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順,唐麗麗
(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對話哲學”的邏輯
——評王鶴巖《羅蒂后哲學文化思想研究》
張志順,唐麗麗
(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羅蒂后哲學文化思想研究》認為,羅蒂后哲學文化以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和有限度的相對主義為核心,終結了西方哲學文化傳統(tǒng),倡導“小寫的哲學”“對話哲學”和“無鏡的哲學”,實現(xiàn)哲學的后現(xiàn)代轉向。羅蒂后哲學文化主張以包容心態(tài)和寬容精神實現(xiàn)文化的對話,抵制文化交往中的文化霸權和政治霸權,實現(xiàn)“種族和諧”,以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但是,羅蒂后哲學文化因否定了一切反映論而否定客觀性的存在,導致其理論的局限。
對話;哲學;邏輯
笛卡爾以理性主義哲學引領的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人類中心主義所助長的人類對自然界之肆意掠奪,使人類面臨著生存危機。于是,哲學家們反思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矛盾,反思理性主義的利弊,提出哲學主題的后現(xiàn)代轉向。在哲學轉向的探索中,理查德·羅蒂在《哲學與自然之鏡》和《后哲學文化》中終結了西方哲學傳統(tǒng),提出了哲學發(fā)展的新思路。
在《羅蒂后哲學文化思想研究》一書中,王鶴巖基于西方哲學主題的轉換和后現(xiàn)代哲學興起的背景,闡釋了羅蒂后哲學文化的特征,即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和有限度的相對主義。在徹底批判西方哲學對終極確定性探討的傳統(tǒng)基礎上,羅蒂后哲學文化以反本質主義的視角關注世界,因為,世界沒有絕對存在,也沒有具有普遍意義的永恒本質,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絕對的確定性和統(tǒng)一性,只能存在著不確定性,以致形成萬事萬物,基于此,絕對的真、善、美和理性等便沒有了存在依據,哲學只能把事物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描述給人們。追尋真理是人們的美好愿望,真理又與人們的需要相關,客觀真理不應是人們的唯一追求,而主體間需要的滿足擴展了美好追尋的范圍,真理就是“所有真的陳述共有的一種性質”[1]。作為哲學信念和哲學共設的“基礎主義”,確信存在著能夠決定真理的最終基礎,并成為西方哲學的傳統(tǒng),它可以被分為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兩個部分。西方傳統(tǒng)哲學對“基礎”的確信,假定了主體的先天認識框架,致使某種哲學觀念成了某種實踐活動的前提,最后人類實踐活動就脫離了人類的需要,以致“整個西方哲學史就是哲學家們不辭勞苦地尋覓這種堅實基礎的歷史”[2]78,因此,語言學轉向也無法使哲學脫困?;谛睦淼脑颍盎A主義”“將人的視覺行為和認知行為的簡單類比”[2]79;基于社會的原因,“基礎主義”力圖跨越文化共同體疆界,實現(xiàn)文化交往,而尋求一個基礎;基于道德原因,“基礎主義”力圖尋求確立道德權威的根基。這樣的基礎使西方傳統(tǒng)哲學迷失了方向。因此,羅蒂認為,只有改變思維方式,進行對話,尋求共識,才能化解哲學危機。最終基礎所決定的絕對真理,是難以真正被把握的,因而,傳統(tǒng)理性主義所建構的理論體系走向式微。雖然羅蒂反對“基礎主義”所強調的絕對客觀,但是,他并沒有成為“相對主義者”,因為他認為特定社會不可能離不開特定的種族,“種族中心主義者”是從種族的需要出發(fā)來談論真理的。在這里,超越一切的絕對性就不存在了,自然也不存在絕對標準。這異于通常人們理解的“相對主義”,是有限度的相對主義,即“種族中心主義”。換句話說,是實用主義的相對主義?;谂既恍远泵嫔钍澜纾粷M足“種族”需要,是界定真理的前提。這不同于傳統(tǒng)的“相對主義”,也不同于傳統(tǒng)的“實用主義”?;诖耍斛Q巖進一步指出,羅蒂后哲學文化是“把所有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統(tǒng)一起來的包括人在內的文化觀?!盵2]40
