質量,往往不顧當時的天氣變化和幼果抗藥力低等現(xiàn)實情況,習慣盲目地將多種殺菌劑、殺蟲劑、補鈣葉面肥混合一體使用。尤其在套袋前最后一次用藥更是混合種類多(5種以上),并且每種藥劑的濃度都是其使用范圍的高值。這樣混配的藥液,用水量少,其濃度大大超出幼果所能承受的范圍,噴到果面上則會刺激或直接造成果面?zhèn)?。倘若再遇上?014年5月中下旬(套袋前)出現(xiàn)的異常高溫天氣(5月20-31日平均最高氣溫高達31.8 ℃),造成藥液中水分快速蒸發(fā),噴到果面上的藥劑濃度會變得更高,甚至產(chǎn)生高溫性藥(傷)害,加重果面裂紋、皸皮的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在樹體結構不合理的老、弱樹上及枝葉少、葉片小、葉果比小、光照強的部位或套用內層袋是黑色的雙層紙袋的,表現(xiàn)更明顯,這是造成摘袋后果實裂紋(口)、皸皮的一個重要原因。
1.1.2 沖洗式噴藥 不少果農唯恐幼果表面的茸毛造成不著藥或著藥不均而影響防治效果,因此每次噴藥總是反復進行,直到果面有藥液滴(淌)下為止。這樣,使幼果較長時間地淋浴在高濃度的藥液中,增加了吸收量,再一次加重了藥劑對果皮細胞的傷害。尤其近幾年為圖省力,選用噴射力強、霧化程度低、彌漫性差的噴槍,造成的傷害更明顯。
1.1.3 袋口封扎不嚴,藥水漏入袋內 為趕時間迅速完成套袋,不少果農在套袋過程中不能將袋口封扎嚴實或不能將袋底通風口打開。這樣,在套袋后噴藥時很容易將藥水漏入袋內,長時間積聚在梗洼、萼洼處排放不掉。再加上后期袋內的高溫高濕環(huán)境,加重了對梗洼萼洼及周圍果面的傷害,造成其裂紋(口)、皸皮。
1.2 摘袋前后存在的問題
1.2.1 摘袋前不噴藥 在當?shù)?,受多種原因的影響,不少果園在摘袋前不噴藥,只在摘袋后噴1~2次藥。紅富士蘋果摘袋(多為雙層紙袋)一般在采收前20 d左右進行,多在9月下旬。此時,正是蘋小卷葉蛾第4代幼蟲和棉鈴蟲第4代幼蟲發(fā)生期,這些幼蟲很容易蛀食剛摘袋的蘋果。同時,9月下旬溫度尚高,雨季剛過,仍時有降雨,這種高溫多濕的環(huán)境有利于多種病菌(炭疽病菌、粉紅聚端孢菌、鏈格孢菌等)的繁殖浸染,增加了摘袋果的發(fā)病幾率。在這種病蟲易發(fā)生的環(huán)境里,僅靠摘袋后進行噴藥防治,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后期很難收獲到高質量的套袋蘋果。
1.2.2 摘袋后噴藥過早 為防止摘袋前不噴藥對果實造成的不利影響,不少果農在摘袋后立即噴藥。雖這次使用的藥劑種類較套袋前有所減少,但其使用濃度、混配方法仍與套袋前一樣。這對在袋內生長發(fā)育已達3個多月表皮細膩幼嫩的蘋果來說,剛一出袋還沒有適應從袋內到袋外的環(huán)境變化就遇上了高濃度藥液的刺激,必然會對表皮產(chǎn)生傷害,倘若此時再遇上干燥的西北風或東北風或降雨、大霧,更會加重裂紋(口)、皸皮的發(fā)生。
1.2.3 噴施含有生長調節(jié)劑或易污染果面的藥(肥)劑 由于偏信不法商販的過頭宣傳,不少人在摘袋后噴藥時選用了含有生長調節(jié)劑或易污染果面的藥劑(粉劑或乳油劑)、葉面肥,結果造成了果實生長過快,致使果面皮孔開裂、木栓化程度加重,出現(xiàn)裂紋(口)、皸皮。同時污染了果面,導致光澤暗淡不亮麗,降低了果品質量,減少了經(jīng)濟收入,得不償失。
2 克服方法
2.1 套袋前后采用的方法
2.1.1 減少藥劑混配種類,降低使用濃度 從謝花后到套袋前的果實組織幼嫩,其應對病蟲害、藥劑及不良氣候等方面的抵抗能力很低,稍有不慎,便會對果實的生長發(fā)育造成重大損失。尤其在套袋前使用的3次藥劑中,每次混配都要種類適宜、使用濃度適當。多年的實踐發(fā)現(xiàn),在果實發(fā)育的這一敏感階段,每次混配的藥肥種類不能超過5種,其使用濃度要比其推薦濃度降低20%~30%,增加清水用量,提高安全程度。尤其遇上高溫天氣,更應注意適當降低使用濃度。同時要選用內層袋是紅色蠟制的雙層紙袋,以防因高溫藥(傷)害而造成裂紋(口)、皸皮的發(fā)生。
