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第一中學 張 巖
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育教學案例漫談
◎大慶市第一中學 張 巖
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對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決定著一所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更關乎新課改工作的成敗。因此,在學校構建高效課堂,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各種舉措下,筆者積極探索與實踐,具體如下:
高效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好,并且取得較大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
從理論上來說,這樣的定義固然沒有問題,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想實現以上目標是相當有難度的,也是難以衡量的,而且對于究竟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的“高效課堂”,我還有所質疑。
誠然,課堂教學的確是一個“效度”的問題,但這個“效度”又是絕不可能用同一標尺來衡量的,因為左右課堂教學“效度”的因素實在很多。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既然是“雙邊活動過程”,那么,“高效課堂”就必然要指向“教師高效地教”和“學生高效地學”兩個方面,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目前對于高效課堂的評判標準卻有點模糊不清。高效課堂本應該以學生“學的效益”為基準點和歸宿點,但我們的評判似乎很少去了解、去關注學生到底學得怎樣。在評價一堂課是否“高效”甚至“有效”時,我們似乎很少去問問學生的感受,而仍然是以教師“教的效率”為出發(fā)點和評價點——這或許正是課堂評價的頑疾。
從目前鋪天蓋地的所謂經驗來看,“高效”無不集中于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組織等幾個方面。2011年8月《教研天地》里徐師品老師在《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探索》一文中明確指出,高效語文課堂的基本流程:明確目標——自主學習——整體把握——精讀品析——交流展示——總結拓展。我們試想一下,學生每天坐在教室里都是用這樣的一種流程學習語文這將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語文教師授課時的“生命體驗”和學生的“審美享受”又將去向何方?語文課中那種濃郁的“文化氣息”和“詩意美感”將付之東流?
有的學校還規(guī)定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用時比例。表面上看,似乎顛覆了傳統,避免了“滿堂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騰出了時間和空間,但實際上可能“形式大于內容”,關注更多的依然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只是增加了人為的甚至是僵化的限制。無論是“10+30+5”的模式也好,還是“10+35”的機制也罷,這后面的“35分鐘”都是一個缺少關注的未知數。
我們知道,語文課堂教學以課文為教學載體,不同課文的難易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即便是同樣的一篇課文,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其難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又怎么可以用同一把時間的標尺來規(guī)定“教師的教”呢?也許在我們面對《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樣相對淺顯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能確實只需要用少量的時間進行點撥、引導,大部分學生就能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但是面對像《逍遙游》這樣內容艱澀的文章呢?即便是教師“全力以赴”,其教學的效果對于一部分學生而言恐怕也可能會不盡如人意。
從課堂教學的構成要素來看,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大致有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任務和教學效果四個方面,這固然不錯。但是,我始終覺得,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最重要、變數最大的還是人的因素。這里所說的人的因素,既有教師的因素,更有學生的因素。其實,這其中的道理我們都明白,即便是相同的教學目標、相同的教學內容、相同的教學時間,不同教師的處理方式、教學手段,其教學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再者,作為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現有的學習基礎、理解和接受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等是存在較大差異的,絕無可能整齊劃一,那么,又怎
