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蕙裳 蔡玲玲 楊柳 張豐川 王宗華 陳雪燕
玫瑰糠疹,是一種色如玫瑰,表面覆蓋糠秕鱗屑的常見自限性炎癥性皮膚?。?]。中醫(yī)稱之為“風熱瘡”,又稱血疳瘡、風癬、母子瘡等,主要因血熱受風而得名。本病的特點是皮損呈向心性分布,好發(fā)于軀干及四肢近端,典型皮損為覆有糠秕樣鱗屑的橢圓形玫瑰色斑疹或斑片,皮損長軸與皮紋走行方向一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春秋季節(jié)好發(fā),病程4~8 周,通常具有自愈性,一般不復發(fā)。李元文教授從醫(yī)30余載,在本病的治療方面頗具經(jīng)驗,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將其對于本病的臨證心得與治療經(jīng)驗介紹如下。
在病因病機方面,《醫(yī)宗金鑒》中提出“此證由風熱閉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癢時作,血燥多熱”。李元文教授認為這一觀點說明了玫瑰糠疹內(nèi)有血熱之基礎(chǔ),外有風熱之誘因,血熱、風熱相搏于肌膚,內(nèi)外二因合邪為病。因此,需要抓住血熱、風熱兩大基本病機。
患者血分蘊熱的原因有很多。七情內(nèi)傷,氣機壅滯,郁久化火,致心火亢盛,加之心主血脈,故致熱伏營血;或飲食失節(jié),過食肥甘厚膩生冷之品,損傷脾胃,致脾失健運,內(nèi)生濕邪,蘊而化熱;或脾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功能統(tǒng)血而濡養(yǎng)全身,因樞機不利則壅滯而生內(nèi)熱[2]。
風邪為六淫邪氣之首,可挾熱、濕、寒客于肌膚,郁而發(fā)熱,閉塞腠理。風邪久羈則生熱化燥,內(nèi)耗陰血,以致血枯而肌膚失養(yǎng)。熱盛則脈絡(luò)充盈,表現(xiàn)為紅斑;風襲肌腠,則瘙癢;風熱燥盛,肌膚失養(yǎng)則搔之屑起。
素體血熱,外感風邪,或汗出當風,風邪閉塞腠理,郁于肌膚。皮損分布于胸背部及四肢近端,可見大量淡紅色斑疹,上覆較少鱗屑,可在軀干或四肢近端找到母斑,自覺輕度瘙癢,伴低熱、咽痛、頭痛、口干等,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宜疏風清熱,解毒消斑,選用消風散(《外科正宗》)加減。方中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四味中藥共為君藥,達到疏風透邪,消疹止癢之效;金銀花、連翹、薄荷疏散風熱,苦參清熱燥濕,共為臣藥;知母、大青葉清熱瀉火,生地黃清熱養(yǎng)血,共為佐藥,加之甘草解毒和中,調(diào)和諸藥而為使藥。本方特色為于外疏風,于內(nèi)清熱,于下燥濕。
臨證加減:瘙癢劇烈者,加白鮮皮、地膚子、全蝎;頭痛明顯者,加白芷、藁本、川芎;有心煩者,加淡豆豉、梔子、淡竹葉;咽痛明顯者,加北豆根、板藍根、魚腥草。
血分熱盛,或情志化火,灼傷津液,加之外感風邪,久羈生熱,積于肌膚。皮損顏色淡紅、深紅,集中在胸腹部,遇熱或午后顏色更深,上覆較多鱗屑,瘙癢較為劇烈,伴心煩口渴、急躁易怒、小便短赤,舌紅、苔少,脈滑數(shù)。治宜涼血解毒、祛風止癢,選用涼血解毒湯(《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病學》)加減。方中以犀角地黃湯的水牛角、生地黃、赤芍、牡丹皮四味為君藥,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以知母、玄參、紫草、生槐花四味共為臣藥,加強涼血解毒之功;大青葉、白花蛇舌草、山梔子清熱解毒,防風、威靈仙解表祛風,苦參、土茯苓清熱燥濕,共為佐藥;甘草解毒和中為使藥。本方功效方如其名,對血熱風盛證型的患者療效顯著。
