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鵬 程
(北京大學(xué) 政府管理學(xué)院,北京100871)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中國對洛克思想的介紹主要發(fā)生在1949 年新中國成立之后,而對洛克思想的研究則是在改革開放后。至于洛克曾加入現(xiàn)代共濟會成立以前的古代共濟會所成為共濟會員[1],深度卷入光榮革命前后的英國現(xiàn)實政治的歷史則不為人知。中國學(xué)界對洛克思想的理解,仍停留在對洛克思想的文本所給出的普遍主義的解釋上,鮮見深入文獻層面及還原洛克思想所處語境的有關(guān)研究。
新中國成立前,洛克著作已有少量譯出,如1937 年傅任敢所譯的《教育漫話》。晚清和民國時期,中國政治思想的主要爭論焦點在君主立憲制或共和制、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上,由于政治形勢緊迫,具有濃厚貴族色彩的洛克思想并不引人注目。
新中國成立后,從1953 年開始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馬恩原著中,多處提及洛克。1959 年和1964 年,商務(wù)印書館分別翻譯出版了洛克的《人類理解論》(關(guān)文運譯)及《政府論(下)》(葉啟芳、瞿菊農(nóng)譯),但對這些著作的研究當(dāng)時并未展開。洛克思想的中文研究論文現(xiàn)有200 多篇,其中只有不到10 篇是1979 年以前發(fā)表的??梢姡瑢β蹇怂枷氲难芯渴歉母镩_放后的事情。
當(dāng)前,中國學(xué)界對洛克思想的研究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理論,包括政府前提理論和政府組織理論。政府前提理論是指在自然理論(自然狀態(tài)、自然法、自然權(quán)利)和自由理論(自由觀、個人權(quán)利、政治自由等)的前提下,通過所謂社會契約論、同意理論等,推導(dǎo)出抽象的政府起源學(xué)說;政府組織理論包括有限政府、分權(quán)理論和政府作用等。二是認(rèn)識論,包括感覺論、經(jīng)驗主義、語言學(xué)思想等。三是教育理論,包括教育前提理論,以及針對德智體教育、不同人群教育等的有關(guān)思想??梢?,當(dāng)前研究非常依賴于對洛克著作的翻譯狀況。
除了上述有關(guān)思想的內(nèi)容外,洛克思想中很多重要領(lǐng)域的研究尚處空白。一方面,對文獻學(xué)而言,在中文中,至今還沒有較為完整的、相對權(quán)威的洛克全集翻譯出版,由此也造成了在研究洛克思想時,出現(xiàn)了某種狹隘性的問題。某些洛克的譯著雖附有洛克的小傳,但至今沒有專門洛克傳記研究的出版。另一方面,對洛克的思想內(nèi)容而言,若干重要領(lǐng)域的研究尚未開展,其中包括:法律思想方面,洛克是世界上第一部憲法《卡羅來納基本憲法》的執(zhí)筆人,他在憲法學(xué)和其他法律理論上持何立場未予厘清;經(jīng)濟思想方面,洛克著有貨幣價值方面的著作,且親身參與英格蘭銀行這個世界第一家中央銀行的運作,其思想和活動對金融資本主義的影響如何未予厘清;哲學(xué)方面,洛克曾于1695 年出版了《基督教的合理性》(The Reasonableness of Christianity),作為清教徒的洛克堅決反對無神論,洛克的存在論的立場對其思想體系的影響如何亦未予厘清,其立場是洛克全部思想的基礎(chǔ)。此外,對洛克本人的政治實踐及其在歷史上重大事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更是缺乏深入研究。
近兩年,筆者對英美共濟會的核心組織展開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在共濟會文獻中,記載了一封洛克加入古代共濟會所的重要信件,顯示了洛克與這個跨國秘密社團之間存在隱秘的聯(lián)系,也表明了洛克深度涉入英國的現(xiàn)實政治。
這封信件是1696 年5 月6 日,由洛克寄給第八代潘布羅克伯爵托馬斯·赫伯特(Thomas Herbert,8th Earl of Pembroke,1656—1733)的。信中提到,由于洛克能夠熟讀古英文,赫伯特期望他就亨利六世(Henry VI,1421—1471)的一份古代共濟會手稿進行解讀。這份手稿當(dāng)時存在于牛津大學(xué)的博德萊安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2]。
