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第四中學(xué) 付延聲
反襯
——打開《地下森林?jǐn)嘞搿非樗贾T的鑰匙
◎佳木斯市第四中學(xué) 付延聲
反襯是散文寫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張抗抗的散文《地下森林?jǐn)嘞搿愤\用多處反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思想深邃。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可以在仔細(xì)閱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dǎo)學(xué)生深入理解這些反襯的作用,引導(dǎo)學(xué)生在讀中品析,在品中感悟,這樣可以帶領(lǐng)學(xué)生找到一把打開課文情思之門的鑰匙,進而體會文章中優(yōu)美的文字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作者深沉的感情。以下是文章中運用的幾處反襯。
一、普通森林的“雄偉壯麗”反襯地下森林的不同平常。普通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是“植物世界驕傲的代表”。地下森林“擁有珍貴的樹木,這大自然無價的財富”,然而地下森林卻“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在這樣的對比之后,作者慨嘆道:“多么不公平啊,你這個世上罕見的地下森林?!闭n文的第2段,作者有3個疑問——“可是你,為什么長在這里?”“你從哪里飛來?”“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那漫長的歲月?”帶著這3個疑問,帶著對地下森林命運的深深關(guān)切,作者引導(dǎo)我們追尋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以及地下森林的高貴品質(zhì)。
二、小草的“高”反襯地下森林的“低”。文章有兩處小草對地下森林的反襯。第一處,課文第二段,“裊裊煙云在我身邊飄浮,而你那充滿生機的樹梢,卻剛夠得著我的腳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兒高?!边@是欲揚先抑的寫法,用小草反襯地下森林惡劣的生長環(huán)境——幽深的谷底,從而體現(xiàn)了命運對地下森林的不公。第二處,課文第二十四段,“干枯的小草兒在我腳下發(fā)出簌簌的響聲,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確實比你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幾公分呢,這得意的小草兒?!边@里的小草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象征那些沒有才能,只是憑借“地勢”而得意的人,作者以“物事”寫“人事”,用小草的淺薄來反襯地下森林的偉岸。作者沒有理會小草的“提醒”,而是“想攀著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弊髡哒J(rèn)為“那兒的樹木雖然遠(yuǎn)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可見,作者對小草和地下森林的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的,在這里,作者的愛憎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雄鷹有時會比雞飛得低,但雞永遠(yuǎn)飛不到雄鷹的高度。小草對地下森林的反襯,更顯出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和深沉厚重。
三、太陽對谷底的遺棄反襯大風(fēng)、山泉、魚鱗松、白樺、青楊、黃菠蘿等的真誠幫助。課文第十段這樣寫太陽對谷底的無情與偏私,“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對它的歡呼致意,卻從來沒有到這深深的峽谷的底部來過。它吝嗇地在崖口徘徊,裝模作樣地點頭。它從沒有留意過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將它遺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幾束光線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窺測,也是斜視著,沒有幾絲暖意?!泵鎸μ柕牟还?,峽谷并沒有悲哀,它的深沉與堅韌,對生命的極度渴望,對尊嚴(yán)的不屈守望和對未來的不滅希望贏得了理解、敬佩、幫助,深邃的谷底升起一縷縷人性的光芒。長空的大風(fēng)經(jīng)過這里“便很快理解了它”“把坑口的石塊碾成粉末,一點一點地撒落到
峽谷的石縫里去”;潔凈的山泉“也終于明白了它”“一滴一滴滲進石縫里去,把石塊碾成的粉末變成了泥土”;山頂?shù)聂~鱗松和它“心心相通”,敬仰之余,將沉甸甸的種子“獻身于那沒有陽光的‘地下’”;在它的感召下,“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它們勇敢的種子,都來了,來了?!被茧y中自有真情,逆境中收獲關(guān)愛,世上沒有永遠(yuǎn)絕望的人生,只要我們的心底閃爍著進取的火光。
四、坡上小苗和谷里小湖的討巧反襯地下森林的隱忍?!捌律锨啻涞男∶缬懙藐柟庀矚g了,陽光便慷慨地?fù)釔鬯鼈??!倍安恍业膷{谷,它本可以變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輕而易舉就可贏得人們的贊美”。小苗和小湖善于討巧,茍且適應(yīng),但這不是地下森林的風(fēng)格,它“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隱姓埋名”“總好像在期待著什么,希望著什么”。地下森林安于寂寞,隱忍堅韌,不圖名,不浮躁,不媚俗,不隨波逐流,它內(nèi)心有獨立的自我,它以方向明確、成色純粹的追求回饋生活的贈予,它把目光投向了千萬年后的目標(biāo),用對希望的執(zhí)著譜寫生命的奇跡。這讓我想起了著名詩人食指的詩歌《相信未來》,在壓抑和痛苦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詩人無時不在地渴望和憧憬著光明,他在為理想和光明而奮斗、而掙扎。張抗抗和食指,都有過知青經(jīng)歷,都經(jīng)歷了動亂年代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洗禮,在憧憬未來上,他們是何其相似!
