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玲
在所有文學體裁中,詩歌是最富有靈氣和美感的一種言說形式。它以豐富的人文潛質,潛在的繪畫美,優(yōu)美動聽的韻律,錯落有致的建筑美,以及深邃的意境,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正因此,詩歌教學成為文學教育的最好手段之一,就如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根據(jù)詩歌表象的鮮明性,用語的變異性,表意的含蓄性和情感的豐富性,可對教學做以下建構。
一、了解背景,培養(yǎng)學生信息處理能力
學習詩歌絕不能脫離作者與時代去憑空解讀作品本身,否則很有可能對詩歌原意的理解造成誤差。上課時,教師可采用學生匯報信息、教師補充資料的方式來“知人論世”,即了解作品作者的背景,包括作者的情感、身世、寫作風格等;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包括時代特征、風俗環(huán)境、政治因素等。
二、通讀全詩,培養(yǎng)學生感受能力
通讀時,第一步是解決詩歌中的生字詞。教師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采用以學生意見為主的解構、形象化等方式。第二步是朗讀全詩。教師激勵學生采用賽讀、組讀、群讀等多種形式,做到不漏字、不錯字;第三步是教師適當?shù)貍魇谝恍┗镜囊髡b方法。并根據(jù)詩歌的平仄規(guī)律節(jié)奏來協(xié)調語音的長短、輕重,注意詩歌的韻腳,注意融合表情和動作。
三、深入分析,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時,注重采用“連詞成句,串句成詩”的方式。教師要注意在學生自發(fā)查找的基礎上作進一步講解,可采用組詞、對比等方法強化理解。再引導學生把已經理解的字詞組合成通順、明白的句意,可讓學生在互相表達或者小組討論等形式中得到深入。其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來發(fā)表獨立的見解。
四、細致品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詩歌正是非常好的美育教材——中國詩學從來強調:“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情見于言外”。因此,教師在給予學生充分自主的體驗空間的同時,要引導學生調動他們已有的各種知識和已有的生活體驗,對作者的感受過程進行還原,進入作者情景中。
五、啟迪智慧,培養(yǎng)綜合能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fā)、鼓勵。”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領悟和把握自己前面發(fā)生過審美過程,通過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了解作者新穎的立意;讓學生透過表層的字詞領悟詩歌中含有的哲理等;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思考,從而對詩歌的遣詞造句、思想結構、情調境界等方面做出判斷、進行評價——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可給予適當?shù)目隙ā?/p>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