托馬斯·赫伯特曾于1689—1690 年擔(dān)任英國皇家學(xué)會第八任主席,洛克則是皇家學(xué)會研究員。洛克在1690 年出版的《人類理解論》就是獻給赫伯特的。與洛克通信時,赫伯特正擔(dān)任掌璽大臣(Lord Privy Seal),該職位是樞密院中排名第五的國務(wù)大臣。1699—1708 年,赫伯特先后兩次擔(dān)任英國樞密院議長(Lord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任職長達7 年多之久,該職位當(dāng)時相當(dāng)于英國首相。洛克的庇護人沙夫茨伯里伯爵曾于1679 年也擔(dān)任過該職位。
洛克回復(fù)給托馬斯·赫伯特的信件譯文如下:
閣下:
在科林斯先生的協(xié)助下,我終于拿到了您在博德萊安圖書館曾經(jīng)很驚奇地看到的那份手稿的副本;而且遵聽閣下旨意,我已經(jīng)將它隨此信寄給了您。在手稿副本上的絕大部分注釋,都是為了讓我的女主人瑪莎能夠閱讀它,是我昨天才添加上去的。瑪莎對石匠兄弟會(Masonry)非常感興趣,以至于她說自己非常期望成為男人,這樣她就能加入到這個兄弟會了。
該手稿本身是個抄本,而它至少也應(yīng)該是160 多年前的了;然而(您從其標(biāo)題就能看出來),手稿本身仍只是某個還要更早100多年的原件的抄本;從手稿可以看出來,其原件為國王亨利六世的親筆。他當(dāng)時是在什么地方寫下這個,現(xiàn)在還不能確定;但是,它看起來似乎是對石匠兄弟會中某人的一場詢問(或許是在國王面前直接進行)。如手稿所言,當(dāng)他成年以后,他自己就加入了石匠兄弟會;此后就停止了以前對石匠們的迫害;但我要說,不能因我對事情的說明而影響您的判斷。
我不知道這份舊手稿會怎樣影響您的觀點;不可否認(rèn),這份手稿已經(jīng)引起了我的很大興趣,乃至于我想要加入這個兄弟會,我已經(jīng)決定在下次去倫敦時就加入(如果我被允許的話)。我很快就過來。
您最忠順和謙仰的仆人
約翰·洛克
1696 年5 月6 日
這封涉及洛克和共濟會關(guān)系的重要信件英文原文如下:
My Lord,
6th May,1696.
I have at length,by the help of Mr. Collins,procured a copy of that MS. in the Bodleian library,which yon were so curious to see;and,in obedience to your Lordship’s commands,I herewith send it to yon. Most of the notes annexed to it are what I made yesterday for the reading of my Lady Masham,who is become so fond of Masonry as to say,that she now more than ever wishes herself a man,that she might be capable of admission into the Fraternity.
The MS. of which this is a copy,appears to be about 160 years old;yet (as your Lordship will observe by the title,)it is itself a copy of one yet more ancient by about 100 years;for the original is said to be the hand -writing of K. Henry VI. Where that prince had it is at present an uncertainty;but it seems to be an examination (taken perhaps before the king)of someone of the brotherhood of Masons;among whom he entered himself,as it is said,when he came out of his minority,and thenceforth put a stop to a persecution that had been raised against them;but I must not detain your Lordship longer by my preface from the thing itself.
I know not what effect the sight of this old paper may have upon your Lordship;but for my own part I cannot deny,that it has so much raised my curiosity,as to induce me to enter myself into the Fraternity,which I am determined to do (if I may be admitted)the next time I go to London,and that will be shortly.