五、峽谷底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反襯地下森林蔚為壯觀的景象。課文第三段這樣描寫那場火山噴發(fā),“狂風(fēng)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巖漿橫溢,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隨后,在課文的第五段作者寫道:“一切都改變了:燒焦的石頭取代了綠色的森林,黑色的巖漿覆蓋了嬌艷的野花。多么寧靜的世界喲,萬籟俱寂,沒有百鳥啾啾,沒有樹葉沙沙……”火山制造了峽谷、深淵,也在這里留下了恐怖和死寂?!吧绞枪舛d禿的,谷是光禿禿的”,生命在這場浩劫中不復(fù)存在,這一方世界仿佛又回到了遠(yuǎn)古洪荒,這就是地下森林生存的極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地下森林開始踏上了自己的復(fù)生之旅。生有多難,很多時候要看生存的的環(huán)境如何,作者將谷底描摹成死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森林就更多了一份悲壯與堅韌。千萬年的等待沒有等涼生命的渴望,幽暗的峽谷里竟然聳立著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地下森林譜寫了一曲逆襲命運的壯歌。冰心老人有詩云:“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她當(dāng)初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面對地下森林,誰又能忘記他在峽谷的不毛之地艱難成長的歷程!
六、以普通人對地下森林的認(rèn)識反襯“我”對地下森林的理解與歌頌。地下森林在幾萬年的生長過程中無人問津?!斑M入了人類的文明時代”后,“終于有一天,人們在昔日的死火山口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跡,一個生命史上的奇跡”,地下森林橫空出世。人們做了什么?有人為它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地下森林,但卻沒有人見過地下森林的全貌,人們有的只是好奇。而作者“為尋你爬上了高高的嶺,原只是因為好奇”一句表明“我”來此的初衷和人們并無兩樣,但結(jié)果是“想不到你如此強烈地震動了我的心懷。我不愿離去了”,這和普通人的感受就大相徑庭了。發(fā)生了什么?“我”在造訪的過程中聯(lián)想不息,思想不止,在地下森林身上看到了自己乃至一代人的身影,于是地下森林就成為承載著“我”深刻思考的載體,超然于植物世界,閃爍著“我”深邃的主觀之光。我們可以梳理一下作者的思想變化過程:好奇而來——慨嘆不公——聯(lián)想沉思——震動心懷——不愿離去——贊美謳歌,這一過程中“我”作為獨特的“這一個”和其他人區(qū)別開來,“我”是地下森林的知音,亦或是地下森林是我的精神導(dǎo)師??傊?,正因為有了“我”的理性思考,才有了一種將自然現(xiàn)象升華為一朵盛開的思想之花的過程。
為什么張抗抗在《地下森林?jǐn)嘞搿分惺褂昧巳绱硕嗟姆匆r?主要的原因在于要更好地抒發(fā)心中的“不平之氣”?!安黄絼t鳴”,鳴要找到依托,地下森林最精準(zhǔn)地?fù)糁辛俗骷倚闹械那樗贾姡嗵幏匆r則使鐘之樂音更具層次感和辨識度,從而使一人心里發(fā)出的聲音成為回響在千萬人心間的交響樂。
E-mail:18609308@qq.com
?編輯/呂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