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欽
◆鞏固訓(xùn)練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明]宋 濂
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dá)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fēng),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文章從幾個方面表現(xiàn)了作者的求學(xué)之苦和用心之專?
2.請簡要概括作者求學(xué)時的客觀條件。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與朱元思書
□[梁]吳 均
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fù)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2.“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對這里山水的總的評價,試根據(jù)作者的描寫,分析這里的山“奇”在何處?
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與友人書(節(jié)選)
□[清]顧炎武
人之為學(xué),不日進則日退。獨學(xué)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xí)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dāng)博學(xué)審③問,古人與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狈蛞钥鬃又?,猶須好學(xué),今人可不勉⑤乎?
[注釋]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③審:詳細(xì)。④稽:探究、考察。⑤勉:勤勉,努力。
1.王安石在《傷仲永》中談的是“成才”,本文談的是“做學(xué)問”,二者的側(cè)重點各有不同。請根據(jù)你的理解,談?wù)劸唧w有什么不同。
2.概括本文所論述的主要內(nèi)容。
◆拓展訓(xùn)練
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核舟記
□[明]魏學(xué)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yuǎn),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cè),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細(xì)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1.解釋下列黑體的詞
(1)為宮室、器皿、人物 ( )
(2)中軒敞者為艙 ( )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
(4)高可二黍許 (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嘗貽余核舟一。
(2)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3.將蘇軾的《赤壁賦》《后赤壁賦》中的名句分別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4.寫出兩句與船有關(guān)的詩詞句。
五、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三 峽
□[北魏]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1.下列句中的黑體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寡人無疾
B.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屬予作文以記之
C.哀轉(zhuǎn)久絕/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D.良多趣味/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2.對下列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漫長的)七百里三峽里,兩岸都是接連不斷的高山,也沒有中斷的地方。
B.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這時的三峽)水清、樹榮、山高、草茂,確實是游覽的好地方。
C.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所以打魚的人唱出了:“巴東三峽巫峽最長,聽到猿猴聲聲哀鳴,眼淚就沾濕了衣裳。”
D.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dá),這時候,只要早晨(乘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之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便騎上快馬、駕著風(fēng),也沒有這樣快?。?/p>
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詩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寫下的《早發(fā)白帝城》。請說說其中后兩句詩與文中“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之間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4.文章花了大量筆墨,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直接描繪三峽的景物,而第四自然段中卻寫到“漁者歌曰”,采用了什么描寫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六、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蒲留仙寫書
□[清]鄒 弢
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于諸子,非僅抗于左史、龍門①也。
相傳先生居鄉(xiāng)里,落拓?zé)o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于人。
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②,中貯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zhí)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書方告蕆④。故筆法超絕。
(選自《三借廬筆談》)
[注釋]①左史、龍門:指左丘明和司馬遷。左丘明著《左傳》,司馬遷生于龍門。②罌(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煙草的舊音譯名。④蕆(chǎn):完成。
1.解釋下列句中的黑體詞語。
(1)落拓?zé)o偶( )
(2)煙茗置身畔( )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蓋脫胎于諸子,非僅抗于左史、龍門也。
(2)見行道者過,必強執(zhí)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
3.用原文的話概述《聊齋志異》的特點。
4.請簡要歸納本文敘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