臨證加減:瘙癢劇烈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苦參、鉤藤;心煩失眠者,加酸棗仁、黃連、淡竹葉、蓮子心、生龍骨、生牡蠣;急躁易怒甚者,加川楝子、柴胡、黃連;皮損在腋窩、脅肋區(qū)者,加柴胡、青蒿。
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致脾失健運,濕熱內(nèi)生,外感風邪挾濕,蘊結(jié)肌膚,病勢纏綿難愈。病程較長,超過4 周,仍有新皮損出現(xiàn),皮損色紅浸潤,余部位可見淡紅色、淡褐色或褐色皮損,上覆鱗屑,瘙癢明顯,伴納差、腹脹便溏,精神疲倦,舌紅、苔薄膩,脈弦滑。治宜涼血解毒,除濕止癢,選用除濕胃苓湯(《醫(yī)宗金鑒》)加減。方中以蒼術(shù)、厚樸、茯苓、澤瀉、豬苓五味共為君藥,燥濕利水,健脾和胃;重用丹參、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生槐花五味共為臣藥,涼血活血,清肝瀉火;重用土茯苓解毒除濕,荊芥、防風、白鮮皮疏風止癢,茵陳蒿解熱消腫,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共為佐使。本方健運脾胃則濕邪除,涼血祛風則疹自消。
臨證加減:納差腹脹甚者,加生山楂、雞內(nèi)金、海金沙;疲倦乏力者,加生黃芪、黨參、太子參;瘙癢劇烈者,加鉤藤、全蝎、白鮮皮;皮損主要在下腹和大腿內(nèi)側(cè)加川牛膝、黃柏。
久病難愈,陰血耗傷,心神失養(yǎng),風熱燥盛,以致血枯,肌膚失養(yǎng),搔之屑起。病程較長,遷延不愈,皮損色澤偏暗,呈淡褐至褐色,分布于下腹、腰部及大腿根部,上覆較多細碎鱗屑,瘙癢明顯,伴口干咽燥,心煩失眠,舌淡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治宜養(yǎng)血祛風,潤燥止癢,選用當歸飲子(《濟生方》)加減。方中由四物湯共為君藥,養(yǎng)血的同時,換熟地為生地,更可清熱而不滋膩;防風解表祛風,生黃芪益氣托毒,白蒺藜疏風解郁,何首烏滋陰養(yǎng)血,共為臣藥,宜于血虛風燥,內(nèi)蘊濕熱者;川牛膝活血利濕,懷牛膝藥效之高更被李時珍形容“滋補之功,入牛之力?!碧胰省⒓t花活血祛瘀,石斛、南沙參養(yǎng)血滋陰,共為佐使。故凡各類皮膚疾患日久,正虛邪戀,均可考慮本方助正托邪之效。
臨證加減:失眠較甚者,加首烏藤、珍珠母、煅龍骨、煅牡蠣;大便干燥者,加玄參、麥冬;瘙癢明顯者,加苦參、鉤藤、白鮮皮、地膚子。
李元文教授在臨床上治療玫瑰糠疹時,不僅緊緊抓住其血熱與風熱兩個基本病機,準確辨證論治,同時還很講究用藥的方法。針對病人的病情迥異,李元文教授很注重祛濕法、通絡(luò)活血法以及鎮(zhèn)靜安神藥物的靈活運用。
風邪乃六淫邪氣之首,百病之長,易挾濕而致;或因肝熱伐脾,脾失健運,內(nèi)生濕邪;或因飲食不節(jié),喜食肥甘厚膩生冷之品,脾胃受損,運化乏力,痰濕內(nèi)生。濕性黏滯,纏綿難愈,故對于病情遷延不愈,逾4 周而不愈者,多屬內(nèi)有濕邪,只有清除濕邪才能讓疾病得以恢復,應當酌情配伍清熱燥濕、淡滲利濕或者清熱利濕藥,常用苦參、茵陳蒿、澤瀉、土茯苓、生薏苡仁、茯苓皮、車前子、蒼術(shù)等。
風為陽邪,極易生熱化燥,與血熱相結(jié),則煎灼津液,致營血濃縮成瘀;或傷陰耗氣,推行血液無力,致血虛血瘀;或風邪挾濕阻于經(jīng)絡(luò),致氣滯血瘀;或因久病,絡(luò)脈阻滯。只有化解瘀滯才有利于病情好轉(zhuǎn),而且血行有助于消散郁熱,故在臨床治療中應酌情配伍通絡(luò)活血藥,常用雞血藤、首烏藤、忍冬藤、紅藤、紅花、桃仁、威靈仙、當歸、川芎等。