在分析后哲學文化特征的基礎上,《羅蒂后哲學文化思想研究》探索出了羅蒂對哲學和文化的理解,即一種全新的“小寫的哲學”。后哲學文化以對話為核心,開辟了化解世界文化危機和西方哲學困境的新路向。文化沒有標準和模式,哲學不應是專家的文化,只有“小寫的哲學”,才能憑借擬文學的特質走入生活世界,在對話中尋求意義所在,“大寫的哲學”應成為歷史。在后哲學文化的視域中,沒有了權威,也沒有了真理的壟斷,自然也不存在文化的特權,對話成了哲學的樣式,普通人獲得了話語權。平等的地位和寬容的心態(tài)是對話的前提,尋求解決問題的協(xié)同性是對話的核心,文化解釋是對話的手段,智慧是對話的關鍵,希望是對話的主題,獲得幸福、自由和適應性是對話的目標。哲學的本質在于永無止境地改造自己和社會;超越,只有不斷地超越,才能不斷地化解危機,才能面對未來,才能構建美好的愿景。
《羅蒂后哲學文化思想研究》認為,后哲學文化帶來一場思維方式上的革命,通過否定理性霸權,來探求現(xiàn)代社會的合理性,這盡管還有理性主義色彩,但是在思維方式上已經實現(xiàn)了根本性的變革,要在現(xiàn)代意義上對理性進行重估,力求它能在合理性視閾下發(fā)揮應有的價值。羅蒂提出了“較強的”理性和“較弱的”理性?!拜^強的”理性是指事前制定的富有條理性成功標準,而“較弱的”理性是指合情理的東西,是具有“寬容意識”的理性。寬容意識“體現(xiàn)的是一種謙遜的、自我批判的、承認自我并愿意傾聽別人批判性意見、不斷向經驗學習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存方式?!盵3]5-6只有這樣的寬容,才能使多樣性存續(xù),才能避免單一性帶來的弊端?!拜^弱的”理性有利于“避免獨斷主義、自衛(wèi)心理和義憤”[2]128,這是“較強的”理性所不能做到的。因此,“我們應該避免‘較強的’理性觀,提倡‘較弱的’理性觀?!盵2]128羅蒂對理性的理解較傳統(tǒng)哲學的理解更為全面,是基于人的生存而言的理解,避免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分裂,真正反映了理性本質精神,是“屬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理性”[2]130。羅蒂以后哲學文化重構了理性文化。
《羅蒂后哲學文化思想研究》對后哲學文化的剖析,使我們深入地理解了:他者存在的客觀性,要求人們必須具備“開放的包容心態(tài)和寬容的對話精神”;那種僅存普遍公度性的認識論哲學,不可避免地受到“不以發(fā)現(xiàn)真理為目的”對話式哲學的沖擊,而對話式哲學力圖通過平等對話來解決“種族和諧”問題,因此,羅蒂反對文化霸權而倡導文化的多樣性,試圖終結傳統(tǒng)的哲學思維方式,為人們化解現(xiàn)代文化危機提供一種文化模式,是對“哲學的一次自我更新和擴展”。后哲學文化不是否認文化的價值判斷,也不是否定真理標準,而是要打破文化交往的霸權,以“新解釋學的對話精神,以調節(jié)話語溝通的沖突和矛盾”[2]184。
只有“對話”,才能“恢復人的日常生活的隱喻中所蘊涵的生命的靈魂、激情和想象”[2]189-190,才能實現(xiàn)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權利,才能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長遠利益。對人類生存的本質和價值的關注等,使羅蒂后哲學文化實現(xiàn)了與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視閾融合?!读_蒂后哲學文化思想研究》認為,后哲學文化不但為我們理解文化多樣性提供了新思維和新理念,也為我們做出正確的文化抉擇提供了新啟示。但是,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局限使羅蒂“否定一切反映論,否定了語言與世界的聯(lián)系,從而根本否定了客觀性,這顯然也是錯誤的”[2]221。
[1]Richard Rorty.Consequences of Pragmatism[M].Minnesota: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2]王鶴巖.羅蒂后哲學文化思想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1.
[3]賀來.邊界意識和人的解放(自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敬晶〕
B712.5
A
1002-2341(2015)04-0154-02
2015-05-25
張志順(1969-),男,黑龍江賓縣人,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