2.1.2 噴施適量藥水,忌沖洗式噴藥 在謝花后到套袋前的3次噴藥中,在減少藥肥混配種類和降低使用濃度的同時,還應注意每次噴施藥水的數(shù)量。提倡“細、均、嚴”霧化噴藥,努力做到不漏不淌,全面覆蓋。反對使用噴槍沖洗式噴藥,堅決杜絕過量使用藥水,造成葉面、果面嘩嘩流淌現(xiàn)象的發(fā)生。實踐證明,在667 m2栽55株10年生以上的盛果期大樹,每次667 m2用藥水250~300 kg,使用長桿噴霧器霧化噴藥,就可有效地覆蓋所有枝、葉、果,防止病蟲侵染并能明顯控制或減少因藥劑造成的裂紋(口)、皸皮。
2.1.3 規(guī)范套袋操作過程,防止藥水漏入袋內 蘋果套袋雖可有效地防止病蟲侵染,提高果品質量,但不規(guī)范的操作往往是適得其反,不盡人意。多年的實踐發(fā)現(xiàn),袋口封扎不嚴、袋底通風口打不開,致使藥水漏入袋內,并較長時間積聚在梗洼萼洼處是造成裂紋(口)、皸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要防止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不失時機保證質量噴好套袋前3次藥的基礎上,必須嚴格規(guī)范套袋中的每一個操作過程。尤其要注意封嚴袋口,打開袋底通風口,嚴防藥水漏入袋內。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或減少因此而造成的裂紋(口)、皸皮。
2.2 摘袋前后采用的辦法
2.2.1 摘袋前3~5 d噴藥 在當?shù)?,紅富士蘋果多在9月下旬開始摘袋,為防止此時“秋分”剛過,氣溫尚高,時有降雨而引發(fā)的炭疽等病菌的繁殖侵染和第4代蘋小卷葉蛾幼蟲等害蟲對摘袋果造成的危害,必須在摘袋前3~5 d噴一次殺菌殺蟲劑。這樣既可殺滅已發(fā)生或即將發(fā)生的病菌蟲害,凈化果實周圍環(huán)境,又能避免農藥污染果面,為果實安全出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為防止缺鈣等生理病害的發(fā)生,可在這次噴藥中混加葉面鈣肥,以全面提高果品質量。
2.2.2 摘袋后3~5 d噴藥 由于紅富士蘋果摘袋后到采收期間還有20 d左右的時間,不少年份此時仍是溫度高、濕度大,可再一次誘發(fā)病蟲的繁殖侵染。同時,這一階段又是果實膨大、需鈣量大的一個速生期,所以要在果實摘袋后3~5 d,在其已逐漸適應了由袋內到袋外的環(huán)境變化,果皮逐漸老化后再噴1~2次藥肥。這樣,可進一步預防病蟲侵染和農藥對幼嫩果皮的傷害。另外,若摘袋后遇到降雨時,雨后要立即噴一次殺菌劑。
2.2.3 使用不含生長調節(jié)劑或水劑的藥肥 為保證摘袋果的外觀質量,摘袋后不要使用含生長調節(jié)劑或易污染果面的粉型或乳油型殺菌殺蟲劑和葉面肥,使用由正規(guī)廠家生產(chǎn)的符合國家有關規(guī)定的不含生長調節(jié)劑、不污染果面的水劑藥肥。這樣不但能防止果面產(chǎn)生裂紋(口)、皸皮,提高果品質量,更重要的是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安全放心健康的無公害果品。
2.3 科學施用肥水是提高果品質量的基礎
多年的生產(chǎn)實踐證明,在做好紅富士蘋果套袋、摘袋前后合理用藥的同時,在這一階段,科學地施用肥水更是提高果品外觀質量的基礎。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套袋前、摘袋前全園各澆水一次,保持園內濕度,為果實生長創(chuàng)造適宜環(huán)境。前者澆水,既可促進幼果生長,避免后期果面發(fā)生裂紋(口)的潛在危險,又能防止或減少日灼果發(fā)生;后者澆水可促進果實均衡膨大、增糖著色,避免或減少發(fā)生裂紋(口)、皸皮。二是摘袋前(8月下旬左右)要適量施用N肥,不要過量過多地追(沖)施高N型肥料,以免影響果實著色和因果實生長過快造成的裂紋(口)、皸皮。三是在秋施基肥混加中微量元素(鈣、硼、鋅等)的基礎上,還應抓緊抓好套袋前3次和摘袋前后2~3次葉面鈣肥的補充施用,這樣既可防止或減少因缺鈣造成的生理病害,同時,又能提高果實表皮的韌性,從根本上預防裂紋(口)、皸皮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