My lord,
Your Lordship's most obedient,and most humble servant,
John Locke[3]287
上述信件透露出很多重要信息,其中三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就洛克與赫伯特的信任關(guān)系而言,洛克是受赫伯特的委托來翻譯這篇以古英文寫成的有關(guān)石匠組織的文獻的。為了弄清楚這份文獻的內(nèi)容,赫伯特直接或間接地告知了洛克,在倫敦確實存在著一個現(xiàn)實的石匠兄弟會組織,他本人即是該組織成員。洛克曾跟隨沙夫茨伯里伯爵參與諸多重大事件,但他本人之前并不知道這個組織的存在。該組織在光榮革命后的第七年才向洛克透露了其存在,可見隱秘程度。二是就洛克與赫伯特的通訊方式而言,在有關(guān)洛克的歷史文獻中,并沒有看到赫伯特寫給洛克的信,而只有洛克的這封回信。這說明,赫伯特極有可能是通過其他方式通知并委托洛克來翻譯此篇文獻,這顯示出赫伯特對待這件事情非常謹(jǐn)慎。雖然他對洛克給予信任,但并不希望其他人知道此事并給別人留下把柄,可見該事在當(dāng)時具有很強的敏感性。三是就洛克和該石匠兄弟會組織的關(guān)系而言,洛克在看過該手稿的原始抄件后,立刻明白了赫伯特這樣一位重量級政治家研究石匠兄弟會這樣組織的目的。即新教貴族們已經(jīng)準(zhǔn)備與平民以兄弟相稱并在該組織中建立起彼此相互平等的關(guān)系,洛克對這樣的組織可以起到怎樣的政治社會作用十分清楚。赫伯特向洛克表明了該組織的存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暗示洛克具備加入該組織的資格。洛克知道加入這個組織需要申請和批準(zhǔn)后,積極地表達了期望加入該組織的意愿,并約定了下次去倫敦加入該組織的時間。
有關(guān)洛克加入這個組織的情況,共濟會研究專家喬治·奧立弗曾寫道:“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在他提出入會申請前即對所設(shè)想的石匠會團持有贊賞的觀點,一定在他入會(his initiation)后得到了充分的證明。”[3]306
該重要信件最早刊登于1753 年英國的《紳士雜志與歷史紀(jì)年(The Gentleman's Magazine,and Historical Chronicle)》第23 卷。該刊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Magazine”(雜志)一詞的刊物,是18 世紀(jì)英國的重要刊物之一。可以說,該信是在公開刊物上被刊登出來的。該信上方的編者注寫道:“這是一份小冊子的復(fù)本,該冊有折頁12 頁,1748年印刷于德國法蘭克福,其題目為:著名的約翰·洛克先生關(guān)于共濟會的一封信,是在一位過世兄弟的書桌或?qū)懽峙_里發(fā)現(xiàn)的?!保?]
在《紳士雜志與歷史紀(jì)年》雜志上發(fā)表的這封信,有六個方面的特征:一是該信所依據(jù)的折頁原件是1748 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印刷的,而不是在法蘭克福出版的。二是該信件是以折頁形式印刷,不是剪裁后裝訂的書冊。從折頁情況看,很明顯是先對折、然后再進行三折形成的,這樣兩面正好12 頁。三是在刊印此信件時,信件前對收信人進行了省略,寫做“Rt Hon *** Earl of ****”,即某伯爵的意思;信件內(nèi)的“Mr. Collins”也寫為“Mr. C - - - -ns”,收件人和信中人名都進行了隱藏。四是亨利六世古英文體對話手稿原文和洛克的注釋翻譯,是置放在本文引用信件第2 和第3 段之間的,而不是作為附件放在信件之后。五是該信件很可能是共濟會內(nèi)部使用的,因未出版在公開出版物找不到很正常。六是從該雜志稱呼該印刷件的所有人為“過世兄弟”,可以判斷《紳士雜志與歷史紀(jì)年》的舉辦人很可能也是共濟會員,由于這位“過世兄弟”拿到的是內(nèi)部印刷品而非原件,顯示其很可能是較高級別的共濟會員,但不是最高級別的共濟會員。
有關(guān)該信件的印刷過程及其原件存放何處,該雜志未加說明。1754 年的《蘇格蘭人雜志》(The Scots Magazine)第16 卷[5]原文轉(zhuǎn)載了《紳士雜志與歷史紀(jì)年》的這封信。并于同年,在倫敦共濟會員喬納森·斯科特(Jonathan Scott)編撰的《共濟會員手冊和歷史》中也包括了這封信,不過它是被作為對英國科學(xué)家羅伯特·皮勞特(Robert Plot,1640—1696)一篇有關(guān)共濟會的著作所做的說明而被引用的,兩處隱去的名字則被寫成“Rt. Hon. THOMAS Earl of Pembroke”(即潘布羅克伯爵托馬斯)和“Mr. Collins”(即科林斯先生)[6]。然而,該書作者未說明其信件內(nèi)容是從《紳士雜志與歷史紀(jì)年》轉(zhuǎn)載的,還是從其他渠道看到了原件。