個別玫瑰糠疹患者夜間因瘙癢明顯,影響睡眠,休息不佳,心情急躁,以致愈期延遲或病情加重,這一點在臨床中常常沒有得到醫(yī)生的注意,若安神促進睡眠,既可以保持患者心情舒暢,也可以減少患者對皮疹的搔抓,有助于皮疹的康復,在臨證中常配伍諸如合歡皮、首烏藤、酸棗仁、煅珍珠母、煅龍骨、煅牡蠣等安神鎮(zhèn)靜藥物,既有助于睡眠,又可止癢。
患者,女,31 歲,初診日期:2014年3月28日。主訴:軀干及四肢皮損逐漸增多3 周,進食辛辣后加重1 周?;颊?周前外感風熱后軀干及四肢近端出現(xiàn)散在紅斑、脫屑,伴輕度瘙癢,夜間稍明顯,至東方醫(yī)院治療。專科檢查:軀干及四肢散在片狀鮮紅色至暗紅色斑丘疹、斑片,邊緣有領(lǐng)圈樣薄屑,紅斑的長軸與皮紋走行方向一致,大小不等的新舊皮損同時存在,皮損呈對稱分布。刻下癥見:皮損輕度瘙癢,口干口苦,伴心煩易怒,性急,納可,眠欠佳,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紅,苔少,脈滑數(shù)。西醫(yī)診斷:玫瑰糠疹。中醫(yī)診斷:風熱瘡(血熱風盛證)。治法:涼血解毒,祛風止癢。方藥:水牛角20 g、生地黃15 g、赤芍15 g、牡丹皮15 g、知母10 g、玄參10 g、紫草30 g、生槐花15 g、大青葉15 g、防風10 g、苦參10 g、土茯苓30 g、威靈仙10 g、白花蛇舌草30 g、梔子10 g、生甘草10g。7 劑,水煎服,每天1 劑,早晚飯后分服各1 次。
二診:紅斑面積減小,脫屑減輕,皮損瘙癢緩解,仍夜較著,無明顯心煩易怒,口干,納可,眠欠佳,大便可,小便黃,舌略紅,苔薄,脈滑數(shù)。繼以上方去苦參,生槐花,梔子,防風,加連翹10 g、蘆根15g。7 劑,水煎服,每天1 劑,早晚飯后分服各1 次。
三診:軀干紅斑消失,皮損無明顯脫屑,無明顯瘙癢,口干緩解,納寐尚可,二便可。舌淡紅,苔薄膩,脈滑。于上方去蘆根,加首烏藤15 g、生薏苡仁30 g、茯苓皮30 g。7 劑,水煎服,每天1 劑,早晚飯后分服各1 次。
后電話隨訪,皮損消失,無明顯瘙癢,至今未復發(fā)。
按 患者軀干及四肢近端出現(xiàn)散在紅斑、脫屑,伴輕度瘙癢,西醫(yī)診斷為“玫瑰糠疹”,屬于中醫(yī)“風熱瘡”范疇?;颊咂剿匦郧榧痹辏瑲鈾C壅滯,郁久化火,致心火亢盛,又因心主血脈,故致熱伏營血,加之外感風熱,血熱、風熱相搏于肌膚,內(nèi)外二因合邪為病;蘊于血分,血熱生風而發(fā),故見泛發(fā)片狀紅斑、丘疹,邊界清楚;內(nèi)火擾心,故見心煩、眠欠佳,熱傷津液,故見口渴便干,小便短赤。風盛則瘙癢不適。舌紅、苔少、脈滑數(shù)為血熱風盛之證。初診:方中應用水牛角、生地黃、赤芍、牡丹皮、紫草等清熱涼血之品[6],玄參、知母等化斑解毒,大青葉、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配以威靈仙、防風、苦參等祛風通絡(luò)止癢。諸藥合用,共奏涼血解毒、祛風止癢之功。二診:紅斑減小,脫屑減輕,瘙癢緩解,無口苦口干,故去清熱之品的苦參,梔子,生槐花,及祛風之防風,加連翹以清熱解毒兼以發(fā)表使邪氣由表而解,加蘆根清熱生津。三診:紅斑消失,皮損脫屑情況進一步好轉(zhuǎn),無口干,去蘆根,加首烏藤,清熱通絡(luò),生薏苡仁,茯苓皮健脾祛濕,鞏固療效。