么可能同時趨向于“高效”呢?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時間,同樣的教學方式,對于部分學生而言,可能是“高效”的,但對于另一部分學生而言則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我們不能排除對于極少數學生而言可能還是“無效”的。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優(yōu)化課堂結構,加大課堂容量,將課堂教學的主要時間放在對關鍵問題的探究上。但是,不要說同一班級中學生的學習層次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即便是學生能力相對整齊,課堂教學能否“高效”甚至“有效”,很大程度上也還要依賴于學生的課前準備。“課前準備”與“教學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成正比。如果學生課前準備不足,勢必影響到課堂進度和教學效率,教師就不得不花費時間用在非關鍵問題上,“教師的教”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又如何能夠“高效”呢?而對學生個人而言,課前準備不足,就有可能跟不上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學的效益”就無法保證,“高效”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久之,則易造成學習的困難。再進一步說,這“課前準備”的程度說到底也還是有差異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似乎沒有“最充分”,只有“更充分”,因而也很難用一個尺度去衡量。
因此,所謂的“高效課堂”只可能是有比較的、相對而言的,最可能的情況是同樣的教學,對一部分學生可能是高效的,對一部分學生則可能是低效的,“全面達標”是不太現實的;而且,如果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的“高效課堂”確實存在,那也應該是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言的,因為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針對以上在語文高效課堂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從自身的實踐與研究出發(fā),從班級文化建設、語文教學設計和教育科研三個方面漫談一下我的教育教學。
1.從語文教學設計中研讀“有效課堂”與“一語三文”
①運用的主要授課模式是“一語三文”=語言*文章*文學*文化
程少堂老師的語文味理論和實踐探索在我國語文教學界有廣泛、深刻的影響?!墩Z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11年第11期發(fā)表江蘇王愛華、曹春華的長篇專論《國內“語文味”十年研究綜述》,該文指出:“‘語文味’從當初的一個實驗性、先鋒性的話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了語文人的顯語、共用語和日常用語”“‘語文味’的影響已經遍及全國,深入人心”“‘語文味’從起初一個模糊的概念,經過多年的建構發(fā)展,已經成為支撐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成為指導語文教學方向的重要指針?!?011年,程少堂老師還攜語文味走上北大講壇。四川師大文學院許書明教授在本校文學院開設《當代名師教學藝術研究》選修課,中學部分選擇了于漪、錢夢龍、魏書生等8位教師進行研究,程少堂老師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
有“語文味”的課是一節(jié)好課,是一節(jié)有效的語文課的基礎,是有可能成為高效課堂的一節(jié)課。這里的“高效”我們可以暫且理解為“實效”“有效”和“長效”。
什么是語文味?這里引用程老師的定義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的思想指導下,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師生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生發(fā)思想之快樂與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這也正是我所理解、想要達到的“高效課堂”的完美境界。
現以筆者曾經上過的三節(jié)公開課為例,展現我在語文味課堂方面所做的探索。
A.以中國詩歌美的“四個代表”為主線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學生當時第一次接觸“一語三文”的教學模式:語言、文章、文學!
B.以“毛澤東詩詞的文化密碼解析”為主線教學《沁園春·雪》。在“一語三文”的基礎上加上新的賞析方法,以歌謠的形式教新的賞析角度。
C.以“‘忠孝兩全’的文化符號”為主線教學《木蘭詩》。運用以下方法:四步閱讀法=寫了什么+為什么寫+怎樣寫的+寫得怎樣;四美賞析法=語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學之美*文化之美;四知學習法=知背景+知作者+知內容+知主旨。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教學主要依據學生的學情,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掌握每一個學生本學科的現有知識能力和實際水平。
②運用的重要輔助手段是“思維導圖”
主要采用“課上師生手繪+課前教師電腦繪制”兩種方式來進行教學,目前我們課題組的語文教師已經全部會操作思維導圖的軟件,以后會嘗試讓學生自己用電腦繪制一冊語文書的知識體系,便于學生進行語文學科的整合復習。
A.《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上課教師手繪最為簡易的板書,便于初一學生有一個認識和理解的過渡。課前教師運用電腦繪制大型思維導圖,教師上課除了在黑板上寫字外,圖形的呈現配有文字的填充也是可以的。
B.《沁園春·雪》。因為此課是一節(jié)公開課,所以課前教師先用電腦繪制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繪制不用全、深、大,只在圖上投射出授課內容即可,課結尾部分眾多學生手繪了“東征”路線圖。
C.《木蘭詩》。課前教師電腦繪制思維導圖,在前兩次課的基礎上,此次課的思維導圖又有所改進??紤]到課堂很多生成不可預料,因此圖中有很多留白。上課時,師生探討研究后再填在思維導圖上。