此后,這封信件出現(xiàn)在數(shù)十部共濟會文獻中,包括各類共濟會法律書、共濟會圖書館書以及共濟會史等。不過,這些書籍經(jīng)常都把洛克信件的三個段落放在一起,而把有關(guān)亨利六世的手稿文獻及洛克的注釋作為附件放在信件后面加以編撰出版。筆者在英美文獻中,沒有看到考證該信為偽作的有關(guān)文獻,近年來,對于共濟會進行學(xué)術(shù)研究的著作仍在引用該信。
從該印刷信件所處的歷史背景看,那份折頁是在法蘭克福印刷的,可見,當(dāng)時德國的政治氣氛并不是反共濟會的。德國國王弗雷德里克二世(Frederick II ,1712—1768,又稱Frederick the Great,也譯為腓特烈大帝)于1740 年即位,他于1738 年加入共濟會,對伏爾泰等啟蒙運動思想家推崇備至。那時,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還沒發(fā)生,共濟會在這些國家中還處在受抑制狀態(tài)。為將洛克編造成古代共濟會員,不惜以古英文形式編造亨利六世時期具有相當(dāng)篇幅的手稿文獻,筆者認(rèn)為,這種可能性很小。
洛克在青年時期就進入英國近千年來最好的中學(xué)威斯敏斯特學(xué)校(Westminster School),隨后進入牛津大學(xué)學(xué)習(xí)神學(xué)。他青年時期的庇護人亞歷山大·波普海姆(Alexander Popham,1605 -1669)與英國著名的貴族家族西摩家族(Seymour Family)結(jié)有姻親關(guān)系,使洛克在青年時期迅速地接近英國政治中心。在英國皇家學(xué)會成立前,洛克積極參與其前身數(shù)個團體的活動。后來,洛克成為第一代沙夫茨伯里伯爵安東尼·阿什利·庫柏(Anthony Ashley Cooper,1st Earl of Shaftesbury,1621—1683)的門人,不僅參與起草了世界第一部憲法《卡羅來納基本憲法》(Fundamental Constitutions of Carolina),而且親身參加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光榮革命后,洛克曾在英國政府重要部門工作,與主導(dǎo)英國內(nèi)閣的輝格小集團(Whig Junto)的數(shù)位核心成員保持著密切關(guān)系,這個輝格小集團正是現(xiàn)代政黨輝格黨的源頭。
洛克本人堅決反對無神論,期望成立“將各教派同一于一個兼容并包的廣大教會”[7],這不僅與共濟會的“最高存在”信仰相一致,而且與共濟會的組織方式也高度一致。有關(guān)洛克加入古代共濟會所的這封信件,開辟了一個觀察和理解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新視角。在西方政治思想文本的背后,隱藏著更加令人驚異和復(fù)雜的歷史。洛克與共濟會的關(guān)系表明,洛克本人不僅是一位政治思想家,更是一位政治家。在進行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的過程中,除了翻譯原著外,還要了解文獻基礎(chǔ)、掌握作者的政治實踐以及他們與所處時代的聯(lián)系,這也是解讀有關(guān)文本的重要前提。
[1] 高鵬程.共濟會核心組織:暗黑矩陣[M]. 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5 -7.
[2] Samuel Cole.The Freemasons'Library and General Ahiman Rezon[M]. Baltimore:Printed and Published by Benjiamin Edes,1817:8 -12.
[3] George Oliver.Masonic Library:The Antiquities of Freemasonry[M].Philadelphia:Published Monthly,By Leon Hyneman,No.83 Dock Street,1854.
[4] Sylvanus Urban. The Gentleman's Magazine,and Historical Chronicle[M].St John’s Gate Volume XXIII,London:Printed for Edward Cave,1753:417 -420.
[5] W. Sands,A. Murray,and Cockhran.The Scots Magazine[Z].Edinburgh:printed,volume 16,1754:612.
[6] Jonathan Scott. The Pocket Companion and History of Free- masons[M]. London:Printed for J. Scott,at the Black-Swan,in Duke Lane,near West -Smithfield;and Sold by R. Baldwin,at the Rose in Fater-Noster-Row,1754:218.
[7] [英]阿龍.約翰·洛克[M].陳恢欽,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