縱覽文獻資料,對于本病的研究西醫(yī)多集中在病因機制方面,多認為與感染、過敏、遺傳因素以及免疫因素等有關(guān)。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本病與感染(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后導致細胞免疫和(或)體液免疫失衡有關(guān)。有研究表明:患者血清中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ⅠL)-4 水平較正常對照顯著降低,血清中ⅠL-12 較正常對照顯著增高,說明玫瑰糠疹患者體內(nèi)上調(diào)輔助性T 細胞(helper T cell,Th)1 亞群的細胞因子處于優(yōu)勢表達,Th2 亞群則處于劣勢表達狀態(tài),機體有可能處于抗病毒激活狀態(tài)。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血清白三烯B4(LeukotrieneB4,LTB4)水平升高,LTB4 作為Ⅰ型變態(tài)反應遲發(fā)相所釋放的最經(jīng)典的炎癥介質(zhì),提示Ⅰ型變態(tài)反應可能參與發(fā)病過程。皮損中5-羥色胺的過度表達,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引起皮膚紅斑等炎癥反應。皮損中ⅠL-1β 的過度表達,從而增強白細胞與內(nèi)皮細胞的黏附作用,促進炎細胞滲出與遷移,激活炎細胞,與其它因素共同造成了機體免疫損傷。
中醫(yī)對于本病研究主要集中在辨證論治方面,治法以內(nèi)治為主,外治為輔。
多數(shù)學者以風熱、血熱、血燥三型為主,治法則以疏風、清熱、涼血、潤燥為主;部分學者應用溫病的衛(wèi)氣營血進行本病的辨證論治,初期疏風清熱,中期涼血散血,后期顧護陰液;少數(shù)學者應用斑疹辨證法,根據(jù)斑疹的色澤、形態(tài)、分布和部位進行病情輕重和順逆判定。陸子賢在《六因條辨》中說:“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标柮鳠崾ⅲ妊庾潭砂?,邪重于血分;太陰氣分邪熱波及營分而發(fā)于血絡(luò)而成疹;邪生于氣分。初期疏風散邪,中后期涼血消斑。然而對于祛濕、通絡(luò)、安神的應用研究較少,李元文教授的治療經(jīng)驗亦是本病辨證論治體系的補充。
此外,李元文教授在本病治療中提出一些注意事項:重視辨斑疹和辨證型結(jié)合,以斑疹為主癥,中醫(yī)證候為次癥,若遇到虛實夾雜的患者,斑疹辨證為實,證候辨證為虛,則不拘泥于主次,可以證候為主,斑疹為次;涼血清熱注意適度,不可過用寒涼藥物,因本病本身遺留色素沉著,寒性凝滯,可使邪冰伏于內(nèi),致寒凝血瘀,加重色素沉著;本病根源于內(nèi),皮損顯于外,治療時可內(nèi)外合治,如中藥外洗、外抹等。
[1]薛偉杰,郭晨暉.玫瑰糠疹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 (3):81,84.
[2]周寶寬.審證求因治療玫瑰糠疹[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 (2):16-17.
[3]丁賀山.中醫(yī)藥辨證治療玫瑰糠疹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1):332.
[4]李長江.自擬清熱涼血清斑湯治療風熱蘊膚型玫瑰糠疹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3,32(5):375-376.
[5]舒友廉,劉培紅.槐花涼血湯治療玫瑰糠疹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6(2):63.
[6]劉軍.紫草煎治療玫瑰糠疹56 例[J].皮膚病與性病,2006,28(14):28.