同時還采用了其他教學方式,如授課題目采用另擬命題的形式;作品賞析中滲透師生的生命體驗;把“歌謠”“打油詩”的形式引入語文課堂,例如《朝代歌》《高低抑揚歌訣》《改錯謠》《詩詞鑒賞歌謠》等。
2.以上課例的個性特征
文化落腳點不同:
①《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側重“月”的意象。賞析重點在“月亮”,突出月亮這一意象是中國人情感深處最神圣的殿堂、最純厚的依戀。
②《沁園春·雪》。這首詞以“大氣磅礴”為主要創(chuàng)作風格和研究線索,這可以看作是中國文化的落腳點。
③《木蘭詩》。這一南北方民歌中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在我看來是忠孝兩全的“文化符號”。
教學策略不同:
①《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程少堂的《程少堂講語文》為基礎,倡導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的設計理念。
②《沁園春·雪》。以曾大興的《20世紀詞學名家研究》為基礎,提倡詞內看詞(語言★文章★文學)+詞外看詞(文化)。
③《木蘭詩》。倡導德教雙馨+德智和諧。
解讀深度不同:
①《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學生入學兩個月后教學此課,以單線教學的形式,強調中國的“月”文化:月是中國人最美好的感情寄托;月是中國人理想的人格精神的象征;月是中國人擺脫現實痛苦,企盼超越現實,獲得幸福的精神伊甸園。
②《沁園春·雪》。在學生入學3個月后教授此課,采用“毛澤東詞的風格+詞中上下闕內容的界定”雙線教學形式。
③《木蘭詩》。在學生入學8個月后教授此課。采用“木蘭詩的作品特色+木蘭的人物形象”雙線教學的方式,強調語言之美:草原牧歌的音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文章之美:不拘謹嚴的生動描寫,富有民歌味;文學之美:巾幗英雄的藝術形象,富有時代感;文化之美: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富有中國味。
從以上3個課例來看,教師內外兼修的成長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是隨時間變化呈螺旋上升趨勢的。任何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策略都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學到知識,在學習知識中體驗到快樂,在快樂的學習中得以豐富和發(fā)展。
3.從我的教育科研中研讀“有效課堂”——“四步閱讀法”
我從2008年學校所舉行的“紅燭獎”賽課中得到啟示,從那時起決定研究“四步閱讀法”。后來課題《以“經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成功立項,并由市級課題晉升為省級課題,有關此內容的研究又更進了一步。
①選題的意義和研究價值:針對初中生對課內外閱讀缺乏興趣、沒有時間讀“經典美文”和找不到恰當的自讀方法等問題,尋找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
其研究價值如下:
A.使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不僅要著眼于現在,更要放眼于未來。
B.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手中有限的閱讀資源。
C.學生能夠運用正確的閱讀方法去讀書、學習。
②研究目標: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學生實際和教師特點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課程體系,經過一定的實驗和推廣,逐漸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課外閱讀能力,并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長期關注,并可以深入研究的課題,“四步閱讀法”還被編寫進了校本教材。隨著課題的不斷深入,第二本和第三本校本教材在扉頁部分也加入6幅以“四步閱讀法”為主的思維導圖。
草根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yè)、推動教育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校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培育中小學科研文化,引導教師注意草根科研的“三要”:要課研、要刻研、要可言;“三不要”:不要言舊、不要言就、不要厭究。這樣,草根科研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功能,真正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育質量乃至推動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簡而言之,草根科研是我構建有效課堂的根本動力。
總而言之,構建高效課堂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教師或學生單方面就能實現的,更不是靠一個固定的教學流程、授課模式以及規(guī)定授受時間所決定的。教師務必要以教育理論作指導,結合中學語文新課標,自覺地不斷實踐、反思、總結、完善和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構建出中學語文高效課堂。詩人巴爾扎克說:“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我不在咖啡館就再去咖啡館的路上”,我說:“目前我的語文教學還不是高效課堂,因為我正從有效課堂出發(fā)去走在找尋高效課堂的路上”。
E-mail:lili79928@163.com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